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的盐多少钱一包?一块钱,贵点儿的一块五毛钱。
  如果说后世有谁吃不起盐,若是在早些年还是有可能的,可是后来根本就没有听说哪谁家吃不起盐的——倒是经常听说有人骂饭店的厨师把盐放多了。
  当然,吃完饭骂厨子这事儿,崇祯皇帝自己就没少干过——这傻缺厨子是打劫了卖盐的?放盐不心疼的?
  但是实际上呢?
  在大明,盐真是个稀罕东西,吃不起盐的百姓绝对要比那些敢于随意放盐的百姓多出去无数倍。
  甚至于连穿越唐朝的云烨见识过的那种毒盐,在大明也不是没有人吃。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不开心了。
  崇祯皇帝哪怕是再怎么小白,起码也知道盐是个好东西。
  这玩意可以弄来配置生理盐水,可以杀菌消毒,腌腊肉,不管怎么看,生活中都是离不了这玩意的。
  尤其是感冒发烧了,弄碗盐水加点儿糖,绝对是有用的很。
  现在登莱地区的盐场估计也快搞完了,到时候大量在的盐一出来,首先满足的不是大明百姓,而是建奴和草原上的林丹汗的部族。
  虽然这是崇祯皇帝的指令,但是崇祯皇帝自己依然不开心。
  得先解决了大明百姓吃盐的问题才是。
  可是就算是海边多开几个盐场,晒的盐足够多,其实问题依然是一大堆。
  首先就是怎么往陕西之类的内陆地区运输?
  继续开中法?那不等于是继续玩私盐那一套?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又开始头疼了。
  锦衣卫被弄去派人搞什么盐场已经够过份的了,再让他们去搞什么官方卖盐?
  这事儿想想就不太靠谱。
  但是太监呢?
  太监实际上也不成。派去盯着盐场倒是没问题,可是弄去卖盐,一样是扯蛋。
  真要那样儿的话,大明现在的太监数量起码得再翻上几十倍才行——除了后世的新世纪中官村起点中文网,你上哪儿能弄来这么多的死太监!
  碎碎念的崇祯皇帝头疼了半天,干脆吩咐道:“传,内阁温体仁,户部郭允厚,还有吏部房壮丽。”
  温体仁等在小太监过来宣三人入宫见驾的时候,脑子先是一疼。
  谁也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又想出来什么妖蛾子了。
  要说是京察的话,好歹已经处置了一大批了,剩下的都是京师范围外的,处置起来也没有这么快不是?
  可是除了这事儿之外,还能有什么事儿是能让户部吏部再搅和到一起的?
  陕西?
  陕西那边到现在不说是彻底的消停下来也差不多了,除了某些官员们可能要倒霉之外,剩下的应该也没什么了?
  三人一边猜测,一边向着宫中而去。
  只是见到崇祯皇帝之后,崇祯皇帝的话着实出乎了三人的意料:“朕有意在东南沿海广设盐场晒制海盐,低价卖给百姓,不知道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老奸巨猾的三人就大概的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皇帝陛下是想着卖盐给百姓,不打算再玩什么开中法,但是摆明了又信不过各地的官府,担心各地管府胡来。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若说是晒了海盐卖给百姓,此事当真是利民之举。只是不用开中法,盐价又如何定价?”
  崇祯皇帝敲了敲桌子,淡淡地开口道:“大明上下一体定价,五十文一斤。”
  崇祯皇帝的话实在是有些石破天惊的意思。
  说到崇祯皇帝说的这个盐价,就先得从大明现在的盐产量上面说起。
  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
  每年盐产量是六亿斤,当时一斤折合后世五百九十六克,总量相当于后世的七亿斤。
  而这个数据是洪武、万历时期的官方统计,人口还是六千万,与北宋中期一样。
  然而,每引得银六两六钱四分,应得白银1328万两白银的盐税,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二百五十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
  可是这售价上就很操蛋了。
  宋代之时的盐价是多少?五十文一斤。
  可是到了大明时,这价格就翻着跟头的向上涨。
  在嘉靖时期据朱廷立《盐政志》的记载‘嘉靖初湖广、江西、南京一带每盐一斤卖银三分四分’而在嘉靖七八年间‘湖广、江西诸处每盐一斤卖银一分五厘。南京一带卖银一分二厘。’
  这里所说的是淮盐的市场销售价格。
  也就是说,在大明,时间地点不同,盐的售价也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技术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进步的。
  不要以为摩尔定律那玩意只适用于挨踢界,起码在别的行业里面,技术越先进,原本的价格和成本就应该越低才是。
  虽然说盐这玩意基本上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含量的问题,但是正常来讲应该是随时时间前进而慢慢降价才是。
  可是偏偏到了大明的时候,这个定律就无效了——丫的比宋朝时还涨价了!
  至于是因为什么原因,崇祯皇帝这种小白觉得自己是搞不明白的,也懒得去搞明白。
  但是自己却可以玩晒盐法——自从水泥被弄出来了之后,自己可就一直在想着怎么利用这玩意。
  到最后发现除了用来修路筑城什么的,还可以用来晒盐。
  这就是个好消息了。
  只要能把晒盐的盐场大规模的铺开,还怕大明的盐价降不下来?
  崇祯皇帝觉得盐价不是问题了,可是郭允厚就很头疼了:“陛下,盐价波动,实乃民间自发之行为,若是强行定价,则原本的盐商?”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接着道:“赎买。把原本盐商手里的盐引以原价赎买回来,朕知道有很多混账东西自己捞了好处,盐引卖出去的价格跟送差不多。但是都按照官面的价格赎买回来,以后由盐场专营。两淮盐运使什么的召回京城,盐运御史暂时不动。”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杀气腾腾的道:“罢了,不必召回了。许显纯?”
  许显纯躬身应道:“微臣在。”
  崇祯皇帝吩咐道:“朕会谴御史台派出御史去查两淮盐运使,着锦衣卫暗查。东厂复核,若是没有问题,就由吏部将之调回京城,有问题的话,直接由锦衣卫锁拿进京扔进诏狱。”
  房壮丽闻言,就是一阵蛋疼。
  崇祯皇帝在此时此刻再一次体现出了他的肆意妄为和不靠谱——看起来皇帝陛下平日里的伪装再怎么样的圣明,该残暴的时候依旧是残暴无比。
  崇祯皇帝却不理会下面的几人心中怎么想,而是直接开口道:“海水晒盐,除了人力成本之外,基本上也是没有什么成本的。到时候晒出来了,直接由各地驿站转运,各地衙门再发卖给百姓。售价五十文,听凭百姓自愿购买,不得强制。”
  温体仁想了想,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官府暗中加价?”
  崇祯皇帝却是呵呵一笑,开口道:“京察之中不是有四格、八法么?若是暗中加价以谋私利,等到京察之时,朕要他们好看!还有,锦衣卫暗中给朕盯着,发现一起就上报一起,若是加的狠了,不用等到京察,朕就要他们的脑袋!都给下面递个话,这世界上捞钱的手段多的是,朕也懒得管那么多。但是谁要是敢从老百姓身上捞钱,就是让朕不痛快。朕不痛快了,呵呵。”
  崇祯皇帝后面的话没有说,但是意思却很明显。
  依着崇祯皇帝以往的作风,是个人都能听出来后面的话里是什么意思——谁敢让朕一时不痛快,朕就敢让他一世不痛快。
  可是温体仁还是躬身道:“陛下,将盐政独立出来,另设一个盐政司,一级级向下派员监管?如此一来,不通过地方官府,则地方官无从插手,而锦衣卫监督也方便一些?”
  崇祯皇帝意外的瞧了温体仁一眼。
  后世不就是有个什么盐业总公司吗,好像自己在超市买过的盐上面都有这家公司的标志。
  虽然说崇祯皇帝搞不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是个什么路子,想来应该是国企。
  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弄个这样儿的国企,其实好处是多于坏处的。
  虽然说后世总有三桶油什么的让人堵心,但是像这个盐业总公司一类的存在就是绝对的好事儿了。
  最起码是好处要多于坏处的。
  对于现在的大明或者崇祯皇帝来说,不管这个盐政司是不是需要国库和内帑补贴,最起码这个盐价是稳稳的不会再乱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