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来说,能开七石练弓,实战都未必能用三石弓。好比清朝武举考试,弓试里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种硬弓。
而在实战中,清军弓箭手一般是用三力弓,可知实战和练弓是区别极大的。
“要求头顶拉弓,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铁汉,你选几石弓?”
王铁汉以前还真没拉过什么弓,也不知道这一石两石究竟有多重,总以为一石有百多斤,会很重。
想了想,“三石吧。”
老贾亲自选了三石弓给他,汉代一石大约只有隋的三分之一石,因此这三石弓实际上就是隋的一石力弓。
这也是很强的练弓了。
真正射箭,能射几斗的弓就算不错了。
铁汉接过弓,拉了拉,发现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难拉,他一用力,猛的一拉,结果啪的一声,弓断了。
铁汉握着断成两截的弓,一脸懵逼。
老贾也愣了,“没事,你再试下其它弓。”说完,他转身对一名郡兵道,“赶紧去把都尉喊来,说我们捡到宝了。”
当罗成听闻出了一个大力士匆匆赶来时,正好看到王铁汉在试七石弓。
这可是三百多斤的弓力啊。
王铁汉用尽全身力气,脸胀的通红,弓缓缓拉开,最后直至拉满。
“怪物啊。”老贾叹道。
“确实天生神力。”虽说能拉开硬弓,不代表就能用这样强的弓,但这个力量也是没谁了。
史载,孙武为吴国选择武卒,要求是能操十二石之弓弩,而秦汉时标准也差不多,常见的汉弩中,一石弩到十石弩,其中九石弩弓力约267。84公斤。
到了魏晋时,弓力依然是选拔士兵的主要标准。《晋书·马隆传》记载,西晋武帝咸宁年间,马隆为讨伐河西鲜卑的秃发部选拔勇士,要求至少“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弓力折算,大约就是需用“腰开弩”的方式引得237。6公斤的弩,用徒手的方式开得26。4公斤的弓才算合格。
而《北齐书》上记载,北齐猛将綦连猛在一次与梁国使节比拼力道中,曾瞬间爆发、同时开了四张“力皆三石”的弓。与魏国精锐武卒同样的十二石弓力,折算成公制,却是633。6公斤对360公斤的巨大差距,如此看来綦连猛简直是怪物一般的存在。
相较之下,《金佗稡编》中“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大约189。9公斤),腰弩八石(大约607。68公斤)”的岳飞,以及《元史》中“猿臂善射,挽弓三石强(超过227。88公斤)”的木华黎,似乎就显得稍逊一筹了。
一般来说,弓力测量方法是坠以一定份量的重物。不过弓力也会随季节与时间的变化有很明显的差别。
比如说冬天干燥时,弓力最强,夏天潮湿时,弓力就最弱。另外同一张弓,早上与中午的弓力也有些许差别。
九石练弓,就是指挂上九石重物才能把弓拉满却又不折的弓力。
王铁汉能拉开七石硬弓,这可就是近二百公斤的弓力。
哪怕换成实战弓,减一倍,那也起码能开三石半弓了,绝对是个牛人。
罗成力大,平时也能开六七石的练弓,但这段时间天天练习弓箭,可练到现在,他也只是步射一石弓,骑射七斗。虽然这里面的石斗是隋制,可折成汉制也顶多翻三倍,步射也不过三石,骑射不过二石。
况且他练了好久,步射如今十发往往只能中一,若是换成七斗步弓,便能十发中三。七斗骑弓,更是常常十发难中一发。
罗成对营中弓手队的弓手们的要求则是步射六斗,十发能中一,就算合格了。
“铁汉啊,你会骑马吗?”
罗成把王铁汉叫来。
“不会。”
“那你会射箭吗?”
“也不会。”
“会长矛大刀吗?”
“都不会,我跟我爹专门给人山里伐木的,就是力气大点。”铁汉如实的道。
“嗯,力气确实是大,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提前录取了。”罗成笑着告诉他这个好消息,“阚棱。”
“义父。”阚棱立即上前。
“到营门处告之王户佐,第一位幸运儿产生了,他就是王铁汉。让他写张榜,张榜通告!”
第181章 劫囚车
关中。
京师城郊,灞桥。
灞桥是一座多孔石拱桥,开皇三年时与大兴城一起修建。桥成之日,这里便成为关东进出京师的重要通道。
于是,灞桥边上,便有了灞桥驿。
天色黄昏,一辆囚车缓缓驰至。
灞桥驿前,一队官差早已经等候多时。
“可是齐郡押解造反钦犯至?”一名青袍小官上前问。
贾务本翻身下马,“敢问你是何人?”
青袍小官递出一道公文,“在下大理寺官员,奉上官之命,前来接管犯人。”
“原来是大理寺的,在下便是齐郡张郡丞麾下校尉,奉命押解钦犯王薄入京。”
“交接吧。”
青袍小官并不愿意跟贾务本多话,直接道。
贾务本仔细的查验了公文以及来人的官印等后,便下令手下把犯人移交。
办过交接,贾务本来到囚车旁,“王薄,我就送你到此了,大理寺的人来接你了。也许以后都不会再见了!”
王薄睁开眼睛,扫了下贾务本,又瞧了瞧来人,“有酒吗?”
老贾从马鞍上解下酒袋,王薄喝了几大口。
“虽然你不是我同乡,可毕竟也是齐郡官员,待我死后,能否帮我收个尸,若是嫌麻烦,就把我葬在这大兴城外,若是不嫌麻烦,就把我尸首带回齐郡,就葬在我家后面的长白山下吧。”
青袍小官不耐烦的过来,“死到临头了,就没有什么可废话了,走吧。”
那队人马,便赶着囚车远去了。
“校尉,咱们现在怎么办?”一名郡兵问。
贾务本把交接手续放入怀中,看了看天色,“天色不早了,我们就到这灞桥驿歇一晚,明天进京,既然来了一趟,总不能不进京瞧一瞧吧。看看京师风光,再回去也不迟。”
“校尉,要我说,这都马上过年了,要不咱们干脆就在京师过个年,看完花灯再回如何?”
“是啊,这大过年的,在路上也不方便啊,冷冷清清多没意思。”
离过年没几天了,路途遥远,赶是赶不回去了。
“到时再说,先住下吧。这狗日的天气,冻的很,犯人交接了,终于不用整天提防着,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老贾道。
夜色渐黑。
青袍小官带着队伍却依然在匆匆赶路,他急着赶在天黑闭城前入城,回衙覆命。
路过一处僻静山岗。
却早有一队人马在静静等待着。
“来了。”
“多少人?”
“就七八个官差。”
“那按原计划动手,记住,一会动手后,务必干净利落,一个也不许走漏,不留活口。”
“明白,这是天子脚下,不能有差错,你放心吧。”
囚车里,王薄望着夜色,思绪却飘回了故乡。不知道京娘三人现在可好,不知道罗成会不会守诺照顾好她们。
马上入京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要待到秋后问斩。
思绪乱飞。
突然间,一支利箭破空而来。
一箭就把囚车旁边的那个青袍官员射落马下。
紧接着,是更多的箭支呼啸而至,囚车边上七八个官差顿时倒下数个。
其余人慌乱大呼。
这时从路旁的山岗松林里突然冲出十余骑来,人皆黑巾蒙面,个个手提横刀。
一个照面,剩下的几个官差就被他们砍瓜切菜似的全都砍倒。
他们翻身下马,挨个的补刀,动作利落,手法老练。
没有人管王薄。
他愣愣的看着。
直到那些人补刀完又检查了一遍,确认再无活口后,又把射出的箭支全都收回,这才有人过来。
“法司,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熟悉的声音。
来人揭下面巾,露出了熟悉的面庞。
“王三郎?”
“想不到吧?当初劝你离开长白山,你不肯听。好了,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走吧。”王薄一刀砍断囚车锁链,放出王薄,将他手链脚链打开。
“想不到你跑京城来了。”
王薄淡淡道,“更想不到你会来救我。”
“毕竟一起造反的兄弟,怎么会抛弃你呢。我们早就在等你进京了,走吧。”
王伯当给王薄牵来一匹马。
“去哪?”
“去一个能隐藏的安全地方。”
王薄翻身上马,跟着王伯当一行,策马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被杀的九名大理寺官差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