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黄不接的这个冬春,更加的难熬。
  大户豪强们要么往郡城、洛阳等大城跑,要么就只能招募丁勇加高院墙自守。
  眼看着就要开春了,可没有谁还有心思在今年的春耕上。
  郡中一半以上的男人要么当兵去了,要么做民夫去了,剩下的一半,还有小半已经从贼,剩下的还多是老弱。
  就在昨天,章丘县又派出了五百人的民夫,他们每人负粮三石运往涿郡。两人结伴,轮流用一辆鹿车运六石粮。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不说如今天寒地冻,光是鹿车运六石粮其实就非常吃力艰难,何况,这六石粮还是公粮,他们不能动用,一路上到涿郡上千里,还得另自备干粮。而这一路上这么遥远,到处是烽起的群盗,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但诏令下达,各地官府都只能遵令。
  百姓也别无选择,除非逃亡。
  “老大,你明天抽个空,带队人回乡里,把家里你娘和你兄弟媳妇他们都接到县城。处处不太平,到处是贼匪,乡下不安全。”
  “那家里怎么办?”继祖有些舍不得乡下的产业,毕竟如今家业也不小。没人在家,万一被贼人抢了怎么办。
  “都这个时候了,还惦记着那点身外之物做什么,真要有贼人来抢,那就让他们抢好了,只要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重要。”
  老大哦了一声。
  “要是五弟他们还在章丘就好了,有他们在,管他什么贼,也不敢来犯。”
  如今闹的正凶的几伙贼人中,可有好几个都是老五曾经手下败将,比如那北海王薄、王勇、渤海刘霸道等。
  老爹望向北方,“小五在辽东哪里一时半会回的来呢。”


第314章 还乡团
  大业八年。
  正月初五的早上,章丘县令杜如晦紧急下令,召县郡兵营和五个乡的乡团赶到县城集结。
  “泰山贼裴长才、石子河率万余贼人,已经越过泰山进入我齐郡之地,贼势浩大,我们章丘虽不首当其冲,可也必须聚兵早做防备。”
  章丘县郡兵营校尉如今是罗成的大哥罗继祖,他现在接管县郡兵营,不过先前县郡兵营在罗成手里时是兵强马壮,可后来县郡兵营直接转为长白鹰扬府,县郡兵营重新招募人手,却是大不如前了。
  而现在,因为征辽之役,章丘县青壮都没多少。县郡兵营原本倒也有五百之数,可好多都被召去服役了,现在能召起来一半都难。
  不但是县郡兵营如此,五个乡的乡团乡兵,情况还更差。一团乡兵五百,可估计三成都不剩。
  各乡乡团本来有守乡护土的责任,可是现在也管不了乡下了,只能先集中守好县城。如今贼匪四处流窜,虽然齐郡有张须陀这位猛将在,但郡兵数量少,也左右难支。
  长白山还驻有一个鹰扬府,但罗成带走了大半人,留下二百府兵还要分驻长白山各堡,要不然,长白山随时就可能成为积聚贼匪的大本营。
  杜如晦把城防的任务交给了罗贵、罗继祖父子俩。
  本来要去乡下接人的罗继祖,便只好派了一个郡兵回去,让他找老二承宗,让他带着长白乡的乡团顺路接上罗家人来县城。
  罗承宗是在午后的时候接到的信,他在南山村对面的长白乡营里训练手下。乡营五百人,现在缺员严重,营里只有几十人,承宗派人四下通知还在乡里的乡兵们回营。
  可也不过凑齐了一百五十多人。
  另一边,义儿营中,此时罗成让兄弟代为收养的义儿却已经达到三百之数。这些少年多是十岁十一二岁的少年,多是些乞丐孤儿,被收养过来,作为罗成麾下那些阵亡弟兄的继嗣子,因此被称为义儿。
  他们每天一起生活,学习武艺,读书算数,能吃饱穿暖,比起以前的生活自然是好的多。
  罗承宗带上一百余乡兵,也把这三百义儿带上了。
  过得河来,南山村里,村民们也已经家家户户都在收拾行李,都听说了贼匪消息,又见隔壁的乡营都要拔营,自然也不收再呆。
  大嫂二嫂四嫂都是产后不久,生产还不满百日,这个时候头上包着毛巾,抱着哭闹的孩子手忙脚乱。
  罗母和小妹以及王慧娘则收拾了大包小包的东西,恨不得把家都搬走。
  倒是罗成的妻子单彬彬,却跟好姐妹张红线,一人牵了马匹,做了男人装束,背弓负刀。尤其是单彬彬,牵着高头大马,居然还持了杆单家枣槊出来。虽然这把槊不是罗成那种二十三斤重的重槊,这只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十二斤马槊,可一个女人,持槊也非常吓人了。
  老四媳妇刘三娘道,“我要不是还没满百天,肯定也跟五弟妹一样,骑马提刀,看哪个贼匪不开眼敢来。”
  承宗看着乱糟糟的家里,叹声道,“收拾好些细软带上就好,其余的就不用带了。杜婶,你看这几口大箱子没必要带,到了县城,都有现成的家具等。”承宗看到杜如晦的母亲跟妹子,正在费力的搬着一口大箱子,只好笑着劝道。
  “这箱子里是伏威从辽东让人送回来的赏赐,都是上好的绸子。”
  承宗只好让人帮忙搬上车。
  最后罗家女人们收拾了几大马车的东西,要不是承宗拦着,她们还能再装上几大车。
  罗承宗一把大锁把家里院子门锁上,然后带着全家一起往县城赶。
  百余乡兵,三百义儿营少年,护着罗家家眷十余人,后面还跟着南山村以及附近几个村子的几百号民众,大家携老扶幼的跟着走。
  有年长些的,说起几十年前大隋还未统一天下之时,这齐鲁之地也是经常混战,又是兵来又是匪,经常得背井离乡逃命。
  好在这次有承宗带着乡营和义儿营护着,大家便都跟着往县城去,不管怎么说,县城的城墙总是很高大,比村墙总强的多。
  上次王薄王勇也打到章丘城下,可不也被罗五他们兄弟击退了吗。
  乡团的百余乡勇,人人手里一杆长矛,看着倒还整齐。而在他们身后,是三百个义儿营少年,他们个头矮小,尤其显眼的是统一剃着短发,看着倒跟个小和尚似的。虽说这些人还是少年,甚至都没到束发的年纪,可毕竟这短发还是有些显眼的。
  少年们虽小,可却手持长矛,腰佩横刀,背负弓箭,装备居然比乡兵团的还好。
  而且他们虽年幼,但行进之时却整齐有序,有年长高大些的少年在前面带队、举旗,有少年专门喊着号子,他们不苛言笑,表情严肃,每人除了自己的武器,还背了一个大包袱,里面装了自己的衣物毯子等,另外还背了一个干粮袋,装着够七天的干粮以及一个小盐包。
  “这些孩子真精神。”
  有乡亲们道。
  “可不,之前看着一个个都是又黑又瘦的小乞丐,蓬头垢面,还面黄饥瘦,怎么现在都跟变了批人一样。你看这精神的,大变样了。”
  “别看他们以前是乞丐,可现在是罗成的义儿营,每天吃好穿好,据说顿顿都有肉食,罗成对他们可好了。你看他们这装备,长矛横刀弓箭的,还有统一样式的衣物,不说乡兵营比不上,郡兵营都比不上呢。”
  “这些人看着真有几分老郡营的气势。”有人想起罗成带着的那支队伍。
  “可不怎的。”
  单彬彬和红线骑着马跟在罗母的马车边上,听着大家对义儿营的议论,不由的想念起远在辽东的丈夫来了。
  新婚洞房第二天丈夫就远征辽东去了,一别就是一年多。
  她都还没有体会到跟喜欢的人生活的感觉,就分离了。
  平时看着三个嫂嫂们带着小侄子小侄女,她心里不知道多么的羡慕。若是五郎不走,说不定她也怀上了,甚至也生了个是可爱的孩子吧。
  不知道他在辽东冷不冷,听说那里十分寒冷。
  打仗很危险吧,高句丽人听说很野蛮凶悍,丈夫七月入辽,都已经打了几仗了,每次收到丈夫从遥远边关寄回来的信,她都要贴身收藏,经常拿出来读。
  看到丈夫寄信回来说又打了胜仗,她都要替他高兴。看他说又升职了,她也为他欢喜,可又总担心,怕官越高,要打的仗越多。
  不久前,丈夫说他们打了个大胜仗,把辽河西的高句丽人全歼了,城池也夺回来了,还说接下来估计会休整一段时间。
  听说带去的章丘弟兄都死了一百多,她担心了好久。
  已经好长时间没接到新的家书了,不知道那仗过后丈夫现在怎么样了,也不知道又得了什么奖赏没。
  道路另一端,突然传来阵阵马蹄之声。
  烟尘四起,突然数骑奔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