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唐大猛士-第1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在于距离葱岭西的大宛盆地仅数百里,而大宛盆地(费尔干纳盆地)是一个封闭的低海拔盆地,东西长达六百里,南北最宽有三百五十里,由东向西倾斜,盆地被群山环抱,出口非常少,且极为肥沃。
  冬季也气候温和,有着大量的绿洲与河流,物产丰富,盛产瓜果、苜蓿、棉花,有极优良的牧场,以汗血宝马而闻名于世。
  可以说,若说伊丽河谷是天山以北最大的粮仓,那么这块大宛盆地就是河中地区的粮仓。
  大宛郡柘折城虽不在盆地内,但他就在那群山之下,在山谷盆地之外,守着重要的通道。
  这里就如同是盆地的门户,控制住这里,既连结南北丝路,又看守住了大宛盆地这个巨大的宝地。
  朝廷只要能控制大宛和大宛盆地,那么就能依托这个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把整个河中地区牢牢掌握在手中。
  当着西域四道上千封侯和万余骑士的面,罗嗣业站在太子面前,历数石国与突骑施暗中眉来眼去,相互勾搭阴谋做乱的种种不法之事。
  “臣请太子殿下下令擒杀大宛侯!”
  大宛侯,便是原石国国王,不过这位大宛侯却不姓石,也不是昭武粟特人,皆因在隋朝时,原石国国王被西突厥所灭,后西突厥可汗便令王室子弟匐职特勤为石国王。
  当年的昭武九国,其实除了康国外,多数粟特国都已经被突厥改换王族,由突厥贵族取代了原先的昭武粟特王室。
  现任的石国王也就是大宛郡侯,本身是西突厥阿史那王室,是匐职的子孙,且与突骑施的关系确实极好,当代大宛侯的王妃还是突骑施首领贺逻施的女儿呢。
  太子率大军前来石国,直接要擒杀大宛侯瞰土屯摄,其实也并不出人意料。
  这是斩草除根。
  大宛侯就算想反抗,可也没有余力了。
  太子南来,有如泰山压顶之势。
  “斩!”
  随着一声令下,片刻后,又一位西域突厥族的封侯被砍掉首级。
  太子随后下令,以大宛郡为朝廷正郡,并设为河中道的三使司衙门所在,而大宛盆地,也同样设为朝廷正郡,赐名宁远郡。
  不过对于大宛以及大宛盆地内的部族,倒没有如对突骑施那般清剿。太子主动提出了一个更显温和的方案,就是把原石国和大宛盆地内的突厥人和粟特人,全都迁往中原,分散安置到云南、西山、黔中、湖南、江西一带,这二三十万人口一分散到数道中,一个县内也就几百上千人,再折分安置到那些乡村去,不让他们单独聚居,那么就再不用担忧他们会做乱。
  同时呢,也能帮助朝廷开拓南方地区,改善如今那边蛮夷不服王化,朝廷又无人可移的局面,更减少了不必要的杀戮。
  经过一番商议后,最终嗣业和牛进达等勉强同意了太子的提议。
  对于这些人给他们保留入籍归化自由良家移民身份,不贬做奴隶,但是同时,对他们现有的一切,都全都要没收。


第1506章 大势所迫
  那些原来分封的贵族、骑士们,也都剥夺爵位头衔和官职,没收财产。
  这种很严苛的政策,相比对突骑施三部的毁灭性打击,又显得仁慈许多了。
  对于嗣业等秦将来说,过去朝廷对河中与大夏其实没什么控制力,就是控制二十里宽的丝路而已,丝路以外,就真的只能靠他们的忠心了。
  但谁愿意把主动权放到他们手上呢。
  这次在碎叶川灭掉了突骑施三部,当然要趁机把跟突骑施有牵扯的石国一起灭了,这样一来,控制了大宛盆地和大宛城,则朝廷就牢牢的在河中立足了,更能占据险要,对康居等昭武诸胡,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进而对大夏道也有足够的震慑力。
  同时还能与勃律郡一东一西扼守葱岭,守好西域的门户。
  至于说石国人是不是有点冤,其实也没什么冤可叫的。
  大业五年,突厥处罗可汗灭掉石国粟特王族,派自己王室子弟取而代之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这般手段,突厥人大举进入石国,占据那些肥沃的绿洲,控制城市商业,不都是一样。
  弱肉强食,到哪都是一样。
  与此同时,太子对于河中、大夏的那些诸侯们则是大加安抚了一番,给予了许多赏赐。
  反正大量赏赐也都是灭掉突骑施三部和石国所得。
  虽说河中诸郡的封侯,在上次改国为郡后,依然还是由许多突厥贵族、粟特贵族们占据把持着,但灭了一个石国后,太子也就点到为止,没有再搞的众怒纷纷。
  那些暗里怨恨的诸侯们,见太子没有究追不舍的意思,也就悻悻而止了,毕竟真要撕破脸皮,他们又干不过朝廷,只要朝廷给他们留一点余地,他们还是不想真跳出来拼命的。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这次行动也是收获大丰。
  碎叶川、大宛盆地,这可是两个大粮仓,战略宝地,更别说灭掉突骑施三部后,北庭道现在基本上已经尽在朝廷直管下了,剩下的一些分封郡县,也都零零散散,难成势力。
  而灭掉石国,更是让朝廷一举打开了在河中道的关键一步。
  不说其它,这一次大战,仅是或屠或迁走的胡人就有七十多万,这几乎占据了西域大半胡人人口了,在射匮带着十余万众迁往伏尔加河,鼠尼施二十万帐被屠,龟兹灭国为奴,再加上这七十万,等于是清掉了西域百万胡人。
  西域现在已经没多少胡人了。
  河中道和大夏道虽还大部份没在朝廷直接控制之下,可原来的吐火罗诸国和昭武粟特诸国,都是小绿洲国家,根本没多少人。
  或屠或迁七十余万,废除罢撤的分封大小诸侯一千余,骑士五千余。
  碎叶川、大宛盆地,药杀水真珠河,这腾出了无数的新地来,能够移民安置上百万汉人。
  “孤请裴将军暂代河中道左都督兼大宛太守之职,由张士贵将军暂代宁远郡太守。”
  太子听从罗嗣业的建议,准备从安西道调裴行俨和张士贵这两员大将过来镇守大宛。
  两将自然也是遵令。
  冬天,太子干脆进入大宛盆地,在宁远城过冬。
  一批批的大宛突厥、粟特人被强制迁移往中原,沿着丝路东行。
  大宛也调来了许多士兵和他们的家眷,太子嘉文还根据上次大战,授封了一千名骑士,将他们调到大宛,给他们每人分封五百亩的永业骑士田,赐他们战马、铠甲、弓刀等,令他们为朝廷镇守大宛。
  过年的时候。
  大宛盆地外寒冷如冰窖,可盆地里却还很温暖,吃着羊肉饺子马肉包子过大年。
  皇帝的旨意也从遥远的洛阳传来。
  之前朝廷对于太子在西域搞事情,并没有怎么过多干涉,似乎没有发生一样。
  如今随着皇帝的这道诏令,算是给出了一个态度了。
  皇帝表示很满意,认为太子终于成熟了,这次的事情虽然有些过于匆促,但时机把握的极好,结果也是极好。
  就在这道诏令到达不久。
  疏勒和于阗两国的诸侯们,一齐来到大宛请求改为朝廷正郡。
  这是大出乎太子等人意料的。
  疏勒和于阗两国,皆在天山以南,于阗更还在大漠之南,昆仑山之北。
  于阗位于西域丝路南线的关键要地,往南越过昆仑就到勃律,往西沿昆仑山可抵天山南重镇疏勒。
  这两国其实在之前西突厥统治时,也跟龟兹等差不多,国家被征服,王统被更换,成了突厥贵族统治下的国家。
  这些年,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天山以南诸地,或降或灭,基本上就只剩下了于阗和疏勒两大势力了。
  在这次太子西巡,连根拔起突骑施三部,再灭石国后,疏勒和于阗的诸侯们坐不住了。
  因为随着葱岭以西的石国也被灭,改设为正郡后,天山南北、葱岭东西,实际上已经尽皆纳入朝廷的直辖之中,仅剩下他们两国,完全被包围了。
  且末、勃律、龟兹、碎叶、大宛,周边尽为朝廷正郡了。
  在这种形势下,这两国的突厥贵族们也不得不面临着一个思考,再这样下去,估计他们的结局不是跟突骑施人一样被直接亡族灭种,就是跟大宛一样,要被举族迁到中原去了。
  朝廷不可能在现在这种局面下,还让这两个重要的丝路大镇不在掌握之中。
  纠结、煎熬了几个月后,他们还是只得无奈主动提出来了。
  倒不是他们识时务,而是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太子那边并没表现出要趁热打铁,对于阗和疏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