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他心中惦记的是永昌票号。这个恐怕是不能开了,得换个名字,找个可靠的靠山才行,或者多找几个。
别人不知道,他却知道这里面有座金山,坐着就能赚钱的。这么一想,范永斗开始考虑哪些人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天渐渐地黑了,风尘仆仆赶回山海关的孙承宗,顾不得休息,第一时间传令议事。
没多久,议事大堂内便满是人了。
孙承宗高坐主位,在他的边上,原本是茅元仪站得地方,如今站着一位锦衣卫校尉,细看之下,能发现是个女人,她便是刘王氏。
如今的刘王氏,眉目之间多了一分英气,或者自信,全然没有了在昌黎之时的拘谨,就算面对那么多军将,也显得自然了。
在主位下侧,另有一把椅子,坐着都督府都督同知祖大寿。他安顿完了家事便要去京师赴任,如今刚好在就也过来了。
左边一列军将中,站在最前面的分别是吴襄、吴三桂父子和他们的手下,另外一列则站着何可纲总兵,曹文诏副将等人。
从每个人的脸上能看出来,似乎大家的心情都不错。
孙承宗一看人到齐了,便大声说道:“皇上有旨意,不日便到……”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瞧了刘王氏一眼,知道是她先把圣旨内容告诉了阁老。
“……春节就不要过了,各部选派骑军,以百人为一伍,轮流巡视草原百里之地。遇有商队,一律扣押!”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其中有人眼珠子乱转,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另外,有一个未尽证实的消息,奴酋皇太极很可能派出他儿子豪格前来接应商队,所带兵马大概在千人左右。”孙承宗说到这里,稍微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说道,“如若遇到,立刻撤回关内,不要与之硬拼!”
如果要击败这支建虏骑军的话,大明至少要两千左右的精锐家丁骑军;如果要歼灭这支建虏骑军的话,则所需精锐更要翻番。
然而,如果只是击败这支建虏的话,并没有太大意义。除非关宁军精锐尽出,能歼灭这支骑军,抓到或者杀了豪格才有意义。可消息不确实,动用大军的话,在如今粮草紧张之际,就太不划算了。
孙承宗在停顿了一会后,又补充道:“但各军做好准备,消息一旦确认,知道这支建虏军队的位置,则大军雷霆出击,务必歼灭之!”
听着这个消息,除曹文诏有点兴奋之外,其他人都兴致缺缺,只是惯例抱拳回应。
“另外,还有一道旨意,皇帝决定组建新军……”
听到这事,祖大寿不由得心中一喜。想着皇帝果然不是随便说说,还真开始做了。等听到后来,说哪个总兵的手下被选拔为新军最多,就能封爵,更是让他吃惊。下意识地,他便转头看向吴三桂。
其他人对这个消息也显然更感兴趣,纷纷小声议论了起来。
等到开完会,各自回府之后,一直没有说话的曹变蛟忽然对曹文诏说道:“叔父,我想去应选新军!”
曹文诏一听,眉头一皱,当即训道:“你现在已是把总了,如果去应选新军的话,要从头再来,你知道么?”
“侄儿知道,但侄儿还是想去!”曹变蛟几乎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你……”曹文诏一听,似乎有点恨铁不成钢,缓了口气后,对曹变蛟严肃地说道,“你真以为,抽调出最精锐的军卒,就能组建出一支强军了?再说了,那新军到底如何个搞法,谁也不知。按叔父的经验,皇上很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万一皇上不切实际,不顾事实,把你们当最强精锐派出去送死,叔父怎么向你死去的爹娘交代?”
曹变蛟听了,沉默了片刻。他在军中待久了,自然知道叔父说得有道理。可他马上想起当日吴三桂和他家奴的羞辱,凭着官位的嚣张,那火气一下便冒了出来,紧握拳头回答道:“侄儿想搏他一搏,否则就算侄儿如今为把总,可想升到总兵还不知道要猴年马月!”
曹文诏听得一愣,他自己眼下都还只是副将而已,没想自己这个侄儿的目标却是总兵。以他对曹变蛟的了解,稍微一想,便明白自己这个侄儿是不服气吴三桂了。
这么一想,他便沉默了。
第235章 徐光启的请求
曹文诏看着自己这个侄儿,见他握着双拳,满满地都是斗志,忽然变得心平气和起来,伸手搭住侄子的肩膀问道:“你真决定了?”
“决定了!”曹变蛟用力点头,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曹文诏拍拍侄儿肩膀,没再说什么,转身走回主位去就座。
曹变蛟在后面看见,带了一点惊喜问道:“叔父,您同意了?”
听到这话,曹文诏忽然转身,重新面对曹变蛟站定,似乎带了一丝期望问道:“如果叔父想办法把你调去登莱,去卢中丞那边可好?”
一听这话,曹变蛟便知道叔父还是没有放弃,还想着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想起英武的卢象升,一时之间,似乎有点犹豫了。
曹文诏一见,立刻补充说道:“卢中丞对你很有好感的,你过去后,不但不用从头开始,相信以卢中丞的能力,你要立功也不是没机会。如何?”
曹变蛟听了没有马上回答,低着头沉思了一会,忽然抬头问道:“叔父,就算侄儿去了卢中丞那边,立下大功,最多也就只是和吴三桂一样。对不对?”
“……”曹文诏一听无语,你叔父我都还是副将而已,听你口气,还连总兵都不屑了?
看到他这脸色,曹变蛟显然也猜到了叔父的想法,便马上解释道:“叔父勿怪,侄儿只是想超过吴三桂而已。骑射兵法之类,在叔父的教导之下,侄儿相信并不比他差!”
曹文诏听得很舒服,脸色也好看了不少。正待说话时,却听到曹变蛟又坚决地说道:“侄儿相信,以侄儿的本事,定能在新军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如叔父所说,皇上必然对新军寄予厚望。如果新军要是真能成强军的话,那个时候,侄儿的靠山,就是皇上!也只有这样,侄儿才有可能在将来超越吴三桂!除此之外,哪怕去卢中丞那边,侄儿也不觉得能有这机会!”
说到这里,他紧握拳头到胸前,斩钉截铁地说道:“侄儿一定要比他吴三桂强!”
听着曹变蛟的誓言,曹文诏怔怔地看了他一会,忽然大步上前,伸手重重地拍在侄儿的肩膀上,大声地赞许道:“好!你有如此志气,叔父不再拦你!这路,终归是要你自己走的,你就给叔父走他个朝天大道出来!”
曹变蛟听得大喜,他当即用力抱拳一礼,坚定地大声说道:“叔父放心,侄儿必定百倍努力,定会闯出一片天来!”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礼部尚书作为督办全国推广甘薯的钦差大臣,到文华殿向皇帝辞行。
对于这事,胡广是寄予厚望的。不过他也知道,要想甘薯能在全国推广开来,至少得要几年时间才可能看到收获。如今徐光启之行,只是把种子播向全国各地而已。
一番勉励之后,胡广忽然感觉徐光启似乎还有话想说却又在犹豫的样子,就有点好奇地问道:“徐卿,还有什么顾虑,一并说出来,朕为卿做主!”
徐光启一听,似乎下定了决心,当即向皇帝奏道:“陛下,臣要离京的消息传出之后,在京师的几位传教士联袂前来见臣。”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面露恳切之色又道:“臣信陛下学识渊博,就算没有那些传教士亦无妨。可陛下日理万机,那些西洋学识还是得有他人来教大明百姓才行。臣举荐职方郎中孙元化向这些西洋人学习西学,进而得以教化大明百姓。”
胡广一听,算是明白徐光启的意思了。他还是想替那些传教士求情,希望废除南京教案所引发的禁令,从而让那孙元化可以向西洋传教士学习西学。
他稍微一想,便问徐光启道:“这孙元化的西学基础如何?”
“回陛下,孙元化乃臣之学生,亦和臣一般改信天主教,向西洋传教士习西学,其更擅长西洋火炮之学。”徐光启一听似乎皇上意动,便连忙回答道。
胡广一听,点点头道:“卿要忙于甘薯之事,西学那边就让孙元化整理给朕,有什么不懂地上奏章给朕便可。至于那些西洋传教士,朕之前已经说过,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徐光启开始还听得高兴,可听到后来时,却发现皇上还是没改变主意,不由得有点急了,连忙奏道:“陛下,如今朝廷乃多事之秋,大明各地皆有不平,陛下日理万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