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温体仁这么一说,崇祯心里才卧槽了一句,自己还是把事情想的简单了,后世那是什么时候?电视,广播,什么玩意儿没有?全天朝你跑到哪儿去,别管会不会当地的方言,反正说普通话,总归是没问题的。
可是在大明呢?出了京师,跑到天津卫,你说嘛呢,天津卫的还能知道你说的是干什么呢,如果跑到大同宣府一带,或者干脆跑到四川一带,估计就会有人认为这是对人家家人的问候,估计一句话就能引起一出命案了。
可是明白归明白,这事儿总得想办法解决。就算没有普通话,大明不是还有官话?大力推行一番试试?心中想着这一节,崇祯便对温体仁道:“嗯,却是朕把事情想的简单了,那以温爱卿之见,我大明官话推广开来,可有难度?”
温体仁却是苦笑道:“难!难!难!陛下,我大明的官话,并不是人人会说的,倘若换到一些偏远蛮荒之地,有多人能听得懂都是个事儿。若想推行开来,首先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读书人去下到县学,甚至于社学,从童子开始,教其从小说官话,否则,也只是水中捞月罢了。”
彼其娘之!崇祯心中暗骂一句,这时候哪儿来的电视广播磁带一类的好东西能帮助自己来推广大明的官话?发明这些玩意的那些家伙,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有没有投胎都不知道,自己指望谁去?自己本来就是要大力打击儒学,这他娘的还离不了儒学了。
公羊派的家伙们现在冒出来的就大猫小猫两三只,根本就指望不上。可是要依靠鲁儒一系来办这个事儿,崇祯又无比担心这些家伙会夹杂私货,到了下面又念歪经——反正总不可能一个儒生跟着一个锦衣卫吧?那锦衣卫别的事儿都不用干了,光盯着这些家伙都能忙死他们。
正在纠结不已的崇祯却听温体仁又提出了第二点问题:“还有,自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之后,度量衡也早已统一,然则现在民间虽然所用都是十六两为一斤,但是这十六两却是有大一小,三尺一丈,丈也有长有短,十分地不变,各地的物资交流,也多受其限。”
正自不爽地崇祯脱口而出:“统一下,统一下。”烦燥之下,却是连前世看过的一本小说《史上第一混乱》中赢胖子的口头语都出来了,就差冒出同样儿的西安腔了。
温体仁却是苦笑道:“陛下,这事儿自太祖高皇帝起,就已经在做了,然而到现在依旧没有能完全统一,各地百姓所用的标准,依然乱的很。”
彼其娘之已经不足以形容崇祯此刻的心情的,便是加上一句玛格吉,想必也不够用——后世玩儿的多好,十毫米为一厘米,十厘米为一分米,十分米为一米,五十克一两,十两一斤,这玩意儿多好记,简单省事儿。
现在大明用的,还是从先秦时就在用的十六进制,这玩意儿虽然符合了甚么阴阳八卦的进制规则,可是计算起来不方便啊,他娘的,难怪这大明的数学一直不进步,想来根子就在这上面。
越发不爽地崇祯道:“改!以后便要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无论是斤两之间,还是尺寸之间,都要再细分,然后以十为进,以十六为进,民间计算颇有不变,这个一定要改。”
说完,就意味深长地看了温体仁一眼,淡淡地道:“明日朝会,温爱卿?”
……温体仁的心中此刻是何等的卧槽,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敢情您把微臣从诏狱里弄出来就是干这事儿的?各种黑锅准备全让微臣背了是吧?这破进制已经用了几千年了,你皇帝上嘴唇碰碰下嘴唇,说改就要改,民间不得骂死我温体仁?千百年后,我温某人只怕还不如秦大官人的名声吧?想来一个媚主惑政的罪名是别想再洗刷掉了!
纵然心中再不情愿,这事儿还是得办,要不然万一这位爷一怒之下再把自己给扔回诏狱,那才叫真的冤呢。太祖高皇帝时的解缙解学士牛逼不?到了成祖皇帝时,不一样不明不白的在诏狱里边儿把命给送了?死因是啥来着?赏雪?彼其娘之!
第145章 祖宗留下的麻烦
再也不想回到诏狱的温体仁看的很明白,站在旁边儿不说话的施凤来,就是崇祯皇帝准备给自己看的——瞧,朕连替换你的人都准备好了,所以,要么听话,要么跟解缙一样去赏雪?
暗中打了个寒颤的温体仁很光棍地躬身道:“臣会在明日朝会上提出修改度量衡一事,惟陛下以决之。”
崇祯这才嗯了一声,点点头道:“好,温爱卿果然忠心,朕心甚慰啊。对了,刚才温爱卿说有几个小问题,这才两个,可还有其他的么?”
温体仁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刚才想要表现自己,现在的情况就是表现是表现了,可也成功的挖坑把自己给埋了!
只是皇帝既然问了,哪怕自己不想再说甚么,但是编也得编几个小问题来凑数,否则刚才说的几个小问题变成了只有两个,那自己不就是欺君?
左右都是得罪人,还得跟着皇帝混才能有前途,想通了的温体仁倒也光棍,接着向崇祯道:“启奏陛下,除了臣说的官话推广与度量衡的问题外,其实还有不少的问题。比如蒙古那边儿,西南那边儿,还有南方,这些都是问题。”
崇祯好奇道:“温爱卿慢慢说,朕听着呢。”
温体仁躬身道:“臣遵旨。”又理了理思路,这才接着道:“譬如南方那边儿的客家人,原本就是五胡乱华还有宋时南迁的汉人,这些人时时刻刻想的都是重归汉籍,所以倒也不成问题。”
“可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民族,譬如苗族,壮族甚么的,反正人么,倒也不多,但是是否愿意入我大明的汉籍,就谁也不知道了。”
“更有北方的蒙古部族。这些人若是穷苦的牧民,倒也罢了,左右不过是哪边儿过得好,哪边儿强盛,他们就心向哪边儿,以臣之见,让他们改籍归化,倒也不难。”
“可是那些部族的首领,却未必愿意了,一入汉籍,原本的规矩怎么办?是继续实行原本草原上的法则,还是实行我大明的律法?若是行大明律,原本可以作威作福的头人,首领,想来是不愿意的。若是还行草原上的那一套,对于我大明来说,便是我大明吃亏了。”
“再者,臣……”
眼见温体仁住口不言,崇祯便知道这家伙心中是有甚么顾虑,当下便开口道:“温爱卿尽管说,不管说的对与错,朕绝不追究。”
得了崇祯赦令的温体仁这才道:“启奏陛下,倘若我大明还是开国时追亡逐北的大明,草原上的蛮夷自然愿意臣伏,然则如今东边儿还有建奴之乱,大明国内又多有天灾,草原上的蛮夷么,自然也就颇多想法了。”
“再则,开国之时,太祖高皇帝曾在《户律》之中有所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听到这里,崇祯却是有点儿蛋疼的感觉了。拜自己穿越后多读书的福,这条律令理解起来也没有甚么难度,依着前世的那个程序猿的思维来看,这朱重八的脑袋不知道怎么着,瓦特了一下后,规定别的民族不许在族里边儿自相通婚,而是必须和汉族通婚,最重要的是,要两厢情意——那时候汉人能瞧得上那些个蛮子不?再者说了,这么条破禁令里边儿,偏偏把回·回、钦察给放过去了,允许人家自己在族内通婚……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事儿是自己现在这具身体的老祖宗干的,等于就是自己的老祖宗干的,那还能怎么着?再蛋疼也得忍着,改改就好了,难道自己还能破口大骂朱元璋这事儿干的不地道?
蛋疼无比的崇祯唔了一声,说道:“朕知道了。”
更蛋疼的温体仁则是躬身回道:“启奏陛下,太祖高皇帝本意,原是要各族慢慢地融入我大明的汉人之中,自为一体,再也不分彼此,因此现在南边儿的苗人、畲人、彝人一类的,倒是不太是问题,唯有回·回……”
崇祯听到回·回两个字,却是想到了绿教。原本自己看中学的历史,知道绿教是阿拉伯那边儿的教派,也不知道怎么地,就跑来了中原,还有甚么景教,明教一类的,乱七八糟的教派跑来了一堆,倒是本土的道教那些牛鼻子,虽然一个个的在国乱之时也有出力的,可是更多的还是想着修仙,不给力的很。
至于这些绿绿,崇祯简直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前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