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7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禅让,在这片土地上也从未断绝过。
  从三皇五帝时期,禅让就已经出现,此后的周王朝,春秋战国,禅让屡有出现。
  自汉代以来,有详细历史记载的禅让,就发生了四十二次。
  最近一次,距今不到两百年,金哀宗完颜守绪禅位给金末帝完颜承麟。
  这些禅位,有些是内禅,有些是外禅,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基本都不会只禅让一次,然后继位者就迫不及待继位的。
  特别是内禅这种自愿禅位,基本上最低都要禅让三次,推却三次。
  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礼仪。
  朱棣的圣旨两次被大臣封驳,这都是意料之中的。等到了朱瞻基这里,即便是圣旨生效,他也还要推却三次,才会接旨。
  大殿中,朱棣看着面前朱瞻基的折子,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去东洲的舰队回来了,瞻基也就沉不住气了啊!”
  王彦陪笑说道:“舰队这次又带回来了价值两千万白银的金银,东洲现在变成了一块大肥肉啊!”
  不要说别人了,就是王彦也被舰队带回来的巨大财富给震撼住了。
  三年前,太孙带回了这么多的财货,是跟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且只有一大半是金银,剩下的都是各种物资。
  但是这次,据说带回来的几乎全部都是黄金和白银,而且,黄金的数量比白银更多。
  如此富饶的东洲,可不是矿产还在土里面的南洲,如何不让人心动呢!
  朱棣前些日子就看到了舰队派人送回来的密信,看到舰队这次带回了将近两百万两黄金,六百万两白银,都被震撼的不能自抑。
  他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一笔金银,就连自诩富可敌国的撒马尔罕,也不过收获了不到二十万两黄金。
  他早已准备,等舰队回来,他一定要亲自去看看,这么多的黄金堆在一起,有多大一堆。
  对朱瞻基来说,不到两百万两黄金,不过是十二万斤,六万公斤,也就是六十吨。
  这笔财富相对个人来说,已经不少了。但是相比要把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的大明来说,依旧少的可怜。
  即使全世界的黄金加起来,也不足以作为货币。
  用黄金做货币,只会出现货币短缺,永远不会通货膨胀。
  经济真正想要发展,只是依靠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白银为辅,只要白银短期之内产量不会大幅度提升,不会贬值,大明的金融就是稳定的。
  现在,日本的白银,墨西哥的白银,南美的白银产区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个担心也不会有。
  以白银来流通,黄金来稳定,一两百年以内,不用担心货币泛滥导致物价上涨。
  整个世界的贸易流通,目前一直处于货币短缺状态。
  大明境内因为缺少金银,如今以货易货还非常普遍,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特别是欧洲,几次贸易下来,恐怕他们就只能穷的来给大明人打工才能活的下去。
  这些金银收获早就在朱瞻基的计划之中,对舰队的奖赏,他也不准备全部都用金银支付,要知道,如今爵位可要比金银更受欢迎。
  还有就是土地。
  大明的土地现在可开发的还有不少,在南洲,东洲,更是有无数的土地。
  这些舰队的士兵们是第一批前往东洲的人,他们之中,肯定有不少会希望到东洲那边当一个人上人,圈一大片庄园,养几百个奴仆种地,或者挖矿。
  只要愿意去的,朱瞻基一定会不吝赏赐。
  节省下来的金银,自然会投入银行,现在银行因为缺少金银,许多工程的建设,都放慢了脚步。
  何况,还有最耗费资金的铁路,也想早点修建。
  哪怕工人们只要一半工钱,另一半以实物,粮食弥补,也需要大量的金银。
  朱瞻基生怕朱棣这个败家子又把金银给败了,自然要掌握控制权。
  给朱瞻基撑着顶盖的是昌盛这个少监和四个小太监,他原本跟过朱瞻基一段时间,自然也是跟朱瞻基很熟的。
  看见朱瞻基的脸上不一会儿出了汗,他递过来一块没有用过的手帕,轻声说道:“殿下,陛下着实是爱护你的,你一来跪下,就把我们打发出来照顾你了。”
  七月的应天府是最热的一个月,虽然两个小太监给他扇风,跪在外面的滋味可一点也不好受。
  不过,这个程序必须要走,演戏演全套啊!
  足足跪了半个时辰,朱棣在大殿内让王彦写了第三次禅位诏书,然后自己亲笔画押,盖上大印。
  忙完了这些,他才叹了口气说道:“让太孙进来吧!”
  第三次诏书被封驳的可能性很小,从这段时间的反应来看,他禅位,瞻基继位,可谓是众望所归。
  这次的诏书发出去,也就代表他远离了皇位。
  不过这样也好,这几年朱有炖可是编了不少戏,在皇宫里看看戏,无聊了到应天府到处逛逛,更惬意一些。
  他计划到了冬天,就出海去南方,到了那一年四季都是夏季的地方,这风湿老寒腿,也不会太折磨自己。
  至于这国家大事,现在也不用他操心了。
  即便瞻基有一些地方做错了,自己这个爷爷的话,他该听还是要听。
  王彦不敢怠慢,亲自捧着禅位诏书出了宫城,皇城,来到了承天门外左手第二套大宅。
  第一套大宅是宗人府,名誉上的文官之首,但是如今连宗人令都是蹇义兼任,地位跟吏部不能同日而语。
  而一直关注着皇宫的蹇义,在王彦抵达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让人叫了在衙门的侍郎等人,亲自迎到了二院门口。
  外间的前院是低级官吏的办公场所,他们如此大的动作,当然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看到是王彦亲自捧着七色圣旨驾临,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事了。
  王彦看到蹇义,轻声笑道:“有劳议长大人久候,咱家可是过意不去。接旨吧……”
  蹇义带着几位属官跪下,王彦也就有条不紊地念完了这篇格式化的圣旨。
  这一次,蹇义没有直接拒绝接旨,只是要王彦稍候,因为这件事,需要九卿共同决议。
  他这边派人去叫人,而其他衙门也早已看到了王彦一行,知道皇上第三次禅位诏书下来了,所有人都很快地汇聚在了吏部二院。
  圣旨就被摆在众人之间的桌上,六部主官和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九位大臣坐在桌边,谁也不肯第一个开口说话。
  还是站在一边的王彦忍不住说道:“诸位大人,陛下这次是诚心去位,这几日,一直在跟咱家聊着南方的暖冬……你们……还是按照程序走吧!”
  众人的目光都盯在蹇义身上,他现在是百官之首,也只有他第一个开口才行。
  蹇义盯着七彩圣旨,眼眶逐渐红了起来,最后忍不住痛哭流涕。“老臣自永乐元年就一直追随陛下,蒙陛下厚爱,位居百官之首,这些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如今,陛下老了,臣也岁过甲子,自该随陛下而去……”
  他这一哭,众人里面除了年轻的顾佐,其余人等也都哭了起来。
  众人纷纷起身,面向圣旨而跪,在王彦面前表演了一番君臣和谐难离的一幕。
  虽然知道他们是作戏,王彦也无心讥笑他们。朱棣禅位,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他啊!
  他们这些大臣,换了谁当皇帝,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职位。
  可是他这个司礼监太监,在皇上没有死的时候,自然还是要在跟前伺候的。
  从大权在握的首领大太监,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他才是真正的不甘。
  而且,他年纪也不大,今年不过四十五岁,还不到养老的年纪。
  就是到时候朱棣死了,他回来之后,也不可能再坐上司礼监太监的位置。
  除非朱棣恩许,或者是太孙殿下恩准,跟皇上要了自己,还能在这个位置上过渡几年。
  总之,相比他们的职位安稳,自己才是命运莫测的一个。
  想到这里,他这个曾经在战场上身中三刀也不曾流一滴泪的阉人,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谨身殿中,朱棣与朱瞻基爷孙相对而坐。朱棣今日不像往常一样,随意而坐,苍老的身体挺的笔直。
  而朱瞻基也没有吊儿郎当的样子,正襟危坐,看向自己的爷爷。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十二年开始,孙儿就在为今日准备。原本以为自己准备好了,但是现在却觉得,依旧需要皇爷爷的教导。”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北平草原,南控交趾,东靖日本。如今大明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