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光是平乱这种仗,就是与突厥铁骑硬拼,他都没输过。
也正因杨素才能太高,所以杨广很忌惮他,好在杨素人聪明,知道他的心思后,痛快的病死了。
杨玄感是杨素长子,小时有些痴,但长大后却也显露出不错的才情,虽然比不过其父的谋略智慧,但论勇武却还胜上几分,有小霸王,项羽再世之称。近两年,杨玄感表现很不错,不论是把他下放到地方任刺史太守,还是召回朝中到清水衙门坐冷板凳,他都没有怨言。
这二次东征,百官都沉默,杨玄感却表现的很积极。
是以杨广对他越发满意,这次北上,杨玄感随驾御前,杨广经常召他商议机要。
杨玄感已经隐隐有大业第六贵的趋势了。
只不过杨广看过杨玄感所奏之内容后,却皱眉了。
杨玄感只奏了一件事,就是弹劾他如今最看重的年轻大将罗成。杨玄感说罗成居功自傲,嚣张跋扈。
如今在河南任职,滥杀无辜,仅因几个年轻人冲撞了他,罗成便下令把这四人当街杀掉,还派人把四人家族抄家灭族。
此外,罗成居然违背制度,不经兵部和卫府,私自征召其左五军旧部于章丘集结,还从河南诸郡征召了近两万府兵、郡兵,让他们日夜训练,枕戈待旦。
杨玄感因此弹劾罗成居高自傲,嚣张跋扈,是要拥兵自重,甚至是想趁皇帝御驾亲征辽东之际,在河南谋反。
“这个罗成。”
杨广合上奏折,却没有在上面批复,而是把这道奏折扔到了脚下的一个箱子里,那个箱里已经有很多奏折,都是皇帝看过后不愿意回复的。
扔进这口箱子,就表示留中不发,不做处置。
要说罗成会谋反,杨广是不相信的。
就算要谋反,那也得有足够的资本才行,得有资历、威望,比如说八柱国家这样的军阀,他们有几代的积累,朝野军中门生旧部无数,又广结联姻,他们造反才有可能。
而罗成有什么?
虽然罗家一门两国公,可罗家毕竟没什么底蕴,光靠两个武夫可是成不了事的。再说,罗成窜起的快,在上次征辽时才露头,二十岁的年轻人,有什么资历威望?
“这杨玄感,比起他父亲杨素可是差太远了,见不得罗成这样的年轻人爬的快站的高啊,过于妒忌了。”
“不过罗成也确实还太年轻了些,虽征辽立了大功,可不懂得收敛低调。这又是杀人,又是抄家的,岂不知会让人弹劾他?”
杨广自言自语了几句,便也没当回事。
毕竟罗成不可能谋反,那么所谓杀几个人,那都是小事而已。现在皇帝喜欢罗成还来不及,所以他就算做点什么出格的事情都算不得什么。
再拿起一封奏折。
又是弹劾罗成的,他特意看了下上奏者名字,居然是宇文述。
宇文老狗弹劾罗成也是差不多内容,只不过又加了一条罪行,就是罗成在河南大肆结交地方豪强,还任人唯亲,大肆给亲朋故旧们破格授予官职。
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都被授予太守,秦琼授予都尉,翟让授予郡丞等,而这些人本来是完全不够资格这般提升的。
拿着这封奏折,杨广沉思了许久,最后还是把那宇文老狗的这封奏折也扔进了脚下箱子。
第442章 黎阳
御驾入黎阳。
黎阳在黄河北岸,河北运河永济渠在黎阳境内穿过,而黄河又是其东南面郡界,兼之距离洛阳很近,与南运河通济渠也近。
所以朝廷在黎阳设立了黎阳仓,为六大转运仓之一,依靠着黄河、永济渠两条黄金水道,自决定东征以来,就成为东征粮草的最大粮草转运基地。
黎阳收,固九州。
黎阳仓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
从河北地区征收来的租米,都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转运往洛阳、大兴。而朝廷征讨高句丽时,又由江淮运来粮米,先储存在此,然后运往涿郡、辽东,这是河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大粮仓,存粮数百万石。
杨广到了黎阳后,也特意亲自前去仓城查看存粮。
看着一仓仓满满的百万石粮食,杨广很满意。有这么多粮食,东征就不怕缺粮了。
“杨卿。”
杨广在众官之中召来杨玄感,“朕知道你几次三番请求随驾东征,想要效仿你父亲统兵征战。不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辎重是胜利的保障,朕现特授你为汲郡太守,驻于黎阳负责二次征辽的粮草督运。”
杨玄感长的极为魁梧,尤其是有一副极漂亮的大胡子,跟李景能有的一拼。闻听,心里大喜,面上却表现出很失望的样子。
“陛下,臣愿意为陛下冲锋陷阵,而不愿留在这后方督运粮草。”
“杨卿啊,督运粮草责任重大,你先后在地方任过郢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表现都十分好,后入朝,在鸿胪寺、少府等任职也表现极佳,朕让你在黎阳督运粮草,是倚重你的才能。”
此时还未解冻,运河不能行船,所以黎阳仓的粮草,还得等到开春运河解冻之后,才能大规模从运河北上,另外,朝廷还向江淮等地征召粮草,到时通过通济渠北上运来黎阳仓,也需要有人主持。
杨广还是比较看重杨玄感的才能的。
“臣遵旨。”杨玄感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接旨。
“杨卿啊,你的那道奏折朕看过了,不过朕觉得有些话过重了些。罗成不比杨卿你,名门世家出身,家教良好,他毕竟还年轻,一时有些骄傲,也是正常。朕已经下旨训斥罗成了。”
杨玄感听皇帝这么轻飘飘几句话就把他的弹劾处置了,不由的大失所望,这是真正的失望。本来还想借这机会,把罗成弹劾下去。
不说因此就让他获罪,可起码不让他再留在河南。
陪皇帝巡视了黎阳仓,又在涿郡城中见了不少地方士族名望后,皇帝车驾再次启程,继续北上。
而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则留了下来,他留下来担任督运粮草要职,并兼任了汲郡太守一职,获得了对黎阳仓所在的汲郡地方衙门,以及卫府以和仓镇兵的指挥权。
站在运河边上,目送着皇帝的车驾渐行渐远,杨玄感的嘴边泛起一丝细微的笑意。
一切都按照他与李密所计划的那样进行着,别以为他出任这督运粮草一职是皇帝一人决定的,其实这个决定,是李密和杨玄感计划了许久,通过他们的人脉关系,各方打通,最后才让皇帝有了这个决定的。
皇帝的决断,其实也是综合各种情况而做出的一个决断罢了,而他们早就为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做足了各种功课,推动了这个进程,最终达成了这个结果。
杨玄感心里不由的感叹,李密果然还是了得。当初他说要留在黎阳督运粮草才好举事,还让他故意向裴世矩、苏威、裴蕴等表态说要去辽东统兵为将,让他们帮忙说话。苏威他们确实帮杨玄感说了话,皇帝知道了杨玄感想统兵的想法,可最后却让杨玄感留在黎阳。
但其实,这不过是李密早就预料到的了,他把杨广的性格看的死死的,直接让苏威等人帮着谋督运粮草的差事,最后肯定不行。但如果反着来,说要去辽东统兵,再然后旁边安排人轻轻敲边鼓,提出让杨玄感督运粮草。
则在这两个选择中,皇帝肯定会让杨玄感留在黎阳督运粮草。
现在一步步的已经达成了。
只是可惜,弹劾罗成却没成功。
回到郡衙。
一身青袍的李密笑着进来,“恭喜楚公,离成功又近一步。”
“还是法主你算无遗策啊。”
李密摇头,“但千算万算都没算好罗成,这是一个意外。从几年前开始,这个意外就一直缠着我们,若不是罗成这个意外,现在河南十二郡,应当是已经遍布各路义军,只等我们在黎阳仓树起大旗,到时各种义军就能群起响应,可现在,河南却没有一支听命于我们的像样力量。”
杨玄感笑了笑,“这个罗成确实让人意外,不过这大势之下,他一个小卒又能如何,通道还能螳臂挡车不成?虽然这次弹劾失败,可也在皇帝那里种了根刺。等到这三月一到,罗成也一样得滚出河南,统兵去辽东。”
李密道,“不过楚公弹劾罗成也不全是无用,我已经收集了罗成不少过界逾线之处,正让人四处传播。等到我们举事时,也该发酵的差不多了,到时侯我们正好可以先以罗成造反,我们调兵平乱为由举事。”
就算造反,也得师出有名的。
而最开始,李密觉得并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