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7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楼观道也不由的地位尴尬。
  接到旨意之后,王知远骑牛下山,带着数位弟子一路北上。
  不料,刚到洛阳城,结果就看到紫微东移,帝星暗淡,偏偏又将星璀璨。
  “师父,难道说国将大乱?”
  帝星暗淡,将星璀璨,难道不应当是指有大将可能要叛乱,甚至可能取而代之?
  王知远一时也迷惑不解,不知为何会有这样的星象,要知道当年他就不肯接受杨广的封赏,后来还离开杨广,远走江南开山立教,便是推算出杨广帝星暗淡,大隋国运衰弱,知杨隋国不长久,于是便离开了。
  如今肯出山受封,也是之前观看天象,推演出罗成武运正隆,大秦国运昌盛。
  哪知,刚走到洛阳,结果就又遇到这样的奇怪天象。
  “为师一时也算不出来,真是奇怪啊。”
  “师父,之前袁天罡来茅山拜访之时,不是曾说他在洛阳远远望见过皇帝面相,他观皇帝面相,是贵不可言,命里长寿吗?”
  王知远也懂相面之术,但若说到相面,当今天下最有名的还当属于袁天罡,袁天罡在隋朝时做过县令,后来弃官游走江湖,据说凡是经他相过的人,就没有不准的。
  当初袁天罡到洛阳,无数名士贵族来找他算卦看相,就连杜淹和王珪也都去求见他,杜淹是京兆杜氏子弟,而王珪是太原王氏子弟,都是天下第一等的士族门阀嫡出。
  据说当时两人故意隐藏身份,只扮作普通读书人。
  结果袁天罡对杜淹说,“你的鼻子左侧饱满分明,脸盘宽阔,以后必定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
  后来,果然杜淹不久后就升为侍御史,而到了本朝,更是高升为御史大夫,加同门下平章事,成为大秦政事堂宰相。
  就连王珪,也进入了翰林院,成为储相。
  袁天罡去茅山拜访王知远时,便说过当今天子罗成的命相,极贵且是长寿之相。
  可现在星象又这般奇怪。
  “师父,我们还要去长安吗?”
  王知远拿出龟壳,又占了一卦。
  可根本看不出什么来,连占几卦都是如此,于是他只得收起龟壳,“当今天子之命运,完全隐于迷雾之中,根本无法探究,罢,真龙天子非我等凡人可窥命运。”
  想了想,“既然来了,那就还是去一趟长安吧。”
  “师父,你为何不去拜访一下李淳风呢?”
  李淳风精通天文、历法、数学,是第一个给风定级分等级的牛人。
  他的父亲曾是隋朝的地方县衙小吏,后弃官为道士,很有学问,号黄冠子,还曾为《老子》注释,撰方志图十卷,作天文大象赋等。
  李淳风自小被称为神童,在其父的影响小,也是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学说。
  大业七年,年方九岁的李淳风就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论辈份,他应当是袁天罡的师侄。
  不过两人的路却走的不同,袁天罡曾为县令,后弃官如闲云野鹤,精于占卜相术,天下闻名。而李淳风却在回乡后,经同乡刘文静举荐到嗣业麾下任参军。
  后因其精通天文历法,被皇帝召入太史局任职。
  一个是神棍,一个是科学家。
  李淳风一入太史局,便向朝廷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在他主持下,新制成的浑天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名为六合仪,中间三辰仪,最内四游仪。此仪黄道经伟,赤道经伟、地平经纬均可测定。
  皇帝罗成也因此功授其为太常博士,并令其主持朝廷历法的修订。
  若说当今天下相面之术谁最强,当然是袁天罡。
  可若说当今天下观星象谁最厉害,还得是李淳风。
  王知远犹豫了一下。
  要知道,这年头,星象并不是谁都可以乱观乱研究的,朝廷专门设立了太史局,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研究天文星象历法,但研究的结果只报告给皇帝。
  一般人若是乱研究星象,敢随便对人说我昨夜夜观星象,如何如何,搞不好就是个死罪。
  皇帝是天子,天象,也便显得神秘至极,随便解读天象,那还了得,那是皇帝才有的权力。
  王知远深为道士,当然除了炼丹也是会研究天象的,但研究归研究,找李淳风一起研究,可能就犯忌。
  不过王知远确实很想知道,为何会有这种他都看不懂的天象。
  他前往拜访留在洛阳没随驾的太常博士李淳风。
  见面之后,聊了一会。
  李淳风道,“此乃阴阳之卦也,上则,用九,见群龙无首。下则,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苍龙七星宿即将来临,阴阳之争引发激烈的战争。”
  “龙战死于荒滩,血流三万里!”
  王知远听到从李淳风嘴里吐出的这些玄之又神的话,不由的大惊失色。
  这位护国天师,都不由的暗暗心惊。
  不管这些话里究竟隐藏着何等玄机,可战争、流血,都无不预兆着可能会有一场大凶之危,而且必然是兵危。
  联想起皇帝御驾西征,朝廷征发大军于河陇大战,莫非这些预兆是指这件事情。当年杨广发百万军东征高句丽,结果三征后就亡国了,难道说当今天子……
  “李道友,河陇战事难道有意外不成?”
  李淳风告诉王知远,“刚传到洛阳的消息,说西突厥发兵增兵二十万,吐蕃发兵十万,战争已经再次升级了。”


第982章 生变於肘腋之下
  西突厥发兵二十万,吐蕃发兵十万,都要进入吐谷浑,为慕容恪复国。
  他们无意于大秦帝国的强硬警告,仍然一意孤行,不但没有化解干戈之意,反而叫嚣着要让秦国退出河西,退到陇山以东。
  面对着这样的嚣张态度,就算如今皇帝脑出血昏迷在长安太极宫里,可政事堂的宰相们也绝不甘心退让妥协。
  此前曾提出过议和的陈叔达,现在也已经跟侯莫陈等宰相一起统一了口径,决定先打了再说。
  “胜利不是谈出来的,尊重也不是谈出来的,那是打出来的。”十足鹰派的中书侍郎侯莫陈乂如此道。
  出镇在外的枢密使张须陀和兵部尚书卫文升正在返回长安的途中,而中书侍郎房玄龄、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两位宰相,则正从洛阳秘密护送着皇太子赶来长安的路上。
  去接两位宰相和皇太子的,是尚书右仆射王子明以及左神威上将军张亮,他们带着四千神威军轻骑,疾驰回洛阳,迎接皇太子来长安。
  与此同时,长安的政事堂中,剩下的六位宰相正暂时代替皇帝执政。
  “向河西增派十万兵马,由卫相挂帅如何?”翰林院承旨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温彦博道。
  “卫相年纪太大了,只怕身体吃不消,我看当选一员大将军前往统帅河西战事。”侯莫陈提议。
  “丽江王存孝还在山南,不如派人传令,让他挂帅统兵,镇守河西?”温彦博道。
  结果他的这一提议立即遭受到了老相公屈突通的反对,“糊涂,现在是什么时候,陛下病重,虽有药王神针医治,可皇帝一时半会也恢复不了,甚至能不能醒来都还未知。这种时候,更不得让宗室掌握军政大权。”
  让存孝去河西坐镇,拥兵十几万,若是皇帝能醒来还好,万一皇帝醒不来,到时皇太子来长安即位,如果罗存孝有什么野心,怎么办?
  他手握十几万大军,一旦反叛,后果不堪想象。
  尤其是存孝又是员猛将,还是皇帝的兄弟,他若反叛,可不比一般将军反叛,说不定还真会有许多人支持他,毕竟太子还太年幼了。
  兄终弟及的事情,也不是没有的,国难立长君,这也是常有之事。
  屈突通也是七十多岁的老相国,他对于权力争夺这事还是比较看的清楚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我以为,不但不能让存孝去河西统兵,甚至朝廷还要给他下道命令,让他加紧时间,赶紧到云南丽江封地就藩,并且无旨意,不得轻离封地。还要给丽江王国的亲军将领下密令,一旦存孝有什么异动,可立即捉拿,先软禁起来再说,这种关头,不能让他们有机会做乱。”
  “不至于吧?”
  “有什么不至于的,以防万一。难道诸位不记得当年西魏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之事?”
  宇文护字萨保,本是宇文泰的侄子。
  早年跟随着宇文泰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官至骠骑大将军。
  宇文泰病逝之前,临终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让他接掌西魏国政,辅佐自己的儿子。宇文护后来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了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