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一个能隐藏的安全地方。”
王薄翻身上马,跟着王伯当一行,策马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被杀的九名大理寺官差稍后被行人发现,告之官府。
京兆郡震惊,立即派出官吏查探,大理寺得知九名官吏被杀,也是震惊不已。
事情很快报到了都省,在齐郡造反的反贼首领,押解入京,居然在京师城郊,天子脚下被劫了,尤其贼人早不劫晚不劫,偏偏就等到大理寺过去接收了人犯后劫了。
“查,必须严查,调动兵马,彻底严查,一定要查出这些大胆反贼,还要把反贼王薄捉回归案!”
消息不径而走。
京师的百姓也不由的惊讶于贼人的大胆,当然也只是惊讶于贼人的大胆而已,至于什么齐郡反贼王薄,好多人之前都没听说过,如今倒是让王薄之名稍大些了。
京城一座坊内,一处大宅里,房玄龄听着随从的述说。
他心里想着,前不久才刚收到好友杜如晦的一封书信,说想让他去齐郡章丘任县丞之职,还说只要他愿意,那么他会说服吏部侍郎高孝基帮忙安排此事。
他还在考虑,想不到今天就听到了齐郡的事情。
“这个王薄还真了得,京师都传说他叫什么知世郎,说他会算,能预知未来呢。他早就知道自己会败,所以早早就安排了手下在他进京的路上等他,等他一到,便杀官差救走了他。”那随从啧啧称奇的道。
房玄龄却是哈哈一笑。
“这种无稽之谈你也相信,那王薄要真是能够预知未来,那他为何还会被官军擒拿?”
随从挠挠头,觉得也是这个理啊。
“齐郡、章丘,有点意思。”
“公子,你还真要去那齐郡章丘做官啊,你不是说当官没什么意思吗?”
今年三十刚出头的房玄龄名乔,早在十八岁时就已经中了进士,后来经过吏部铨选,授了个县尉,只是他去当了一年官,便弃官而回了。
自那以后,十年来他都没有再进过官场,平时都追随大儒王通在河东求学,如今快过年了,才回京来。
“这些年我随先生学习多年,学到不少东西,先生之前跟我说,光学不行,还得历练实践,学问不是纸面文章,还得体验社会百态,了解民生疾苦,我觉得说的很对,也许我是时候应当再深入一些了。”
“你真打算去章丘啊?”
“有何不可呢。”
“可以公子之才,一个县丞也太过屈才了。”
“哈哈哈,我又不是图当官去的,只不过是当了县丞更方便体察民情,洞悉时事罢了。况且,如晦有大才,能跟他为伴,共同切磋学习也是一大乐事。”
第182章 分家立户
齐郡,章丘。
眼看年关将至,县尉杜如晦召集县中胥吏开了个会,要求胥吏们做个榜样,带头清缴以往所欠租调,还有义仓粮也要交清。
杜如晦说,如果连官员胥吏都不清欠,那本地豪强大户们又如何肯缴清所欠。
罗成身为本县九品职官,自然更得带头。而罗家这一家子,更是都在县中任事,也是人人关注的。
为了让罗成做好这个表率,赶在过年前,杜如晦特批了关于罗成官人永业田二百亩,和官人职田二百亩下来。
之前早就应拔给他的三个执衣、三个白直、四个仗身的服务人员,也派给了他。
“士诚啊,你现在是官人了,身份不同,所以更要注意影响啊。以往你家也有拖欠,这次要带头缴清了,反正对如今的你来说,那点拖欠也不算什么。”杜如晦道,“还有一事,你现在是官员,你三个兄弟也有官身,还有两兄弟也都在县中为吏,所以最好是析籍分户。”
按一般乡俗来说,一般家庭里是父亲去世,或孙子成年了才会分家,只有父子两代的家庭不会分。可偏偏隋朝立国之后,清查隐户逃丁,搞大索貌阅、输籍定样。规定大功以下,必须析籍分家,另立户头。
大功,就是一种丧服制度,指同一祖父的亲戚。
所以隋朝立国之初就对分家做了官方立法,要求三代以上家庭就要分家了。
这与后来唐朝却是完全相反的,唐朝立法,却规定父母在不分家,严禁父母在世时儿子分家,否则就是不孝,并把此等行为列入了十恶大罪之中,要严惩。
这或许是唐朝讲究以孝立国的原因吧,虽然唐太宗杀兄屠弟,逼父退位,软禁他于深宫之中,可却偏偏就要讲以孝立国。
隋朝不同,隋朝立国之初时,当时特别是在关东地区,就是以前的北齐地区,百姓很不配合,动不动就隐匿户籍,或诈老诈小。啥意思?就是不登记户口,做黑户。或者登记了,但明明是三十岁的年轻人,非登记成自己只有七八岁,又或者干脆登记自己七老八十。
为何要这样呢,当然是为了逃避课役税赋。
因为大隋的税赋制度的根本是以丁为本,国家均田给百姓,然后向丁男征税派役。分了地,丁男才需要交租纳调,老和小是不用交租纳调,也不用服役的。
而如果是黑户,自然更不用交租纳调服役了。
所以朝廷对此很不满,然后派地方严格清查户籍,还特别要求地方官吏,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这就是大索貌阅。
通过这种方法,当年新增了几十万户,一百多万人口。
而后来还要求析籍分户,则是因为虽然大隋收租派役是以丁为本,可有些杂瑶摊派等,却又是以户为单位的。
比如说义仓粮,义仓粮是朝廷让地方设立的一种储备粮仓,让地方百姓每年交纳一定粮食,然后备荒之用。
本来开始是自愿交多少就多少,后来朝廷规定了纳粮标准,必须得交,人人都要交,一开始是按田来交,一亩地纳粮两升。后来又规定,无地的商贾等,也一样要交,怎么交呢?定户等,按你家的财产多少,来定等级,然后每年就按相应等级,交纳相应数量的粮。
再到如今,变成了既要按亩纳粮,又要按户出粮。
这样一来,如果你一大家子四五代同堂,都登记一户,那官府就要少收很多钱。甚至地方上许多杂派,也都是按户来征,户少就影响征收数量。
因此,朝廷特别规定,大功以下必须得分户。
但是呢,因为民间习俗,所以朝廷一面立法要求大功以下分户,一面又鼓励大家同居共财。
就是你要到官府来分户,各弄一个户头,但是呢,官府又鼓励你们一家子人开开心心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一起住,财产共有。
总之,这样既满足到朝廷征税派役的需求,又照顾到大家的生活传统习惯。
罗成家现在就两代人。
“你不是收了义子义女吗?”杜如晦道。
之前罗成收了阚棱四人,也给他们上了户籍,谁料到这也成了分家的理由了。
“其实也不影响你们什么,就是在这里分籍另立几个户头,然后你们想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不受影响。”
“要说影响,顶多就是一年多交点义仓钱而已。”
官员不必交租纳调服役,但是义仓粮却是王公以下,都要缴纳的。甚至连那些孤寡残疾,也一样得交。
这种义仓粮,其实就是近代地税的雏形了。
身为官员,罗成当然无法拒绝杜如晦的这个要求,说来,确实也没多少钱。毕竟,他现在也是拥有良田千顷的大户官僚了。
于是第二天。
罗成一家子便到户司办理分籍立户。
本来说罗成带四个义子女分出去就行,后来想想,干脆就分户吧。
按隋朝的分家法,分家有三种分法,第一是出分,也就是父母还在,留幼子与父母一起生活外,其余儿子都分出去另立户头,将来呢,父母留下的财产都由老小继承,父母在时也由幼子负责赡养。
还有一种分家法,则叫生分,父母还在,所有子女全都分家出去,父母由诸子轮流赡养,将来父母去世,财产诸兄弟平分。
最后一种分法,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家,等父母老了或临终前,提前交待身后事,把家里财产等做好分割,等去世后诸子照此分割,这种叫预分。
不管哪种分法,分家都必须有主持人、见证人、保人等,分家的父子等都要签名按手印,甚至可以请官府派官吏进行公正。
立下的分家文书,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后谁敢不承认,要多分要闹事,衙门就可以抓人处罚。
“干脆你们兄弟一人立一个户头吧。”
第18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