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6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律共同体,但是现在这种意识还很淡薄。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汉奸,那么多的投降派。
  一旦民族与国家结合,那么所有的一切不仅是民族主义的,也是国族主义的,即与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有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识。
  后世人们见了自己国家的女人嫁给了外国人,就会辱骂,见了有人背叛国家利益,就会骂汉奸,见了国家在外交场合吃亏,就会觉得耻辱。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的建立。
  不要说明代,如果不是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的思想意识的引导,百姓有几个在乎满清跟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
  那个时候的反叛,其实都是为了个人利益。
  真正到了清朝灭亡之后,整个中国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才真正觉醒。
  朱瞻基当然等不了那么久,也不会让这种思想落后那么久。
  欧洲的文艺复兴马上就要开始了,正式因为文艺复兴的引导,欧洲各国大大加快了从原生民族到现代国家的跨进,占到了世界的前列。
  大明想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除了保持武力的领先,更应该要保持思想意识的领先。
  当大明的百姓将国家利益看的比个人利益更重……哪怕是一样重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
  国族主义基本的要求是政治结构与民族结构必须重合一致,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处于同一个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同样文化背景的人应该住在同一个政治统辖范围之内,总而言之,是一个文化,一个国家。
  如果能达到这一步,朱瞻基就完全没有了任何担心。
  当然,想要达到这一步是不容易的,因为如今的大明,根本没有这样的基础。
  原本作为同一文化载体的儒家学术,根本不能满足大明的需要,越是扶持儒家,越是会让大明走上老路。
  因为儒家学术是一条腿走路,只注重思想,不注重体干。
  这就是一个拥有巨大头颅,却四肢瘦弱的残疾。
  所以他要建立真理教,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教派,而是一个科学体系。
  只不过,为了推行这套科学体系,他需要用皇家的名义,学术的名义,宗教的名义来推动,来让更多的人接受。
  孔家第一次的初稿,整个体系非常混乱,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第二次的初稿,也没有能够解决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矛盾。
  大明不是一个小国,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有着各种不同的民族,甚至是统治方式。
  一个文化,一个国家。
  但是当不同的民族不愿意遵守你的习俗,不愿意与你用同一种生活方式一起生活的时候,孔家根本毫无办法。
  儒家教化吗?人家根本不愿意学啊!
  朱瞻基跟孔家提出了多个解决方式,这里面借鉴了一些后世英国的方法。
  英国作为第一个近代的民族,指的就是由全体英格兰居民所集合而成的人民。作为与民族同义词的国民,是“主权的持有者、政治团结的基础和最高的效忠对象”,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管是什么族群、什么阶级的成员,在同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内,都被想象为是同质的、整体性的。
  在英国,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三个原生性民族。他们就是靠这种方法,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同文化的统一国家。
  但是他们做的不够好,苏格兰,爱尔兰,一直还在闹独立。
  这方面,就又要借用美国的方法,就是淡化民族,淡化信仰,加强利益联系。
  但是实际上,他们这两个国家的模式都是失败的,他们主要是前期有用,后期还是不能解决这里面的矛盾。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
  汉族就不用说了,原本的黄帝,占据的地盘还不到后世的一个市大。上千年的征战和同化,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同习俗的汉文化民族。
  周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融合的基础,他们的八百年统治,彻底将一个数百个部落,数百种语言的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联盟。
  到了秦始皇时期,才给统一文字,统一语言奠定了基础。
  但是,儒家的一家独大,加强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却又为了便于统治,阉割了人们的思想,降低了人们的执行能力。
  经历了宋代的儒家思想复兴,又经历了百年蒙元的异族统治,如今的大明对民族之分份外严格和敌对。
  朱瞻基当初跟孔家的回信中,明确表示,大明是建立在汉族的基础上,但是汉族,其实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民族的融合体。
  周朝时期,形成了单一文化的基础,但是不管华夏也好,汉文化也好,都没有明确的阐述。
  如今汉文化既然已经不能适应大明的扩张和需要,那就不如复古,重新将华夏民族这个称谓捡起来,形成一个单一文化圈。
  大明不在乎你原本是什么民族,只要是能心向华夏,愿意融入华夏,大明就能用国民的名义来接纳。
  当然,这只是文化层面的接纳。
  除了文化的影响,大明还有枪炮,还有刀剑。
  在现实里,大明肯定还是以汉族为主体,将其他民族彻底融合。
  这种融合,也可能是血腥的,残忍的。
  因为民族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会构成实质性的民族,很难被同化。
  如果将已经形成民族自觉意识的民族降格为族群,会被认为是主体民族对自我的矮化,因为恐惧丧失本民族的本真性,而可能激发起更强烈的民族意识反弹。
  比如说南洋的那些岛国,他们想要大明接纳,是想占便宜,但是如果因此就打散他们的架构,将他们分散,他们肯定就不会愿意,甚至会因此而造反。
  还有朝鲜和日本,他们肯定也不愿意被称作汉族,想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
  即便是大明拿出华夏民族这个大伞,他们也不会愿意彻底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
  所以朱瞻基对于族群,采取的是积极融合,比如南洲(澳洲),东洲(美洲)上的那些原始部落族群。
  他们还没有形成民族的观念,也没有形成不可摧毁的文化沉淀,非常容易融合。
  而对于朝鲜,日本,中南半岛上面的一些国家,他们已经有了原生民族的意识,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来同化,而不是直接融合。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华夏民族的内部架构,进行更近一步的细分,分级,却又不能形成封闭的阶级。
  文化上的融合,是必须积极的,正面的。但是具体措施,就要区别对待。
  差不多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对于这个任务,数十个孔家宿儒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又拿出了更全面的学术。
  但是,朱瞻基依旧是满意又不满意。
  满意的是他们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对民族和国家进行了非常合理的阐述,对一些不能调和的矛盾点,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比如说在国家和民族,亲族的优先上,他们按照天地君亲师的分类,将国家大于民族,大于亲族给确定了下来。
  这样一来,就再也不怕那些儒家墙头草,两边靠了。谁要是还想当汉奸,就要考虑一下身后名了。
  看着眼前的孔氏族人,朱瞻基却想到了后世的那个大名鼎鼎的六十四代孙的衍圣公。
  顺治元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的意愿。这份奏疏极尽阿谀奉承,任何要脸的人看到都会脸红。
  第二年,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这就是国家与民族概念没有成型的时候,一般家族的正常做法。在他们看来,不就是换个皇帝坐江山嘛,哪怕这皇帝是异族。
  但是现在有了孔家写的《国家与民族》一书,这孔家今后怕是不敢再这样做了。
  不满意的是,孔家仍然没有把民族与国族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不过这是小节了。
  近代的民族主义所指向的,都不是那些一般人类学、民族学意义上的原生性民族,而是具有建国冲动的、与近代国家密切相关的国族。
  然而,晚清在从日本引进“民族”(nation)这个词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区分民族与国族的不同,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与国族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但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内部包涵着众多的民族与族群,将仅仅拥有民族自决权的民族与拥有国家独立主权的国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