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品以下文武殊途,但是若上了三品,其实文武并无二样。
  观你如今之举,如今之位,虽然文武殊途,想来也是与为父一般,走的是辅臣一路。
  所谓辅臣,乃是辅佐之臣,所谓事臣。不以诌媚附上,不为功劳欺下,立身端正,以兢兢业业立身,百邪不能侵。
  此乃吾父子同举之路,吾可谓后继有人,此乃为父最为欣喜之事。今潜九若锥出囊中,为父心愿已了。
  愿吾儿若大鹏展翅,扶摇直上,辅佐殿下,成就我黄家门室。
  在黄渊的印象里,虽然近几年老父对自己的赞扬不少,但还是第一次毫无遮掩地大夸特夸,由此可见老父心中的确高兴的很。
  黄渊的心里也是感触颇多,他当初投笔从戎,一方面是因为父亲与其他文臣关系不好,若是入仕,怕会被打压。
  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借着在军中发展,为自己家族在交趾培养军中势力。
  可是没有想到,到了京中他就受到殿下重用,从区区把总到守备,又官升几级到游击,如今更是挂了参将衔。
  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就从一个低级将领,成为了上层将领。
  虽然他这个将领以后恐怕没有多少上战场的机会,但是以后进五军都督府当一个都督,到海军总部当一个都督,或者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个兵部尚书是指日可待的。
  他今年才三十岁,太孙殿下更是才二十三岁,只要这辈子紧跟着太孙殿下走,他相信这一世荣华富贵,光耀门庭只是唾手可得。
  敞开的房门被敲响,指挥使蒙日束走了进来。“黄总兵,紧急军令。”
  黄渊放下了手中的信件,问道:“何事?”
  “陛下要来了。”
  黄渊心中一惊,站起身来。“信使何在?陛下不是说下旬才出发的吗?为何现在就要过来?”
  蒙日束是个勇猛的蒙元大汉,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投了大明。因为他的部下大都是异族,被委任为刘家港防卫所的指挥使,这也能降低不少贪腐。
  蒙日束摇了摇头说道说道:“还请总兵前去大殿接旨。”
  黄渊不敢马虎,起身正了衣冠,才跟着蒙日束两人绕过一排公房,来到了卫所大殿。
  一番程序下来,传旨太监康利宣读了圣旨,黄渊这才知道,朱棣早就待不住了,一到三月就像出来游逛一番。
  他已经决定,三月初五就从京城出发,然后从运河到苏州游玩一番,大了下旬,物资全部装运完毕,就直接从刘家港出发。
  听说不是现在就走,黄渊的心情平复了一些。因为一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就在进行,再有十天,这些物资就能差不多全部装完了。
  现在走肯定来不及,但是半个月以后走,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而在苏州府,因为皇上要来,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起来。
  在大明初期,苏州是张士诚的大本营,整个苏州都是支持张士诚的。
  但是张士诚在跟朱元璋的争霸中失败,苏州也因此受了牵连。在大明初期,苏州府一地的税收,就占了整个大明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有多重的税。
  从永乐之后这些年,苏州府的税屡屡下降,如今也算是国泰民安。而且几十年过去了,当初认张士诚为主的百姓也大都死了。
  朱棣愿意到苏州,自然也代表了他原谅了苏州百姓。
  从永乐十五年,苏州府紧跟应天府的脚步,设置了不少动力水车。水车的设立,让纺织,丝绸行业大为受益,这些年,苏州的发展越发快速。
  特别是苏州知府刘麟,因为与马家刻意攀交,在太孙那里也挂上了号。他这几年借助马家的关系,与工部进行合作,致力发展工业和商业。
  如今,苏州一地的商税,每年都超过了三十万两,位居大明除应天府外第三,仅次于宁波和泉州。
  而宁波和泉州,完全是因为占了出海口的优势。否则的话,还不一定有苏州府强。
  苏州的百姓欢天喜地地迎接皇上,而在应天府,百姓则是欢天喜地地欢送皇上。
  朱棣是个待不住的人,这些年只要有点借口,他就想到处跑。
  以至于朱瞻基一直怀疑,原本的历史中他五次北征,除了前两次有点效果,后面几次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恐怕他不是为了北征,只是为了出去放风。
  二月底的时候,他就想跑了,还是一众官员劝住了他,认为他去了刘家港,只会拖累准备的效率。
  而且他跟朱瞻基的权力过渡了不到一个月,百官也劝他,再对培养殿下一段时间。
  三月初一的大朝会,朱棣干脆就不上朝了,让朱瞻基一个人上朝,他只是旁听。
  文臣议事自有规则,朱瞻基断事自有分寸,这一切都让他格外满意。
  不等散朝,他就宣布,三月初五他就出发,将领士兵先到刘家港,他要到苏州进行宣慰。
  朱瞻基暗自觉得好笑,朱棣现在就是个犟筋,有点为所欲为的,专门喜欢跟人对着干的恶趣味。
  不过,他早点离开也好。他走了,自己才好一步步地施展自己的抱负,省得旁边还有个人约束着他。
  三月初四这日夜里,整个皇宫都没有丝毫平静。
  朱棣出征,要比朱瞻基出征的派头大的多了。
  别的不说,光是御厨,他就带了超过两百人,擅长各种口味,各种菜肴。
  妃子他倒是带的不多,只有四人,也包括了他近年来最宠爱的朝鲜韩妃。
  一箱箱的行李被太监们装运上船,旗舰的上下,内外,又被好好清理了一遍,可以说,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朱瞻基还是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到了子时就睡下,睡了一个半时辰,才起床来跟朱棣一起祭祖,祭天。
  破晓时分,朱棣带着朱瞻基在皇城的承天门城楼上,发布了出征徼文,接着,下来就登上了前往阅江楼码头的龙辇。
  一路上,文武百官都紧跟在龙辇之后,应天府的百姓,无不驻足欢送。
  到了巳正,朱棣在文武百官的欢送之中,登上了旗舰,随后他就一直站在船舷,遥望着岸上的百姓。
  朱瞻基陪在他的身边,等待着其他将士依次登船。
  待所有船只都升起了行船旗,他才回头跟朱瞻基说道:“瞻基,朕这大明江山,就托付给你了!”
  朱瞻基双膝跪下,跟在他身后的内侍们也都纷纷跪下。朱瞻基恭恭敬敬地向他磕了三个头,坚定说道:“祝皇祖父旗开得胜,大胜而归,孙儿在应天府为你祈福。”
  朱棣哈哈笑道:“若能将那帖木儿国一举踏平,朕就此生无憾。惟盼瞻基能不急不躁,将我大明之日月旗,插遍全球!”
  “孙儿定当全力以赴。”
  他又转向十三位顾命大臣说道:“尔等精心辅佐太孙,待我凯旋,为尔等论功行赏。”
  众人纷纷跪下磕头。“臣遵旨。”
  朱棣身子一扭,扬手说道:“好了,你们也去吧!升行军旗。”
  随着朱棣的命令,旗舰上面升起了一面绿色的行军旗,接着,船舷处的一门没有装弹的火炮被点燃。
  一声巨响,船都为之一震,不少不习惯的大臣忍不住一个踉跄。朱棣哈哈笑道:“都去吧!朕要去踏平那帖木儿国,待回京时,再与诸位同饮胜利酒。”
  朱瞻基带着十三位顾命大臣和一干内侍沿着舷梯来到了栈桥上,旗舰就缓慢吊起了重达三千斤的两个船锚。
  一排长达十一米的船撸从船后的圆洞里面伸出,抵达水面,然后快速地摇动着。
  船缓缓启动,然后沿着水流开始缓慢向下滑行。
  即使站在栈桥上,也能听到水手们开始测试风速和水速的声音,根据这些数据,一面面船帆开始调整方向,然后升起。
  不过,一直到旗舰离开众人的视线,这些调试工作依旧没有完成。
  朱瞻基向宋礼问道:“宋尚书,将蒸汽机装上海船的测试结束了吗?”
  “禀殿下,海船不同河船乃是平底,传动部分依旧有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朱瞻基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没关系。今日初五,待孤安排一下行程,十五左右,去夹江工业区巡视。诸位爱卿,一同回吧。”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听在许多大臣的心里,却又不同的解读。
  现在看来,殿下重视工部并没有任何变化,他对吏部,户部,并无特别重视啊!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吏部是朱棣要求保持稳定的部门。
  至于礼部,那是国家的根基,朱瞻基肯定不会在没有正式登基的时候插手国之礼仪,祭祀,教育之事。
  剩下的几部,兵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