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征途(木林)-第5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高原能不能击败秦军,太孑丹认为还是有不少的把握,毕竟代郡的战斗力之强,不在秦军之下,而高原的用兵能力,也足以让人信任,加上代郡是调集了全力,因此还是有很大的机会能够击败秦军的。

但燕国能不能保全,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燕国能不能坚持到代军击败秦军的那一天,如果坚持不到那一天,就算代军最终击败了秦军,还是没有用。因此与期还留在代郡恳请高原出兵,不如尽快赶回燕国去,组织人力物力,守住蓟京,等到代军取胜,秦军撤军。

当然,凡事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代军不能击败秦军,那就只能说明是天要灭绝燕国,只能够认命了。不过真要是到了那一步,太孑丹也宁愿在蓟京城头上轰轰烈烈的战死,至少也能算是死得其所。

第五五二章燕国的希望

第二天清晨,天色还没有完全放亮,太子丹就带领着从人,离开了代郡,返回燕国。而守城的士兵己经接到了高原的通告,因此也没有阻止他们,开门放行。

经过了一夜的休息之后,太孑丹总算是完全想了,毕竟燕国现在并不是不可救药了,留在这里,也说不动高原,因此不如尽早返回燕国,极积备战,死守蓟京,只等着代军击败秦军,燕国也就可以得以保全了。

虽然燕国的实力是目前各国中最弱的一个,拥有的常备军队不足十万,而且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国內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将。但燕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之一,全国的总人口达到近三百万,成年男子的总数不下八十万人,仅是都城蓟京里就有居居三四十万,再加上周也附近一带地区,人口共计不下六七十余万,因此在十天之内,可以征集到不低于十五万人的成年男子从军入伍。还有蓟京的城墙高厚坚固,城防设施十分完善,燕国在蓟京也屯集了大量的粮草物资,足以支持数年。而秦国进攻燕国的军队只有十万兵力,因此只要是做好充份的准备,积极备战,组织得当,是完全可以守住蓟京的。

另外太子丹也清楚,经过了灭魏之战以后,秦国的国力受到了相当大的损耗,这一次能够出动四十万军队,己经是秦国目前国力的极限,秦王政为此还下令全国增税,可见秦国确实难以支持长久,因此只要燕国能够坚守一年左右的时间,也许不用等到代军击败秦军,秦国就会因为国力难以维持,而主动退军。

不过最让太子丹担心的是自己的父亲燕王喜是否能够撑得,这么多年以来,燕王喜给太子丹的感觉就是才智平庸、治国无能,自以为是,耳软心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不是父王背信弃义,执意要进攻代郡,撕毁了双方的协议,那么现在的局势也不会沦落到现在这一步。因此能不能说服燕王喜,让他下决心坚守蓟京,誓死抵抗秦军,难度可不小,但燕王喜毕竟还是燕国的国君,在位四十余年,在燕国还有不小的号招力,他的态度、决心是守住蓟京的重要条件。

当然,对于说服燕王喜,太子丹到还是有一些把握,毕竟他们也是父子,但就算是说服了燕王喜,太孑丹还要面对燕国的众大臣。

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了,对燕国的众大臣是什么德行,自然是清清楚楚,这些人都是固执传统,恪守圣言,坐谈立议,无人可及,道德说教,头头是道,但临机应变,经世济用,富国强军,却是百无一能。太孑丹可不敢指望这一批人能够抵抗秦军。想来想去,太子丹发现,真正能够组织领导燕**民抵抗秦军的,只有自己。因此太孑丹也恨不能马上赶回蓟京去,征集军队,布置军力,好守卫蓟京。

但太孑丹尽管着急,也不可能一下孑就飞到蓟京去,还是要在路上慢慢的走,不过太子丹的人没有回到蓟京,但心早就飞回去了,在这一路上头脑里都在不断的思考,怎样才能守住蓟京,防线应该怎样组织,征集到的军队应该怎样布置,应该启用那里人来付责。而其他的事情到是都还好办,唯有能用的人确实没有几个,其实这些年来太子丹并不是没有像燕国推荐人材,可惜都被燕国的大臣们排挤掉了。因此太子丹也不由得又悔又急,看来燕国真的是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了。

太孑丹在秦国为人质十余年,对秦国的政治体制也做过一番研究,也体会到秦国富足和强大,完全就是因为商鞅变法之后,为秦国留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使秦国始终保持着强大。而燕国在燕昭王的时代,也曾进行过一次变法革新,励精图治,使燕国一度强大起来,曾下齐七十余城,差一点把齐国打得亡国。

但这一次变法,并没有触及到燕国的传统政治体制,主要做的只是休养生息、整顿吏治、任用贤能,训练军队等几项最基本的事情,更多是依赖燕昭王的个人英明勤政,在维持着燕国在传统政治体制的规范內走向富强,但这种靠人治的手段当然是不能长久,因此在燕昭王一死,燕国就立刻恢复了原样,首先是让齐国咸鱼翻身,重新复国,而接着又因为对外的决策失识,把赵国当作自已的敌人,结果几度被赵国打得大败,国力再度衰弱下来。

太孑丹回到燕国之后,也有好几次建议燕王喜,枋校秦国进行变法,但无一例外的都遭到与燕国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祖制不可改,结果只好做罢,后来太孑丹又全力策划刺秦的事情,也就不再提变法的事情了。

但现在太孑丹才发现,燕国的局势原来已经败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这一次能够保全燕国,等秦国退军之后,自己一定要说服父王,枋校秦国进行变法,使燕国再度强大起来。

代郡离燕国本来就不远,而且还修好了平坦的驰道,因此行走速度很快,一行人只用了八天的时间,就从代郡赶回到了蓟京。

到达了蓟京之后,太孑丹也不顾一路的车马劳顿,赶到王宫中来见燕王喜,将自己的这一次代郡之行的结果告诉给燕王喜。

听太子丹说完之后,燕王喜不禁脸色大变,颤声道:“如果代军不来援救我燕国,岂不是危矣吗?如此看来,蓟京己不可守,还是逃到辽东去暂避秦军吧。”

太子丹忙道:“父王放心,局势尚不致此,我燕国仍然可以保全,我大燕立国八百余年,而蓟京仍是我燕国的根本,在蓟京建都近八百年,根深蒂固,我燕国的宗庙,还有历代先君的灵价陵寝都在蓟京,岂能轻易放弃,而且逃到辽东虽可暂避秦军,但如果秦军追到辽东,父王又能再退到何处去呢。”

燕王喜的脸色稍缓,道:“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全蓟京。”

太孑丹这才将代郡、燕国、秦军这三方之间的复杂关系向燕王喜详细的讲说了一遍,并且着重说明,虽然代郡不会来救援燕国,但同样要和秦军激战,而且战胜秦军的机会很大,而一但进攻代郡的秦军被击败,那么进攻燕国的秦军也就必然回退军,因此只要燕国能够坚守住蓟京,就能够保全下来。

听完了太孑丹的讲说之后,燕王喜才安定了不少,又道:“只是现在我们能否守住蓟京呢?现在我燕国举国之兵,也不足十万。”

太孑丹一听,就知道父王被自己说动了,忙道:“父王放心,儿臣己经考虑过了,现在马上征集壮年百姓从军,十日之内,可以征集到不下二十万大军,足是秦军的一倍,而且我们还有蓟京可守,秦军精于野战,疏于攻城,攻下大梁,足用了两年时间,而且还是靠掘黄河水以灌之,方才破城成功。我蓟京的城防之强,不在大梁之下,而附近也无大河,因此秦军想要攻破蓟京,绝无可能。只要是父王下令,儿臣愿意亲统大军,死守城池,和秦军决战,以保我燕国宗室。”

燕王喜点了点头,道:“不错,我燕国自召公立国以来八百余年,如今己是周天子王族唯一的主干余脉,而人百余年以来,危绝者不知几数次也!然始终未可灭!何也?天命使然也!德行使然也!秦国又奈何我燕国哉!明日朝会,寡人当众会付你军权,只管领军去与秦军交战,如果不胜,寡人当亲自领军,出与秦军决战,定能使我燕国化险为夷也。”

听了这一番豪言壮语,太孑丹这才放了心,父王总算是被自己说服了,赶忙道:“父王放心,儿臣一定会誓死保全燕国。”

这时燕王喜又道:“不过寡人虽然决定要与秦军决战,但征战之事,胜负难断,不可不为我燕国留一条后路,因此寡人还是打算派人到辽东去早做准备,万一蓟京难保,我们还可以退守到辽东,照样能够聚兵存国!卧薪尝胆,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