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6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开始,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做成日报,而是半月刊,也就是每半个月印刷一次报纸。
  至于时效性,暂时不去考虑,以如今的传播速度,哪怕朝廷大力推动,一些边远县城能在应天府出版一个月后拿到最新的报纸都是快的了。
  而报纸上主要刊登政令方面的消息,也不怕失去时效性,只怕偏远地区的百姓看不到报纸。
  朱瞻基对报纸的重视,在将近半年的筹备时间里,也让许多人看在眼里。
  不要小瞧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智慧,舆论宣传,在任何时候都是重中之重。只不过,以前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耗费如此大的成本,来进行舆论宣传罢了。
  为了一份报纸,这么多部门联合起来,成立一家新的机构。而后每一期的报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往外卖,亏的钱都不是小数。
  在十年之内,朱瞻基都没有想过能赚钱,除了像应天府,宁波这样的地方可能会略有盈利。但是往边远地区卖一份报纸,亏的可能是好几份报纸的成本。
  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也不担心会有人跟风办报纸,因为除了他,没有谁能亏的起。
  何况,朱瞻基也不会允许跟风办报纸,哪怕是六部想办报纸都不行。
  拿到孔家所写的《国家与民族》,朱瞻基就已经考虑好了,第一期报纸将会在正月十六全国统一刊印,主要内容就是节选一些这本书里面的内容。
  从第一期报纸开始,就要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国家与民族的概念。
  不仅要让百姓明白国与家之间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利益关系。更要让老百姓懂得,在利益之外,还有更深层的集体荣誉与血脉感情。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本来就是一项长期工作,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用几代人的时间来培养。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大明的殖民全球计划。
  即便以后的船都是蒸汽船了,但是去一趟东洲,西洲,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么远的距离,又没有陆地相连,不管是封藩也好,驻军也罢,都将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相信自己能控制住局势不会恶化。
  但是以后呢?现在这些宗室不敢反叛,以后他的儿子们分封出去也不会独立。
  但是如果朱祁镇上台以后,或者到了自己的孙子辈以后呢?
  亲情关系淡化,利益手段也因为皇帝的能力有限,控制不住,那么各地独立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趋势。
  虽然有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但是连朱棣都要跟侄儿争天下,谁又能保证以后的藩王们会老老实实听话。
  现在加强民族情感的培养,也能尽量地让各地的独立失去民意,即使国家独立,但是民族情感仍然能让各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时候,任何一个国家,或者说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撼动华夏民族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时间进入了十二月以后,应天府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但是在遥远的波斯高原,战争陷入了最激烈的对抗之中。
  大明虽然占据了泰拉巴特这个粮仓,但是因为大军抵达之前就已经秋收,获得的粮食主要还是从泰拉巴特城中获取的。
  这些粮食并不多,相对而言,几十万只羊反倒是更让人安心的粮食。
  但是羊也需要吃草,而已经飘雪的季节,为给这些羊弄到足够的草,也是一件费心的事。
  总之,虽然大明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烦心费力的事情仍然很多。
  朱棣已经彻底认可了黄渊的能力,这个才三十岁的年轻人,展现出来的统筹能力,远远超过了他的期望。
  足够多的羊群,也能让十几万大明士兵,数万印度士兵,过上一个好年。
  在春节之前,朱棣已经不准备开战。大明的士兵抽调艰难,他不愿意拿士兵的生命,去硬碰一座坚固的城池。
  各种火炮,投石机在赫拉特的城外被布置完毕,只等过完年,大明才会发动雷霆一击。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终于跟北路军联系上了,得知郑亨已经提前几个月出发,并且现在已经在碎叶城备战,他的信心更足了。
  郑亨十一月底抵达了碎叶城,他一边积极地与周边的各个部落进行联络,一边派出了一个超过两千人的骑兵队伍,沿着河中地区东部的山区,艰难地向南行军,建立完善的联络通道。
  河中地区的中部,西部,被原本的西察哈台汗国,现在的帖木儿国占领。
  只有东部的山区,属于东察哈台汗国的地盘。两个原本属于一个汗国的大国,在这个时候,因为信仰和权力之争,却是真正的死敌。
  在两年前,大明就在东察哈台汗国,也就是奕力把里的支持下,在他们的境内设立了一些据点。
  但是东部山高路险,特别是帕米尔高原,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是难以逾越的死地。
  不管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唐三藏取经,都是避开了这个地区。
  哪怕大明陆续派了超过两百个羽林卫学毕业的学生来到这里,想要寻找一条能让大军通行的通道,却一直没有成功。
  水源和补给的问题让大军不能通过,但是绵延的山路并不能拦住物资丰富的细作的通行。
  只要人数不多,带上充足的物资,一些地方还是能通过的。
  花费了两年的时间,终于在广阔的无人区里面,摸索出了一条安全的通道。
  当北路军的细作从崇山峻岭之间,来到了白沙瓦,让驻守在这里的张信惊喜无比。
  这意味着虽然艰难,但是南路军和北路军终于能够联络上了。
  在白沙瓦,张信和沐昕的麾下还有足足九千五百骑兵,他们已经在这里休养了半个多月。
  而为了掩护这条通道,他们可以派上用场了。
  南路军已经暂停了攻势,准备过年,北路军的郑亨还在拉拢更多的部落投靠,但是张信这边,派出了以常福良为首的一卫骑兵,通过开伯尔山口,开始了骚扰战术。
  后世的阿富汗,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贫瘠之地。
  但是在这个时代,因为土地还没有荒漠化,这里是中亚著名的牧场和粮仓。
  帖木儿国一直格外重视对阿富汗的统治,北方的首都撒马尔罕,南方的首都赫拉特,东方的贸易之都喀布尔,这个三角地带,就是整个帖木儿国的精华地带。
  出了开伯尔山口,就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贸易中心喀布尔。
  常福良的兵力有限,他没有针对城市的意图,甚至没有进行劫掠,只是在野外进行骚扰战术,让那些部落都退回城市周边。
  没有了草料,牧民们的牲畜就会死亡,这个冬天死去的牲畜越多,来年他们的势力被削弱的也就越大。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探明帖木儿国中部的道路。
  大军要一路向北推进,如果不能掌握帖木儿国的地形,将会对行军造成巨大的影响。
  以往的岁月里,虽然大明和帖木儿国一直没有断了联络,也经常互派使节,这些使节也知道大部分道路。
  但是没有路牌,没有建筑的年代,还是在草原,戈壁滩上,许多道路都是随着季节的变化的。
  除了备战,郑亨也在等待自己的儿子传来的消息,他想知道,朱瞻基到底支不支持他在河中驻守。
  如果支持,哪怕进度慢一些,他会注意维护跟每一个部落的关系。
  但是如果不支持,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他的态度肯定会强硬一些。
  只是被他寄予厚望的郑能,因为刚到北平就染上了风寒,差点一命呜呼。
  在北平养了一个多月的病,身体略微好转,郑能不敢再耽搁,冒着严寒赶到了天津,坐上了海船。
  过小年的这一天,他抵达了京城,当天下午,就给鸿胪寺递了觐见的帖子。
  而朱瞻基也一直想要了解如今草原的局势,所以第二天上午的午朝,就接见了大病一场,反而胖了许多的郑能。
  郑能虽然是个将三代,但是他的成长也是伴着朱棣的靖难之役起来的。
  今年四十岁的他自幼从军,只是因为郑亨如今虽然已经六十四岁,却依旧健壮,所以始终不得单独领军。
  不过他是武安侯一派的公认继承人,所以对于能不能领军,他并不着急。
  相反,因为近些年在北明山的收益惊人,上面有老父领军,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为家族谋划上面。
  他的来京意图其实并不难猜,武安侯府能将他们这些年的获利全部运到京城来,只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向朱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