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入宫谢恩陛辞。
“你这几年虽一直在军中行走,但朕观你更擅长政事庶务处置。如今河南刚刚拿下,还未稳固,正是需要你这样懂庶务知民事的文臣,特提拔你去河南,希望你不负朕之厚望,把河南治理好。”
换上了紫袍玉带的长孙无忌满脸激动之色,溢于表面。
“臣定不负使命。”
“别这么激动,淡定点,这次只授你为布政右使,也是考虑到你毕竟年轻,所以朝廷另授了卫文升为布政左使,但毕竟卫文升年纪大了,因此让你来当右使,协助他理事。”
布政使这个官职,是皇帝所新设的道一级官员。
道这一区划,是汉代的州级演变而来,只是汉朝时的州刺史,其实一开始只是监察之官,到隋朝时,司隶台下也设了州。在大业末,正是由罗成上奏,推行了实道政策,在郡县之上,增加了道这一级区划,改二级区划为三级。
道一级有了实际主事的安抚使和观察使,并在边疆设立节度使和都督。
这个政策到如今也有几年时间,虽然统一了地方上的事权,避免了地方郡过多,中央难以管辖过来的问题,可也出现了道一级官员权力过大的情况,尤其是节度使,统领军政还拥有财赋大权。
哪怕暂时还没出现什么问题,可罗成毕竟当初也是靠着节度使的大权才能割据称雄一方,所以现在虽然天下还未统一,可罗成却已经着手调整道这一重要区划。
他没有如窦建德、李渊等人一样,只是简单的把区划恢复到开皇年间的州县二级道。
道依然是实道,但却把一些大道分置出来,使道的数量增加,同时又将道级的主官调整,原来是节度使、安抚使和观察使这三使。
而现在罗成将其更改为三司六使,道一级设有三使司,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督指挥使司。
每司设左右两名长官,并且三司衙门互不统属,各领一块职责。
承宣布政使司大抵相当于之前的安抚使衙门,是负责一道民事行政事务的,承宣布政一词则源于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之意。
左布政使为正三品,右布政使为从三品,以左为尊,右为佐贰,但右也不单纯是下属官,他也是按照四等官制来,有决策、执行、审核、复查。在布政使司,有决策权的自然是左布政使,而右布政使则为执行官。
布政使司在管理上是由朝廷民部管理。
设道,为了加强地方上的管理,避免朝廷管理二百余郡的复杂。而设道后,又分权而治,则是避免道一级过于强大,威胁中央。
提刑按察使司也有左右按察使,掌一道刑名按察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是之前观察使转变而来。品级也是左使正三,右使副三。
而这次道级官员变动最大的还是都督指挥使一职,之前边疆和中原要地,设有节度使和都督兼太守,那是总领军事、行政、财税等大权的,而现在皇帝再次调整,罢撤节度使和都督一职,各道统一设立都督指挥使一职,并分设左右。
新调整后的这个都督指挥使,只负责一道内的军政,统率所辖内的军府卫所。
但同时,朝廷中枢又新设了枢密院,相当于总参谋部,负责统领军令、调动和升降高级军官的任务。而六部中的兵部,则负责后勤、装备事务以及中低级军官的铨选。
十二卫四府则统领各地兵马。
实际上是军政军令的分离。
各道的军府卫所兵马,属十二卫,但听从枢密院调令,后勤装备、中低级军官铨选则归于兵部管理。
就是在道内,左右都督指挥使虽统兵,但钱粮得依靠布政使衙门,装备得依靠兵部,指挥调令得听从枢密院。
其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钱粮不能自给,官员授任不得自专,都让这些道级的大将,再不如过去节度使,连都督也不如了。毕竟魏晋以来的都督,那都是军政皆管,钱粮税赋都抓在手里的。
罗存孝在陕县大败李建成后,基本上已经稳定了河南,虽然在此战前,让李渊抢夺了弘农、淅阳二郡,让萧铣抢占了襄阳几郡。
不过罗成暂时也不想去理会他们。
他反而干脆以伏牛山为界,把山以西的弘农、淅阳、上洛、南阳这四郡,皆从河南道中划出。
河南道只剩下了一府十一郡之地。
原山东道节度使罗存孝被改授为河南道左都督指挥使,裴仁基为右都督兵马使。
卫文升为左布政使,长孙无忌为右布政使。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被授左按察使、郑善果被授为右按察使。
罗寿被授为府天府少尹。
这是一次巨大的调整,皇帝选择在出征太原前颁下诏令,让许多人都意料不及。
“无忌啊,朕希望你去了河南后,能够尽快的把那边带动起来,朕给你特权,专折密奏。”
第824章 一朝祸起萧墙内
旅顺港。
繁华的商港,虽然已至寒冬腊月,可这座辽南的不冻港依然没有停歇,商船往来不断。
李密很喜欢这里的海鲜,各式各样的海鲜总是十分的新鲜,每天早上,渔船入港,总能带回许多新鲜的海鲜。
他从东莱港抵达旅顺后,便在这里逗留了许久。
从当初那个中原霸主魏公,一下子成为了一个清闲人,李密一开始还有很多不习惯,但慢慢的也就适应了。
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来,洗漱过后,便带着王伯当等几个学生旧部,在一队秦兵的‘护卫’下,到海边去跟渔家买些海鲜,再逛一逛旅顺港的街市。
然后找一家茶餐厅,把买来的海鲜交给店家,让他代为加工。上二楼,找个视野开阔的雅座,点一壶好茶,再叫个读报人过来。
一边喝着茶,一边听那读报人读着报纸,上面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消息。现在旅顺这里有好几份报纸,一般报纸都是一旬一刊,规模最大的一份报纸叫东方新闻的,则是五日一刊。
东方新闻是最权威的,属官办报纸,最早就是罗成创办的,如今据说由大秦秘书监负责管理刊印。
其它的报纸有公办也有私办,发行规模有大有小,一般都是利用发达的邮驿系统发售。这些报纸很聪明,他们与东方新闻错开时间发行,甚至在内容上,也慢慢的各自错开方向。
比如这东方新闻,注重的是天下时事新闻,号称消息最快最全最准。而其它的一些报纸,有主打一些诗词歌赋小道新闻的,也有刊一些其它内容的,靠着这种方式,倒也是获得了不少客户。
李密不喜欢自己看报,他更喜欢听报。
喝着茶听着报,茶选的是冲泡的绿茶,因为当今皇帝爱喝这种泡茶,所以如今许多人,也都在改用这种方式喝茶,倒是以前的煎茶,现在茶馆里反而少了。
就如当今皇帝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一样,于是许多读书人便都改走王书圣的风格了。
这种什么都不添加的冲泡绿茶喝多了,倒也慢慢会喜欢上这种微苦带甘的味道。
“李建成陕县大败,二十万尽没,李渊惊慌失措,仓惶欲迁都南郑。”
听到这条最新消息,李密长长的叹了口气。
谁能料到,局势会变化这么快呢。
想当初,他兵进荥阳,刚攻破兴洛仓时是何等的风光啊。一下子就几年过去了,如今他兵败降秦,王世充兵败降唐,如今连唐王李渊也败在了罗成大军之下。
争来争去,谁也没有争到河南,没有一人争的过罗成。
“今天的茶似乎味道不太对啊。”
被人戏称为茶博士的茶师忙抱歉的道,“客官你平常爱喝的那龙井茶没货了,山东那边耽误送来,所以今天为客人换上的是青岛云雾茶。”
李密皱眉。
“就一点也没有了吗?”
“实在抱歉。”
李密挥手。
“今天的报读的不错,没有读错字,当赏。”
于是便有随从取出一个银虎扔出,读报的是个年轻人,大约十六七岁的样子,他是旅顺郡学院中的学生,读报只是出来勤王俭学赚点生活费,毕竟他也只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够上郡学,非常不易,虽郡学有补贴,可也还想给家里寄些钱。
“谢客人赏。”
年轻人一袭白袍,还打着补丁,但很干脆,说话却是不卑不亢,捡起银龙拱手谢过下去了。
“一个银龙,就一个谢字,真傲。”
李密却没心思在意这个,“罗成拿下了河南,这天下再无敌手了。”
“既然李渊兵败,那下一步罗成该攻关中了吧?”
“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