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越到后面,船队所抵达的地区也就越繁华,船队抵达安南的时候,看到那一船船的粮食运往北方,随便一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过了欧洲所有的舰队总和,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与大明的差距。
他们国家,走路也不过几天就能走完,而大明,全速航行都要走几个月。
这不仅是地盘的大小,更有着整体发展的巨大差距。
当船队抵达泉州的时候,欧洲的这些达官贵族更是见识到了真正的繁荣,那些拔地而起,高达几十米的高楼,让他们惊讶的无以言表。
在欧洲价值连城的玻璃,在大明不过是建造房子的普通材料。
历史上,玻璃镜子的发明者达尔卡罗兄弟曾经把一个书本大小的镜子卖到十五万法郎。
现在这两兄弟都还没有出生,自然再不会有这样的故事。
大明已经在欧洲销售大量的镜子,但是在欧洲,镜子依旧算得上是奢侈品。
这些欧洲人看到眼前的这一幕,他们已经开始麻木了。
落后一点还能追逐,但是现在,这种差距已经大到他们怀疑人生。
当船队最后抵达应天府的时候,看到连绵几十里的城市规模,又经过巨大的水上大桥,他们又一次地被震撼住了。
来自后世的朱瞻基很注重预留长江的通航能力,所以要求应天府以下区域,不允许建造永久性大桥,在长江下游,也只有应天府修建了一座巨型大桥。
这座大桥有多大呢?
光是桥墩,所用的混凝土就达到了两百万方,每一个桥墩都巨大无比,钢材用了超过三十万吨。
大桥水面高度达到了四十米,下层可以通行火车,上面是双向六车道的汽车,马车道。
整个大桥的建设用了超过十年,从正统二年开始建造,一直到正统十四年才完全竣工。
当初为了修建这座大桥,马鞍上钢铁厂,包括应天府周边的好几家水泥厂,完全为这座大桥开工。
十几年来,有超过五万工人开工,浇铸桥墩的时候,死亡人数超过三百人。
朝廷各部一开始都是非常反对这个工程的,就连工部的工匠们,也认为将大桥修建的这么高,这么大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这一次是朱瞻基第一次一意孤行,强硬推行整个方案,要求桥面下层高度距离水面一定要高于四十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技术水准比不上后世的时候,只能用更多的材料来填补。这个大桥所用的混凝土和钢材,是后世的南京长江大桥五倍以上,才满足了朱瞻基的要求。
如此大的工程,高出水面四十米的高度,不要说现在的万吨巨轮,就是后世的十万吨级巨轮,通行也没有问题。
当然,到时候限制船只吨位的将不会是桥梁,而是长江水深了。
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大桥当初建成的时候,许多人根本不敢上桥。这些见识少的欧洲人,看到这座桥,唯一的感觉只有震撼。
相反,因为介绍大明的书籍里面屡屡有汽车,火车的介绍,所以他们见到大明的火车,震撼的感觉还没有那么强烈。
他们这些人被鸿胪寺安排在了玄武湖与紫金山下的国宾馆住下,这里有大明建造的最大宾馆,超过一千个房间,同时可以入住超过一千五百人。
他们将会在这里接受鸿胪寺的觐见培训,培训结束以后,才会获得朱瞻基的召见。
而杨致和与永衡夫妇当然不需要等待,他们下船以后,就被一个车队接到了皇宫。
虽然对杨士奇的感觉不太好,但是对杨道和杨致和父子俩,朱瞻基都非常欣赏。
杨道行事稳重,从不牵扯任何势力斗争,不管任何王子的拉拢,他从不妥协。
所以朱瞻基一直放他总督东洲海军,从不怀疑。
而杨致和相比杨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其母解祯芳是著名才女,他自幼受母亲教导,在幼军一直表现的出类拔萃。
他毕业之后,被朱瞻基直接安排进入了国防部的参谋部,不论在军略,国策,还是战术方面,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才华。
打磨了几年之后,朱瞻基将他安排到了自己的幼军,他将幼军打造成为大明第一强军,随后朱瞻基才将他派往直布罗陀,负责遏制欧洲的海洋拓展。
他在直布罗陀,一直很好地完成了大明的各方面战略布置。
要不是因为其父杨道还处于东洲海军总督的位置上,朱瞻基早就提拔他当总督了。
这次将他叫回大明,朱瞻基是准备把他留在身边几年,等杨道身体不好,再安排到东洲去的。
官职朱瞻基也帮他考虑好了,京军提督,掌羽林卫指挥使。
这个位置实际上是让他好好休息几年,过渡一下,以后接任其父亲的职司。
杨致和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对这个安排没有任何异议。
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命,然后只是去羽林卫点了个卯,认识了一下几个下属。然后就回到府中闭门谢客,以教导子女为乐。
相比之下,永衡反而张扬了许多。她可能也知道,这是她最后留在京城的机会,所以表现很高调,不让其他人忘记了东海公府的威名。
回来不到十日,朱瞻基还没有接见欧洲各国的使节,她就广发请帖,邀请众人参加东海公府举行的宴会。
这场宴会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认达芬奇为干儿子。
这个新闻惊爆了应天府,谁都不敢相信,一个大明公主,竟然不顾威仪,认一个异族的半大小子为干儿子。
而且达芬奇的年纪可也不小了,这都马上十四岁了,也不知道避一下嫌。
不过这件事朱瞻基没有说什么,杨致和也没有说什么,也轮不到其他人说三道四。
相反,朱瞻基知道这件事之后,还专门赏赐了永衡一副前宋的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并且另外赏赐了达芬奇一辆最新款的汽车。
虽然朱瞻基没有表态,但是东西都赏赐下来了,众人自然也知道了他的意思。
永衡举办宴会的时候,京城大半在京的勋贵都出席了,送的礼物堆成了山。
更让众人意外的是,平日里很少出席宴会的蓝贵妃也出现了,还送了达芬奇一副沈周的画作为礼物。
沈周现年四十岁,他的画在大明颇受推崇,虽然他还活着,这一幅画虽然算不上贵重,却也不算薄。
从朱瞻基和蓝贵妃的态度,许多权贵明白了他们两人对这个有着众多奇思妙想的达芬奇的重视。
而永衡更是乐的合不拢嘴,知道自己的这一步棋,又走对了。
而那些来自欧洲的各国代表,见大明的皇室竟然能不嫌弃达芬奇是个来自佛罗伦萨的异族,被皇室收为义子,更是感受到了大明开明的一面。
这也给了他们不少错误的理解,忘记了大明在海上的残暴。
他们以为,过去大明之所以不让他们出海,不是怕他们发现什么新大陆,只是因为他们不受管教。
如果他们能接受大明的统治,遵守大明的制度,那么他们就也能被大明接受,甚至扶持。
这里面,就属法国国王路易十一最为激动。
法国不同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这个国家一直重视的都是大陆,而不是海洋。
而且,在此之前,法国一直跟英国打仗,为的就是收回所有领土。
不管是查理七世,还是路易十一,一直都没有重视过海洋拓展。
在原本的历史中,路易十一和他的父亲两个人视若仇敌。
西历1440年,他参加并领导了大封建主发动的反对国王的叛乱。
叛乱被镇压下去后,他得到了查理七世的宽容,国王不仅继续让他带领军队参加抗英的战役,而且任命他去管理太子领地。
这丝毫没有改变他对父亲的敌视态度。他嫉恨并策划阴谋反对那些对查理七世很有影响的人物。并于1446年试图煽动阿热纳起义,迫使国王交出王权,但未能得逞。
他统治下的太子领地几乎成了一个独立王国。他重组地方行政机构,建立司法机关,批准城市的特权,开发当地的矿山和森林,甚至推行与其父亲相矛盾的外交政策。
1456年,路易十一再次背叛了其父亲,父子俩彻底决裂,国王剥夺了他的俸禄,并且要抓捕他。
他投奔勃艮第公爵,善良的菲利普三世,以寻求庇护。
1461年,查理七世去世,传说是路易派人下的毒手。
亡命他乡五年的路易迫不及待地赶回法国,在法国已经没人是他的对手,顺利继承王位。
在大明通政司的调查报告里面,路易十一是一个自信到自大的,绝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