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冬以来,虽然吕宋冬日也不冷,但是已经疯掉的朱贵烚在大雨中睡了一夜,一直过了几天,守卫才从没有动过的饭菜上看出了朱贵烚情况不对。
  情况被汇报上来之后,许柴佬三年来第一次去看了朱贵烚,却发现他已经快不行了。
  他只能一边找人给朱贵烚诊治,一边委托内监的运粮船带信回大明。
  但是他自己都不做指望能得到指示,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可能是这三年来的囚禁让朱贵烚久经磨难,也可能是朱贵烚老天庇护,虽然医生只是给他开了几服药,他竟然坚强地熬了过来。
  至今已经两个多月了,他依旧没有断气,还在顽强地活着。
  只不过,这种躺在床上不能动地活着,恐怕比死还要难受。
  这一日,许柴佬率领一帮部众正在北明街新修的皇室别院视察。
  这座皇室别院位于北明街唯一的一座小山丘上,四周引流成河,建了三丈高的城墙。
  城墙有四个瓮城,可以各容纳一千军士拱卫。
  别院共有一个大殿,一个主殿,还有九十七间房子,形成了一处九十九间的城堡式建筑群。
  内间绿树成荫,处处鲜花怒放。
  不过,这些耗资都不是由许柴佬出的,也不是吕宋百姓承担,所有的花费都是内监一力承担。
  相反,吕宋百姓因为售卖砖瓦,提供服务,还能赚取到工钱。
  这样的别院还不止一座,吕宋这里有一座,星城有一座,在西洋的柯枝也有一座。
  这别院是为朱棣西征准备的,虽然他住不了几天,但是皇室的威严不能丢。
  感觉再无疏漏,许柴佬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衙役带着一个小太监跑了过来。
  “大人,朝廷有船到了。”
  一听是朝廷有船到,而不是内监有船到,许柴佬精神一振,问道:“来使是何人?”


第五十三章 风暴
  北明街就是后世的马尼拉,后世的巴石河,在这个时代被泉州人许柴佬称作南晋江。
  南晋江河口南边,就是朝廷在这里设立的海军第四舰队北明街水寨大营。
  这个水寨有一卫人马,士兵五千六百人,加上其家属,亲眷,人口达到了近两万。
  水寨有一级战舰三艘,二级战舰二十七艘,另有数艘货船与百余艘传令船,三级战舰。
  他们不参与吕宋府的管理,只管清肃吕宋北到大明福建,南到苏禄国,马鲁古国海域的海路安全。
  在水寨里面,不只有海军衙门,还有内监的转运司,海关,朝廷的都转运使司,提举司等衙门。
  如今的皇室别院就建在水寨的东侧,这里的百姓也都被转移到南晋江的北侧,在南晋江的北侧,形成了一个超过十万人的大县城。
  如今的北明街被称作街,其实已经名不副实了,在大明的官方文件上,已经被称作吕宋承宣布政使司北明府。
  江北,北明府的府城并没有城墙,所有的百姓都散居在朝廷修建的三纵三横水泥路边。
  这是因为吕宋岛上,再也没有能够威胁北明府的势力,几乎所有的土著,都已经归附了大明。
  但是,朝廷依旧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防御卫所,负责岛上的安全防御,这个卫所隶属于前军都督府。
  除了粮食,大明如今能够从岛上获得每年不低于十万两黄金的收入,这些相当于百万两白银。
  两个军卫的一万多人,每年需要开支二十余万两的俸禄,再加上其他开支,每年的支出不超过五十万两。
  即便加上官衙各级官员的俸禄,整个吕宋路每年的开支也不超过百万两。
  因为有土地和粮食抵了一部分俸禄,实际上,如今大明每年从吕宋获取了大批粮食之余,每年还能从吕宋获得超过五十万两的净收益。
  这已经超过了大明境内西北大部分州府了,在大明,也仅有几个富裕的州府,纳税粮比吕宋更高。
  大明以税粮多寡为划分标准。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二十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
  即便按照一个承宣布政使司来算,吕宋如今也能在大明的势力范围内称得上一个富足之地。
  吏部数次想要正式提升吕宋的级别,往这里派驻布政使,并且有意将吕宋划分成不同的州府,但是都被朱棣压了下来。
  成为了正式的布政使司,不仅要派驻布政使,还要派驻巡抚和其他知府。
  那个时候,许柴佬就不是最大的官员了。
  虽然朱棣对商人和小贩出身的许柴佬并不熟悉,但是知道南洋的问题不能急。想要一口把偌大的南洋咽下去,不小心就会被噎住。
  他一心想要西征,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到南洋亲眼看一看吕宋,看一看旧港,看一看自己孙子建立的星城。
  朱瞻基既然让许柴佬掌管整个吕宋,现在自己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不了解许柴佬的为人,就贸然压制,恐怕会出问题。
  如果许柴佬可堪大用,哪怕他只是粗通文墨,不是科班出身也能让他来做这个布政使。
  如果不堪大用,大不了到时候明升暗降,将他调到应天府来为官,也算奖励他为大明立下大功。
  许柴佬当然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很清楚,自己原本只是一个逃荒的小贩,如今能成为大明四品知府,已经是天幸。
  对朝廷要委派其他官员来,他并没有太多抗拒之心,只是担心来人不能与土著和平相处,坏了吕宋的安宁。
  反倒是朝廷一直只刮风不下雨,一直没有派人来,他还有些奇怪。
  这次朱棣西征要途径吕宋,他也是全力筹备接待,想要在朱棣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听到有来使,他的心里就激动了起来,到了四五月北风就要停,如果陛下是今年出征,应该在三月就要出发。
  现在有了来使,怕不是有了具体消息。
  带着一众随员来到了海军水寨,在卫兵的带领下进了水寨主殿。
  殿内除了指挥使向恺,与他并肩相迎出来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无须男子。
  向恺率先抱拳说道:“许父母,来,我给给引荐一下。这位是中官曹礼,奉皇命沿途巡视。”
  曹礼看到许柴佬的第一时间,若不是他身上的官服,根本不敢相信这个看起来像是老农一般的老人,就是太孙殿下重视,并且管理一个布政使司的知府。
  他虽然早就知道许柴佬出身不高,早年逃荒到过吕宋,后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方势力。
  他心目中的许柴佬应该是个雄武的草莽人士,却没有想到看起来像个老农。
  但是他也不敢小觑,能成为一方诸侯,深得殿下重视,他这个中官也不是随意能鄙夷的。
  他不等许柴佬行礼,率先行礼道:“来之前,殿下特意交待,许父母一心为国为民。咱家虽是废人,但也最钦佩像许父母这样的好官,请受咱家一拜。”
  许柴佬见曹礼行礼,也连忙长揖道:“不敢当殿下如此称赞,鄙人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曹礼笑道:“如此一句就道尽为官精髓,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殿下常说的一句话,若我大明百官都是如此,皇上和殿下也能少操心了。”
  寒暄过后,向恺为双方相互介绍了其他各人,这才又回到殿内坐下。
  许柴佬刚一坐下,向恺就亲手捧起了两份圣旨,献到了许柴佬面前。“许父母请先看看陛下与殿下给我海军的圣旨,我们再来说话。”
  曹礼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事情说清楚了,我们再去许父母的府衙,陛下和殿下同样也有旨意传下。”
  圣旨虽然只是一道简单的命令,但是却代表了皇上代表上天传达旨意。所以,有着完整仪式和程序,绝不是随随便便递给对方就可以的。
  朱棣传给许柴佬的圣旨,哪怕现在许柴佬来了,也不能直接给他,而是要等到了府衙,摆案焚香,才能宣读。
  许柴佬道了一声罪,看起了两份圣旨。
  朱棣的圣旨当然是正规格式,四六骈俪。许柴佬这几年特意请儒生教过,虽然不能写,但是看懂圣旨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份圣旨主要是说朱棣已经决定三月出征,着曹礼事先沿途巡检,拾遗补缺,着令海军各部配合行事。
  朱瞻基的命令却不是圣旨,而是以海军大都督的名义下达了军令,让各部清剿海盗,保民安靖。对于天使的命令,在不影响军务的情况下,给予配合。
  看完了两份旨意,许柴佬这才又恭敬地捧回了圣旨,交到了向恺的手中。
  “我大概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向指挥所有甚要求,我也会尽量让你无后顾之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