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这一次战斗中,中华军仅仅只阵亡了一百零七名士兵,而歼灭了幕府军的士兵达到六千六百二十七人,俘虏了三千一百七十三人,其余的二万余名士兵都逃出了大阪城,向江户方面败逃,另外幕府军留在大阪城里的粮食、物资,以及大阪城里本身储存的的财物,因为在中日破裂之前,大阪是中日之间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在大阪城里,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现在也都成为中华军的战利品了。
而在中华军搜查城里的时候,还在大阪的监狱里发现二十余名被监压的中国人,原来这些中国人都是大阪的中国商馆的工作人员,在中日破裂之后,被徳川幕府抓捕关押,本来在最初被抓的一共有五十三人,其中有几名主事人物被押送到江户去收监,又有一些人在监狱中被杀害,只剩下现在的二十三人,另外还有一百多名在中国商馆里工作的日本人,也被当作日奸,给关押起来,现在大阪城被中华军占领,这些人自然也就都被解救出来,也包括那些日本人。
这些人本来都在监狱里关押了好几个月,因为消息隔绝,他们并不知道中华军向日本发动进攻,因此都己经对自己的结果绝望了,而现在却都绝处逢生,在被释放出来之后,这些中国人、日本人自然都对中华军感激涕零,中国人自不必说,就连这些日本人也对徳川幕府恨之入骨,都死心塌地的帮助中华军,而且他们都是大阪的本地人,对本地的环境、民俗、社会都十分了解,对中华军统治大阪城,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另外中国商馆在大阪也经营了四五年的时间,有相当的基础和关系网络,虽然中国商馆被查封,人员也被关押,但这些关系网络仍然还在,而且现在有中华军做支持,当然可以充份的利用起来,在成进的授意下,也在大阪城里广泛的宣扬,中华军并不是要侵略日本,而是要消灭万恶的徳川幕府,并且警告其他的日本人,不要与中华军为敌等等,并且指认了许多和徳川幕府关系亲密的豪族大户,对他们进行严加控制。
在这些人员的帮助之下,再加上中华军强大的兵威,大阪城的局势也很快就稳定下来,生活秩序也逐渐恢复。
随后成进又下令,留下一个旅守卫大阪,大军向京都进军。
京都是日本历史最悠的城市,位于本州岛岛的中部,在794年,就被定为日本的首都,日本天皇居住的地方,从那以后,一直到另一时空里的1868年,大政奉还以后,日本才将首都迁往江户,并改名为东京,在前后长达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京都一直都是日本传统的文化、经济中心,虽然现在日本的政治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江户,但京都作为日本的千年古都,又是天皇的居住地方,再加上绝佳的战略位置,仍然是日本相当重要的城市,到这个时候,京都的城市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南北长约五千二百米,东西宽约四千七百米,总人口数量己接近五十万,是大阪的一倍多。
不过京都的城市规模虽然庞大,但防守力量却十分空虚,因为徳川幕府建立之后,也担心天皇有重夺政权的野心,因此尽管在表面上保持对天皇的尊敬,但也天皇的权力加以了严格的控制,当然更不可能让天皇拥有坚固的城防和众多的兵力,因此京都的城墙并不高大坚厚,而且还有许多缺口,守军也只有五千余人,仅仅只是用来维护皇宫的安全和京都的秩序,也可以说,京都根本就是一座不设防守的城市,当然也没有那一个大名会进攻京都,当然的除了现在的中华军之外。
成进率领中华军到达京都城外之后,并没有急于下令攻城,而是首先派出使者,进城面见天皇,再度重申,中国进攻日本,是讨伐徳川幕府,与他人无关,因此要求天皇不要抵抗,打开城门,让中华军进城,同时也保证,只要京都不抵抗,中华军进城之后也绝不会对皇宫,以及其他公卿的人身安全和财产进行侵害,但如果京都负隅顽抗,那么等待着京都和天皇的,就是第二个应仁之乱了。
应仁之乱是日本室町时代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期间内发生的一次内乱,也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发生在1467年至1477年之间,一共进行了十一年的时间。
在这场动乱中,京都几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半的地区化为焦土,相国寺等众多古建筑与许多艺术珍品遭破坏,连皇宫也遭到相当的破坏,日本人民备尝离乱之苦,连京都本身都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区,一直到丰臣秀吉在统一政权之后,才对整个京都进行了恢复一体化的的大建设,又经徳川幕府的继续修建,才算是恢重了旧貌。
现在的天皇是日本的第一百一十代天皇绍仁,虽然今年只有十九岁,但继位己有十年的时间了,虽然这时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二百年,但历代的天皇对那一次动乱仍是十分忌惮,因此绍仁也招集大臣,商议对策。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三二七章 进驻京都
绝大多数的官员都主张接受中华军的条件,让中华军进城。
毕竟眼前的事情己经明摆着了,中华军大军压境,以京都的力量,根本就无法阻挡中华军的进入,而徳川幕府还远在京都,远水不解近渴,人家现在是给自已面子,才派人进城,劝自己开城放中华军进城,如果自己还不知好歹,给脸不要脸的话,那么第二个应仁之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华军在熊本城做的事情,天皇绍仁和众大臣们也都已经知道了。
另外京都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对徳川幕府与中国交恶的过程也知道得比较清楚,包括天皇绍仁在内,绝大部份人对徳川幕府的做法都十分不满,因为对于这个时候的日本来说,中国依然还是一个庞然大物,无端的遭惹了这个强大的敌人,而且现在还危及到了京都,实在是让人感觉到十分恼火,既然中华军的目标是徳川幕府,那么天皇绍仁和众大臣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徳川幕府,而硬是要和中华军顽抗到底。
而天皇绍仁对众大臣们的意见也并没有异议,天皇失去实权己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天皇也都习惯了依附于一个又一个豪强势力,虽然也有少数天皇试图重新恢复天皇的权力,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其是在1615年,德川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十七条,详细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法度》明确地规定,天皇应当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宫廷官员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饰冠带、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德川幕府的同意,才能够施行,在《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权力的条文,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自己年号,于是,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际上,皇室的权力完全被徳川幕府所剥夺,根本无法做出反应来。
现在的天皇绍仁正当少年,血气方刚,到也有些想摆脱幕府,重新夺回权力的想法,不仅自己重视武风、勤练剑术,而且对《伊势物语》、《源氏物语》等反映日本宫廷生活柔弱风格的古典文学十分排斥,毕竟大势己去,靠绍仁个人的努力,根本无法改变得了大局,何况绍仁本身也不是什么雄材大略的人物,也拿不出什么振兴皇室的俱体办法来。
不过中华军的到来却给绍仁带来了一线希望,由其是在商毅指责徳川幕府的罪行的时候,就有一条是上欺皇室,因此绍仁也生出了到是可以借助中华军的力量来推翻德川幕府,恢复天皇的权势的想法,当然绍仁也没有天真到认为自已可以将中华军玩弄于掌股之间,但现在天皇己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再不济也不过如此了,万一阴错阳差,从中借力使力,说不定还能混水摸鱼。
因此众人商议决定之后,绍仁立刻下令,打开城门,放中华军进京都城,同时命令京都的各守军地方都放下武器,不许低抗中华军。
但在中华军进入京都之后,京都城里的二条城里的守卫士兵却拒绝了天皇的命令,四门紧闭,吊桥拉起,一付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的样子。
二条城是京都城里的一个城中之城,始建于织田信长时代,是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昭在京都的住所,后来几经毁复,在徳川家康统治了日本之后,下令重修二条城,做为以后历代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后来经过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扩建,形成了一个东西约五百米、南北约四百米的庞大建筑,虽然规模还比不上京都皇宫,但装饰豪华,犹在皇宫之上,并且建有高达近六米的城墙,平时留有两千士兵驻守,同时也是监视控制皇室的一支力量。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