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6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瑀问皇帝。
  长城,自战国时起,各国就开始修建长城以御外敌,各国和历朝修建的长城加起来,东西早不止万里之长了。
  甚至在河东代北之地,还有了两段长城,马邑北有外长城,而马邑南又有内长城,可以说,代北之地,正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中之重。
  隋朝立国后,也多次修建长城,杨广继位之初,就修建了马邑外长城的西段,从榆林郡的黄河岸边,一直修到了杀胡口附近。
  长城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故此历朝皆修。
  可皇帝却摇了摇头。
  “朕有意把边境推到大漠南缘,推到阴山之北,所以这长城没有修的必要。”
  以往历朝历代的长城,其实位置都大抵差不多,这条长城线,其实就是后世发现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线,这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线。
  这条线也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往北,干旱少雨,农业庄稼种植艰难。
  故此,千百年来,长城便始终是在这一条线上。
  而对于罗成来说,如果守着这条线,那就意味着许多战略高地其实是要拱手让出的,这将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守势。
  他更希望把边境推向北面,推到阴山之此,推到大漠南缘去。
  “北魏之六镇关防?”
  张须陀想到了北魏的六镇防线,北魏本是鲜卑拓跋部,最后击败西晋亡国以来的北方诸胡,统一北方。他立国后,立都平城,也就是后世的大同,此时的云中。
  因为都城靠近阴山,北方游牧的草原霸主柔然时常威胁着平城,于是北魏在阴山一线修了两千里的长城,又设立了六大军镇,此后,又在南面修了塞上畿围长城。
  北魏的北长城,是修在阴山之北的。
  不过这长城在阴山北缺少地势支撑,边境墙的作用更突出,比不得南线长城的坚险,利用群山险峰,然后以山隘设关。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我以为要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味的修筑长城防守其实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能够打出去。边打边拉,恩威并济,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眼下还没击败颉利,还未收复代北、河套地区,但罗成已经着手开始谋划以后的北疆防御了。
  他不再费力再修复长城,也不想再加固关隘。
  只是千日做贼的没千日防贼的。
  北方边境线如此漫长,想要全线防御,防线太长,漏洞也太多。
  倒不如推进到更北面,在那里修筑城池堡垒,设立军镇,驻守兵马。以堡垒锁链,取代长城防线。
  堡垒锁链虽然不是没有缺口的墙,可堡垒锁链强在主动出击,以主动出击取代被动防御,而把边境往阴山外推进,能大大增加缓冲地区。
  代北这片可耕种区,就不用成为边疆战乱缓冲地区,这里就可以成为农耕区。而把漠南代北等地全都放在边镇之后,则北方的游牧部族就没有了进攻中原的据点。
  他们跨过大漠南下,就得直面中原王朝的北疆边镇,不像过去,阴山南北、河套地区,甚至是代北地区,都成为他们放牧养羊的地方,每次劫掠袭扰,都是直接从漠南出击。
  “不修长城!”
  这是罗成第一次跟朝廷的军方重臣说出来。
  “不修长城。”张须陀听完皇帝的话,也觉得一腔热血沸腾,哪怕是隋朝那么强盛,也不敢说不修长城,北魏当年雄霸北方,一样要修长城,还修了几条。
  罗成的计划是等收复北疆后,便于阴山之北设立军镇,初步计划是仿北魏设立六镇,把守着阴山北的几大山口要道。
  这样便把漠南、塞北等地,皆置为军镇防线之后,然后迁移百姓屯田垦荒,如关外辽东一样,让其成为一个充满活边的边疆之地,而非过去那种荒凉的缓冲地带。
  此时的气候,远比后世的温暖。
  因此,四百毫米等降雨线,其实也更北些。
  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河套、代北,那都是米粮川,同样的,这些地方在草原部落眼里,也是最肥美的牧场。
  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去攻夺雁门其余关城,而皇帝的十万大军包围雁门,也并没有闲着。
  一支支轻骑散布在雁门城外。
  而一支支辅兵部队,则在城下土木做业。
  在城外挖壕沟筑土墙,把雁门郡城给包围了进去,另一方面,红衣大炮和中小型投石车,也正在从后方不断运来。
  城下,还有征来的许多工匠民夫,正在全力打造各式各样的攻城器具,云梯、壕桥、冲车等等。
  皇帝没急着攻城,面对雁门这样的大城,上次始毕二十万人攻了一个多月都没攻下,他不想强攻,他也不急,只要有充足的准备,再坚固的城,也一样得倒下。
  进驻雁门楼烦二郡的官员们,也开始带着秦军士兵,组织重新登记户籍人口、清丈田地宅园。
  新设军府,建立屯庄,分田授地,后方倒是好一片忙碌景象。
  许多旧豪族,这次都被皇帝迁走,就算没被叛乱牵连的,也被皇帝下令田地限额买回,他地置换。
  两郡的太守、郡丞、县令、县丞等所有官员,全都被更换一新,甚至地方上的那些胥吏,这次也来了个大洗牌。
  至于说之前那些山贼马匪,这次更是难逃一劫。
  管你是突厥牧民半牧半劫,还是豪强地主家的家丁半民半匪,一样全都清剿干净。
  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剿匪进行的很顺利,清丈田地,登记户籍也很顺利,分田授地,移民屯田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虽然这么大的军队聚集在代北,粮草消耗巨大,可这次皇帝依然是拿出了盐引、茶引、酒引等好东西来招商运粮,因此倒也大大减轻了官府的负担。
  而两郡抄没的那些通敌投叛者的家产钱粮,也就地筹集了不少粮草。
  雁门城中。
  刘武周此时城中虽有五万之兵,可一天天过去,心里也越来越慌。
  “授军呢,颉利可汗的突厥援军怎么还没有来?”
  继续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罗成就将准备周全,到时发动攻击,势必就是雷霆一击了!


第878章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云中城下。
  一队大秦骑兵护送着一位使者到来。
  “大汗,秦国派使者到。”
  颉利哼了一声,“来的是何人啊?”
  “秦国鸿胪寺少卿温彦将温大有。”
  颉利哼了一声,“没听过。”
  他问坐在下首的杨善经,“隋王可听过此人?”
  杨善经是可敦义成公主之弟,不过是堂弟,他于战乱中来投。颉利听从可敦的建议,册立杨善经为隋国天子,过去隋朝强大时,中原天子册封突厥可汗。而如今世道变了,突厥可汗却在中原大肆册封小可汗,甚至还册封了隋天子。
  不过很明显,这隋天子杨善经不过是颉利扶立的一个傀儡,好以此插手中原事务。
  杨善经是隋观王杨雄的庶出孙子,杨雄曾是文帝朝中四贵之一,是宗室里威望最高权势也最重的。
  杨善经本只是一个庶子的庶子,不过毕竟是宗室子弟,见识还是有的。
  “回大汗,温彦将是河东太原温氏三杰之一,他兄长温彦宏字大有,如今是秦帝罗成的翰林学士,温彦博温大临则是太原太守。温氏三兄弟投秦之后,深得罗成信任倚重,兄弟三人俱得授要职。”
  “原来如此啊,不过是个读书人是吧?”
  “温氏三杰俱是一时名士。”
  颉利却哈哈笑道,“既然只是读书人,那就无所谓了,读书人的嘴皮子再厉害,能厉害过我突厥勇士的弓箭吗?带他过来吧!”
  温大有入金狼帐。
  “大秦鸿胪寺少卿温彦将奉吾皇之令前来照会突厥颉利可汗。”
  颉利翻眼打量这个秦国名士,“见到本大汗为何不跪拜?”
  “突厥本为我中原之附属臣邦,如今我家天子为中原之主,颉利可汗便是我家天子之臣,我代表天子而来,见到你岂有跪拜之礼,相反,颉利可汗你面见天使,为何不跪拜?岂不失礼耶?”
  颉利一拍桌子。
  “放肆,罗成什么时候成为中原之主了?他不过是一隋将尔,也妄想谋朝篡位?也不问问我突厥答不答应,告诉你,如今本大汗已经扶保大隋宗室善经公继隋天子位,某大汗要扶新天子重新恢复隋家江山,罗成作为隋臣,岂不亲来跪拜请罪?”
  温彦将却也不示弱。
  立即反驳道,“我家天子乃是由隋帝禅让传位而继承中原帝位,如今四海归心。反倒是你颉利可汗,你本只是突厥一设,当初你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