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嗣昌一见,连忙端起茶杯,同时带点尊敬地说道:“总督大人太客气了,卑职乃是大人的下属,岂敢当此称呼!”
洪承畴听了丝毫不以为意,自己先喝了一口马奶茶,而后放下茶杯后才说道:“我在杨总督麾下,多承杨总督的关照,更是杨总督的推荐,我才能走到如今的位置。此等恩义,我也岂能忘之!此乃后堂,又非外面,自以私谊待之。且我小五岁,称一声杨兄也是应该的。”
杨嗣昌听了,还想再推辞,却见洪承畴又把话题一引,并不给他机会道:“前些日子,我从皇上那得知杨兄的草原对策,实在是赞叹不已。有杨兄助我,实乃幸事也!”
说到这里,他又端起侍女倒满了马奶茶的杯子,向杨嗣昌一示意道:“杨兄既到,包头那边,就全托付给杨兄了!”
就目前的局势来说,包头那边的危险不小,杨嗣昌来了,又是包头巡抚,自然要分担洪承畴身上的很大一份担子。这种情况,他自然是非常欢迎的了。
从一开始,洪承畴虽然客气,却表现得很强势。杨嗣昌心里也有数,别看洪承畴眼下是客气,又是父亲的恩义挂嘴边,又是佩服自己什么的,可真要有事,洪承畴如此强势的人,绝对不会念及这些。
“下官何德何能,都是皇上御前点拨之功!”杨嗣昌继续保持着谦虚的姿态道,“包头那边,下官自然尽力而为,这点是在御前担保过的。下官在御前时,也听皇上亲口称赞过总督大人,相信有总督大人统筹全局,定能让我大明在河套站稳脚跟!”
说完之后,他把杯中茶一饮而尽,眉头一皱,不过立刻舒展开,而后笑着道:“此等草原特产,果然别有味道,不错,不错!”
无形之中,他向洪承畴传递了信息。他杨嗣昌是皇上看重的人,你洪承畴也是有大才的人,河套这边你总领全局,要是出事情的话,谁都跑不了。
洪承畴似乎没有听出来,依旧微笑着道:“看来杨兄对这马奶茶还是很适应嘛,是个不错的兆头啊!”
说到这里后,他顿了顿,似乎想起了什么,便又笑着道:“原本是想今日就给杨兄接风洗尘,不过这两日有贵客要到,草原苦寒,物资匮乏,就索性一起招待。若有怠慢,还望海涵!”
“贵客?”杨嗣昌听了后愣了下,而后有点好奇地问道:“可是原辅臣成基命还有御史刘……”
“杨兄那里的话!”洪承畴听了笑着道,“杨兄说得几个,都已经到了。如果杨兄有兴趣一见,我就让人把他们找来好了。我说得贵客,可是真的贵客。这位贵客,便是……”
谁知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见一名亲卫匆匆入内,抱拳禀告道:“老爷,礼部尚书已到归化城外!”
“什么?”洪承畴一听,立刻站了起来,诧异地说道,“怎么这么快!”
说到这里,他也知道亲卫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转头对同样跟着站起来的杨嗣昌说道:“我说的贵客来得好快,走,杨兄随我一起前去迎接!”
礼部尚书徐光启?杨嗣昌脑中闪过一个人名,心中也是诧异,也不敢怠慢,连忙随着洪承畴出去了。
没过多久,归化城外,洪承畴带头,领着他手下的文官武将,一起等着南边蜿蜒而来的车队。
或者是车队那边也看到了城门外的一众官员,就加快了速度,没过一会就到了城下。
“下官归化总督洪承畴领归化同僚恭迎礼部尚书大人!”洪承畴的声音响亮,充满了热情。对他来说,徐光启的到来,他是热烈欢迎的。原因无他,只因徐光启带来了他非常想要的东西。
第一辆马车上,有亲卫掀开帘子,徐光启一脸疲惫地钻了出来,一边在亲卫的搀扶下,下了马车后,露出笑容道:“有劳各位了!”
洪承畴打下归化城,控制河套平原后,崇祯皇帝就通过聊天群成员刘金生,下旨给在广西的徐光启,让他带农作物种子赶往河套。
徐光启虽然擅长农事,可也知兵事,自然知道大明掌握河套的重要性。因此他接到旨意的第一时间,便立刻赶往河套。原本预定是明天到归化城的,也让徐光启硬是提前了一天到达。
他说着话时,忽然瞅见了洪承畴身后的成基命,就缩在后面,躲躲闪闪地,好像不愿面对自己。而后,徐光启还见到了另外几张熟面孔,似乎都是御史来的。
呵呵,这小小归化州的级别,还真是高啊!徐光启心中想着,却也没主动过去打招呼。人家现在是落魄时候,不想见自己,就没必要落井下石!
于是,他在洪承畴和杨嗣昌等人的簇拥下,步行进城,同时对身边两人说道:“本官出京之后,奉旨推广甘薯,同时收集各地农作物,绕道了大半个大明,倒也得到了不少好东西。不过有些东西的习性还不了解,就全部都留一些,试种一下,看那些适合河套,明年开始就可以大规模推广种植,希望能对你们帮助!”
第620章 燧发枪
大明要在河套平原站稳脚跟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得有足够的吃食能养活这里的人。因此,对于徐光启的到来,洪承畴自然是乐意之极,早就盼望多时了的。他表现出来的热情之高,不止是官位的问题,更多的是发自肺腑。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堂堂归化总督和大明礼部尚书都扑在农事上,和老农们在一起,讨论着怎么在河套种下带来的那些农作物种子。这些事情被河套百姓,特别是那些流贼出身的兵卒还有从秦晋两地迁移过来的灾民而言,都份外感动。
“要是我们米脂县县令有两位大人的心思,我们当初都不会起来闹事了!”
“对啊,要是我们府谷县有两位大人一半的心思,我们也不会跟着王嘉胤闹事的!”
“我们大明还是好官多啊!”
“……”
大明百姓所求其实真得不多,除了极个别人之外,只要能活下去,谁都不想提着脑袋造反。因为崇祯皇帝的重视,两位大明高级官员的身体力行,无形中凝聚了河套地区人心对大明的凝聚力,这表现在他们具体的巡逻,训练,开荒、建筑等事情上,效率都高了不少。
杨嗣昌则暂时还不用操心农事方面,他领着家丁先赶去了包头,视察地形,统筹人力,准备趁着寒冬到来之前,先大干一场。
至于卜石兔那边,从洪承畴先前派出的夜不收回报,似有不甘,但光凭他自己,还不敢来侵犯河套地区,似乎在游说其他部族,暂时未有东来的迹象。
杨嗣昌对卜石兔不放心,就把他爹杨鹤派给他熟悉草原事物的家丁都派了出去,作为他的使者,前往西边各部族去探听口风、动静,实施他向皇帝所献策的拉拢敲打分化之策。
而此时,在京师的崇祯皇帝,正在接见军器局局长毕懋康。不用说,从他们的笑容上看,就知道是有好事,只听毕懋康带着欣喜禀告道:“陛下,臣严抓钢铁锻造,目前已经打造了三百多把自生火铳,其点火率达到了七八成之多!”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大喜。明末虽然有了燧发枪,但除去炸膛的因素之外,哑火率也奇高,这导致大明军队中始终没有推广燧发枪。之前和毕懋康讨论之后,知道是击火装置的问题,如今看来,毕懋康严抓质量,点火率有七八成之多,算是合格了。
他还没来及说话,毕懋康又在禀告道:“臣根据陛下所说流水线作业的想法,把燧发枪的打造进行分解,如今也已经熟悉起来,相信以后一把燧发枪的打造,能比以前早完工不少时间。”
崇祯皇帝听到这个,却不是很满意,过去了这么久,才打造了三百多把自生火铳,这效率,还是比自己想象中的慢。要知道,军器局也是有足够的人力工匠可用的。
这么一想,他便站了起来,对毕懋康吩咐道:“走,朕亲自过去瞧瞧!”
毕懋康是知道皇帝的本事,知道皇帝过去,搞不好就能崩出个奇思妙想,就能改进方法。如果他是普通的大明官僚,可能心底不会欢迎皇帝去指导工作。毕竟这是找出不足,是件丢脸的事情。可毕懋康是技术型官员,热衷火器制造,如果皇上能指出改进火器制造,对于他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一听皇帝要过去看看,当即大喜过望,这次带过来的样品,也不让呈送御前,直接去军器局看就是了。
崇祯皇帝自然不会摆谱驾临,而是如同去京营一般,轻车简从,就效率很高的到了军器局,由毕懋康陪同,详细介绍了一道道工序流程和相关说明。
这时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