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粮之后,便是交仓。
  军屯田里的粮食,一分留屯仓,一分交军镇,一分交帅府。官屯里的粮食,一分留屯仓,一分交郡县,一分交帅府。
  而百姓们也都在收获后,拉着粮食排队上交。
  府兵们的军田不需要交田租公粮,但是需要按亩数交纳一笔社仓粮和义仓粮,社仓粮是由郡中统一管理调度的粮食,以备灾荒之用。而义仓粮,则是设在县中,由县府代为管理,只在本县灾荒时救济备灾,或在平时救济本县孤寡病残所用。
  社仓粮和义仓粮都是按亩征收,都是亩纳二升。
  相对于亩收起码一石的产量,这个亩纳二升的义仓、义仓粮,其实所纳不高,加起来也不到百分之四。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上限,只按亩征收,所以又比起现在中原的社仓、义仓粮要多,毕竟中原规定,义仓粮按户征收,最高的上上户也才五石,其余各有差等。
  而一个府兵如果家里有一千亩地,那么义仓粮就得交二十石,社仓粮还得交二十石。
  但总的来说,还算合理,毕竟是在田地的基础上征收,你交的多,说明你地多,自己能留的也多。
  百姓并没有多少不满。
  府兵只交义仓和社仓粮,但他们家眷名下所授的田地,却是要交租的。
  按之前罗成与他们的约定,除府兵外,其余均田授地的百姓,也是按亩收租,按照平均亩产一石这个平均量,定的是每亩取粟三斗,原本还订了要征草一称,后来取消了,只一亩征粟三斗。
  一亩征粟三斗,比起最初定下的征一半产出要低的多,实际是也就三成甚至不到。但因辽东人少地多,均田到位,因此有资格授田的每丁实际上都有一百亩地,甚至妻子也能分到五十亩,未成丁的中男也分到五十亩,所以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二三百亩地。
  如此一个家庭如果是一夫一妻加上三个孩子五口人,则可能有地三百亩,一年田租公粮是九十石,这个数量比起中原的租庸调制又有巨大区别。中原是按丁收租,一丁收租两石。
  相差巨大,不过中原的百姓多数均田都不到位,均地百亩只是田额,实际上没几个能达到这个数目的,且中原各种摊派费用也多。
  五口之家,授田三百亩,交租九十石,再加上社仓和义仓粮共十二石,则总共需交纳一百零二石粟。
  可除此外,不需要再交纳绢布的调,只需再服二十天免费役,就无其它负担了。
  三百亩地,除掉这交掉的一百零二石粮,再扣去种子等,其实也还是能有不少余留的。
  而如果遇灾,导致歉收或绝收,官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免除田租。
  另外一方面,安东道对于粮食的管控又非常严格。
  百姓交完公粮以后,余留的粮食,除了自留之外,如果要出售,那么便只能卖给官府。
  由官府以高于市价约一成的价格和籴。
  和籴其实就是官府统购,这种制度其实从北魏就开始了,但安东道的籴买要好些,虽不让其它商人来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但他们却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籴入,然后入仓储存。等到灾荒缺粮之时,再粜出,以市价出售粮食,既能赈灾济民,又能平稳粮价,维护民生。
  同时,官府又把粮食这种重要的民生和军用物资,尽可能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官府用收税得来的钱,籴买百姓的粮食,百姓卖粮得钱,然后又有钱消费,于是这就能在安东道内形成一个极好的经济环境,良性循环。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安东节度使府有专门的籴米司,组织安排各郡县籴粮,将府库中的大量铜钱、绢、布等拿出来籴百姓之粮,把那些税收等得来的钱帛又流到了百姓手中。
  各乡各县,到处都是交粮的百姓。
  大家只要把粮从家中送到乡里收粮处,就能卖掉粮换到钱绢布,并不用跑太远去县或郡仓交粮,甚至公粮也是如此,由官府下乡收粮,然后再由官府出脚力钱组织乡民把粮运到各个仓中。
  卖了粮,钱到手。
  大家自然也就携妻牵娃,逛逛趁机跑到乡下来卖货的商人货摊,扯点花布红头绳,买点首饰,再割点肉买条鱼,甚至是买几个鸡崽小鸭啥的。
  还有许多百姓,也把自己平时做的一些手工活拿过来卖,什么柳筐啊篮子啊木桶啊。
  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集市。
  县里也都及时的派出差役民兵巡逻,派出市场管理员过来管理监督。
  安东道六郡十八县,在夏收后热闹无比。
  等公粮交完,又把口粮留好后,其它的粮都卖出,县里也开始组织乡里村屯踏歌舞,办社戏,饮乡酒。
  罗成这位节度使,也一样身着紫金玉带梁冠,带着一众属官将校们,在辽东城与民同乐,共庆丰收。
  辽河上,甚至还组织了极为隆重的端午龙舟竞渡比赛,来自各县到的代表队,在辽河中争划龙舟,勇抢第一。
  第一名的队伍,有足足八万钱的重赏,第二名也有五万,第三名三万。
  此外,还有射箭比赛。
  不限军民,都可以参加。
  射中的,能得到奖品粽子。
  而成绩最好的,甚至能得到精品良弓的赏赐。
  辽河上划龙舟比赛,辽东城外射箭比赛,最后还有百姓喜闻乐见的马球比赛。罗成充分发挥与民同乐的宗旨,不但让府兵各军派出代表队参赛,也让郡兵、土团、乡兵等选派代表队参赛。
  此外,还有各郡县的代表队。
  有一些大商号的代表队。


第673章 一级战备
  早在夏收之后,多达上百支球队就已经开始了争夺战。
  从各地的地区赛,一直打到辽东城决赛。
  最后决出八强队伍,其中最热闹的自然还是罗士信的木牛流马队,以及赵贵的先锋队和慕容长生的白马义从队,三支队伍一支重骑两支轻骑,自然引得无数人看好。
  不过其余杀进来的五支球队也都很厉害。
  在决赛前,罗成甚至由节度使府官方发行了有奖竞猜,其实就是下注。但是由官方发行,定出赔率,同时也严厉禁止私彩。
  决赛异常激烈,夏收后的百姓们、商旅们都看的十分高兴,下注也很热烈,节度使府意外的大赚了一笔。
  当然,罗成也早宣布,这笔钱最后将全部用于义儿营的开支,如今义儿营的规模更大,这里不仅仅是只为阵亡者收养抚育继子,而是还有孤儿院、少年军校的综合性质,如今义儿营规模更是达到了收容五千余人的庞大规模,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男孩和女孩们是分营的,所谓营其实也只是沿用以前的名字,实际上现在义儿营是建立在辽东城外,有一座专门的营城,相当于就是辽东的一座卫城,这座义儿营由三座相对独立的城堡组成,分为义儿营义女营以及营部。
  义儿们学文习武,义女们则以文为主,武为辅,武艺只练些健身的,另外增加了女工刺绣算术等,义女们都是孤儿,一般是七岁以下的送进来,学习五年后,送去各屯的学校里教课,教满三年,然后再回到营里来教课带队。
  在营里再呆两年后,开始安排嫁人。
  一般都是嫁给忠武军的军官为妻,尤其是嫁给同样出身义儿营的年轻义儿军官为主。
  现在,当初从义儿营出来的那些少年,除了大多数依然在忠武军中担任侍从军官,或者已经下放到队伍里担任火副队副等职外,如今在罗成身边,甚至还组建了一支由义儿们组成的金枪银弩近卫都。
  这个都三百人,全是义儿组成,分为金枪班和银弩班,是罗成的近身侍卫。
  规模越来越大的义儿营,被罗成十分看重,但除走出营城的义儿,营城的义儿义女们并没列入忠武军编额之内。
  事实上,自勤王回来后,罗成便在着手重新调整忠武军的部署。
  忠武军兵额五万一,驻守安东道六郡,职责为守卫关外边疆之地,并不需要承担入京宿卫和边关轮戍之职。
  他们移驻关外,戍卫辽东。
  且耕且战。
  总的来说,是远比过去好的多,过去边疆的戍堡军镇,是调中原府兵过来轮戍,或一年或两年一戍,镇兵们家在中原,而且每次轮流过来,一次也只戍守一年,导致的就是边疆的军镇,其实一直不稳固。
  现在忠武军把家口都带到辽东来,甚至在这边分田授地,因此守边就是守家,虽也轮戍,可轮来轮去,也还是这支兵马。
  但也有不足之处。
  首先,就是虽忠武军五万一千兵额,可却又给各郡分了兵额,比如辽东郡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