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7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这个时候站起身来,有些不耐烦地推了朱瞻基一把,让他让开了位置大声道:“老子说你行,你就行。叽叽歪歪,翻来覆去这一套,烦不烦。”
  他望向文官们问道:“太孙继位,文官们愿否?”
  文官们立即长揖躬身。“愿!”
  他又望向三楼的武将们问道:“太孙继位,武将们愿否?”
  众武将击胸道:“愿!”
  再次望向四楼的宗室,勋贵们:“你们愿否?”
  “愿!”
  朱棣派了朱瞻基的肩膀一下,说道:“既然都愿意,你就给我好好当这个皇帝,让老子好好歇几年。钦天监监正孙懋何在?”
  孙懋连忙从自己的位置上出来,快步走向了主席台,在扩音器前回道:“臣在。”
  “朕让你们算出传位之期,可有结果?”
  孙懋回道:“臣与监副,灵台郎诸位经认真推算,选了三个日子,近为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日。中为……”
  “好了。老子想要早点去游山玩水,看戏作乐,就选最近的九九重阳了。”
  虽然一口一个老子,但是今日朱棣并没有骂娘,这种情况大臣们都已经习惯。
  他跟朱元璋父子,可是皇帝史上的奇葩,在朝会上骂娘,说粗话,自称俺,老子,是经常性的。
  听他这么说,众大臣纷纷行礼道:“遵旨……”
  朱棣点了点头又道:“礼部,光禄寺,鸿胪寺,行人司,内监各部,即可操办一应程序,到了九月初九这一日,朕要一场盛大的继位大典。”
  负责组织,礼仪,器具,程序的几个部门主管纷纷应是。
  朱棣快刀斩乱麻,将本来要一个时辰才能进行完的工作,几句话的时间就给确定下来了。
  这让朱瞻基只觉得一阵荒谬,不过,很对胃口。
  朱棣又望向朱瞻基问道:“瞻基还有何吩咐?”
  朱瞻基只能说:“皇祖安排甚好,孙儿无异议。只有一点补充,这干什么事都要花钱的啊。陈彦纯爱卿何在?”
  陈瑄本就在主席台上,他凑近了扩音器回道:“臣在。”
  “礼部,司礼监做出预算,银行从内库账户出银,从宽操办。”
  陈瑄应道:“遵旨。”
  朱棣奇道:“这皇帝继位乃是国事,为何要内库出银。”
  朱瞻基回道:“我皇家通过内监掌控天下矿产,物产,贸易。以往聚财尚少,可如今规模渐大,如此类耗费自当不应再用民脂民膏。天下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今后孙儿还欲下令,凡是皇室耗费,不可动用国库。”
  朱棣又问:“那若是我要修庙呢?”
  “自当是内库。”
  朱棣摇了摇头叹道:“老子不管了,反正以后是你操心了。”
  一千多大臣纷纷拜道:“殿下仁慈!”
  朱棣压低了声音说道:“凡是不要操之过急,即便是要退,也要慢慢退,不要让大臣们以为你好欺负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表面恭敬,却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
  他的心里有一个标杆,今后定要将国库与内库分清楚,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
  如今朝廷已经在执行预算制度,今后成了定例之后,不怕没有银子周转。也就天灾人祸的时候,内库补贴一些就够了。
  如果不进行自我限制,不形成定例分清楚。要是遇到一个败家子后代,今天要修长城,明天要修阿房宫,好好的江山都要折腾散架了。
  朱棣却知道朱瞻基是个聪明人,以为他听明白了。
  他又面向群臣说道:“今日之后,朕也卸下了一个重担。今后,吃喝玩乐来找朕,其他的管他大事,小事,都不必来烦扰朕了。”
  一挥手,他就像一个黑涩会大佬一般,带着自己的几个内侍,转身就走。
  慌得满堂大臣又都是行礼。“恭送陛下。”
  朱瞻基知道,朱棣现在看起来洒脱,其实内心肯定苦涩。
  一场西征,他给大明打下了大片江山,也杜绝了以后的后患。
  远征万里,他可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可是回来之后却发现,自己被架空了。
  要不是年纪大了,朱瞻基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但是他毕竟已经六十二岁了,腿脚又不方便,本就萌生了退意,也就只好就坡下驴。
  但是对他来说,这样的结果真的不是他要的。
  他想的是主动退位,现在变成了半被动退位。
  朱瞻基一直将朱棣送过三楼与皇宫城墙之上的天桥,站到了城墙上,朱棣手撑城墙,望着南方的各大衙门久久不语。
  他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轻抖,让人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
  “皇爷爷……”
  朱棣一抬手,止住了朱瞻基的话。“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必说。你的心意我知道,我的心意你却不知道。从帖木儿回来之前,我就有了退位之意。回来之后,看到你将这江山管的头头是道,我也是心怀大慰。
  只是一时之间,这心里空荡荡的……操劳了一辈子,也该我好好休养几年了。等永乐号造好,我就乘着永乐号,去南洲看看,看看那片到处都是黄金的土地,那里以后也是我大明的疆域。
  要是身体还受得住,我还想去东洲看看,地图上看到的,总是没有亲眼所见的深刻啊!
  想我大明原本不过是一隅之地,在我们爷孙的手里,如今疆域却扩大了十倍有余,我此生无憾!”
  朱瞻基躬身道:“孙儿定会让史官将这些写的清清楚楚,这万里河山都是在皇爷爷的手里拿下的,孙儿只是守成之君。”
  朱棣哈哈笑了起来,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道:“回去吧,我让人抬着在宫里到处走走,看看,你的事情还多着呢!”
  朱瞻基回来以后,在蹇义的主持下,已经确定了以蹇义,司礼监太监王彦,礼部尚书吕震,三人为大典主官的临时衙门。
  这个衙门由礼部和司礼监为主,太常寺,光禄寺,行人司等衙门大小官员都一应听令协办,共同筹备继位大典。
  这可不是简单地交接大印就可以了,江山社稷的禅让虽然有先例,但是大多是亡国之君的无奈禅让,真正的父子血脉传位的禅让并不多。
  每一个程序该如何操办,都是需要考古论今,不能出一点差池的。
  而且,禅让大典在哪里举办,哪些人出席,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器具,包括大摆宴席在哪里举办,都需要安排的妥妥当当。
  然后还要昭告天下,行人司派人天下宣传,各方各面都要考虑周全。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更改年号。
  年号虽然明年才改,但是从朱瞻基登基,一切都要变了。
  这一日,大朝会散了以后,当日的报纸就开始紧急加刊,将这个消息传播天下。
  应天府的百姓占据了地利,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朱棣又没死,老百姓们不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庆祝。如果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有嫌弃朱棣的嫌疑。
  但是,依旧有许多老百姓拖家带口,自发地来到承天门,向着皇宫磕头。
  一开始,人还不多,但是后面人越来越多,还形成了一道风景。
  这里面,还有一位年轻的风尘仆仆的女人,面向皇宫磕了头之后,她才向身后的一个壮汉吩咐道:“宾大哥,去鸿胪寺递折子吧。”
  “三姐,你一个女人,殿下会接见你吗?不如……直接去五军都督府办事吧……”
  被称作三姐的女人就是三年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在极西落脚的唐赛儿。
  他们第一年去了五千青壮,只剩下了四千,在那个冬季,还差点被斯拉夫人给围剿了。但是后来陈诚的到来缓和了那里的危机,让他们安定了下来。
  第二年,大批的家眷远赴万里,在入冬之前抵达了唐林城。那个时候,大明已经消灭了帖木儿国,其他各族都人心惶惶,根本不敢再针对他们。
  他们不吝金钱,与撒马尔罕总督郑亨拉上了关系,有了河中驻军的协助,又休养生息了一年,本应势力大增。
  但是,如今却因为高羊儿和郝云中的势力分裂,让他们如今还不如以前。
  人前人数虽然少,却都是青壮,人心也齐。
  现在稳定了,高羊儿和郝云中也就都开始自立门户。
  唐赛儿他们的势力如今青壮不足三千,老弱妇孺却有八千多。而河中军胃口太大,他们如今辛辛苦苦,大半都落入了他们的口袋。
  唐赛儿想着当初朱瞻基的承诺,借着回来运送一批火枪的机会,想再问一问太孙殿下,当初的承诺还有效吗?
  他当初可是承诺过,即便朝廷派兵过去,也只会要他们三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