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市舶司相当于是后世的工商局,税务局,海关的综合体,担负着为皇室敛财的责任。
  这里面的人手主要以太监们为主,但是却受到了提举司,以及户科,都察院的监督。
  不过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系统,朝廷的监督其实没有多大的作用,因为太监们只需要对皇室负责就好了。
  而太监们的身体残缺也导致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于金钱,美食,甚至女人有着偏执的追求,总体来说,他们一个个的都非常注重享受。
  这一点是人性,即使朱瞻基也无法改变。
  市舶司可要比一般的衙门光鲜的多了,他们自身经手各种商品和经济大权,所以有条件给自己创造别的部门比不上的经济条件。
  看到这奢华的衙门,朱瞻基并没有想要搞一番廉政风暴,因为太监们也就只有这一点追求了。
  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样的好事!
  他们虽然贪,但是最起码他们忠诚,在很多时候,太监们比文人们更值得信赖。
  只要不是因私废公,朱瞻基也不介意宽容一点。
  在大堂上坐下,余先就凑了过来,轻声问道:“殿下,是先进午膳,还是先接见外臣?”
  “先见一见地方官员吧,把接见的名单呈交给金太监,让他再选一遍。”朱瞻基喝了一口正宗的太平猴魁问道:“浙江布政司,按察司有人过来吗?”
  “王维新,葛成得了殿下指令,不敢前来,但是依旧派了下属向殿下问安。不过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夏留原亲自从杭州府过来了。”
  两浙都转运使司是明初设置,掌两浙盐政。下辖嘉兴、松江、宁绍、温台四分司。
  设都转运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一人,从四品,副使一人,从五品,判官无定员,从六品,及经历司经历、知事、各盐课司、盐仓、批验所大使、副使等职。
  同知、副使分司进行管理,总于都转运使,所产盐行销南直隶江南诸府州及浙江全境。
  朱瞻基当初只是令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维新,提刑按察使葛成不必前来拜见,却疏忽了这个都转运使夏留原。
  他既然亲自到了,朱瞻基于情于理都该接见一番,毕竟这也是以为从三品的地方大员。
  不过,虽然要见,朱瞻基还是要把话说明白。“既然来了,就见上一见。不过孤尚未亲政,此番不谈公务。另传令下去,孤此番是为了出海而来,在宁波只谈商业,不谈公务,地方官员只是见上一见,着重安排商人代表来见。”
  这话是说给朱棣和朱高炽听的,不管他想要干什么,最起码在态度上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不会逾越。
  而有了这样的表态,下面的人来拜见他的时候,也能掌握住分寸,不会因为掌握不好对朱瞻基的巴结分寸,让两位长辈难堪。
  金阔这一次旧地重返,可谓是衣锦还乡。
  永乐七年,他身为朱瞻基最重视的大太监,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宁波市舶司的镇守使。他原籍余姚,本来就是宁波府人,这也是他当初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宁波期间,他兢兢业业,很好地完成了朱瞻基让他控制商业,拉拢商户的任务,并且将大明与属国之间的一系列商业运作过程都很好地掌握了住。
  但是永乐十二年的那场欺君的谋划,他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低谷,甚至差点被朱棣摘下了脑袋。
  虽然最后朱棣放过了他,但是这完全是因为太孙保住了他。
  他还因祸得福,晋升了十二监都知监的大太监。
  但是那整整一年,他一直提心吊胆,生怕朱棣发现他跟太孙是在欺骗他,根本没有“麦哲伦”这个人,那个地球仪是太孙自己雕刻出来的。
  一直到石见银山被发现,他才真正安全了下来。因为“事实”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
  连仿刻地球仪的工匠都没有被处死,他就更安全了。
  再然后,他成为了宫中二十四大太监之一,还成为了兴庆宫的总管,也成为了太孙最重视的手下。
  经历了一年的低潮,他否极泰来。
  这次出海,他担任了舰队的商业大总管,手里控制的物资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他也距离偶像郑和的地位,更近了。
  郑和是大明每一个内侍的偶像,也是所有内侍都想成为的英雄。
  他文韬武略无一不精,作战勇敢,深受皇上的重视。要不是他对宫中权力没有兴趣,一心想要在四海扬威,根本轮不到王彦这个司礼监大太监成为宫中第一人。
  如今的大明属国五十有三,郑和几乎无人不晓,据说在南洋,还有人为他立了生祠,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而殿下也对他信赖有加,不仅在东征期间封他为副帅,更是因此得以封公,从此脱离内侍行列,成为大明数得上的武将勋贵。
  如今他在京城有了自己的公爵府,还得到陛下赐婚,令其长兄之子过继,继承香火。(郑和是有老婆的,明初的太监许多都有老婆。而且他老婆陪他出海多国,另传闻其老婆是麻将高手……)
  金阔知道自己论打仗,外交,跟郑和没得比,他也从来没有在战场上面证明过自己。
  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是商业能力,太孙殿下重视商业,自己只要在这方面帮他打理好,这一辈子都不怕有哪个内臣能越过自己。
  当朱瞻基在会见浙江文武百官的时候,在市舶司附近最大的酒楼三江楼,也有数百江浙商户,还有他曾经在这里扶持的族人,等待着他的到来。
  余先毕竟还年轻,他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实际上不过是掌握了官方的硬实力。而势力范围,不仅包括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
  这几年来,金阔一直没有疏忽自己在江浙这里施加影响力,他又是本地人,在民心方面,他根本比不上自己。
  金阔率领一队内侍抵达三江楼的时候,这里已经云集了数百江浙各地的商户,领头的就是他金家的几位族亲。
  仇和也站在人群的前方,他能够跟朱瞻基合作开龙凤银楼,当初就是托了金阔的关系。
  虽然龙凤银楼仇家并没有多少利润,因为大头都被朱瞻基拿走了。但是有了这张大旗,仇家在其他的行当上面都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仇家虽然不会给余先的工作增添障碍,但是最多也就是公事公办,外加施一些小恩小惠。
  真正能够被仇家视为盟友的,只有金阔。
  最少在余先能够真正压住金阔之前,这一点不会改变。
  众人烦烦扰扰依次上前契阔一番,才将金阔迎进了三江楼。
  三江楼和这个时代的其他大酒楼一样,有一个表演的中庭,中庭是四角形,四周有三层楼,每一层的食客都能在品尝美食的时候,顺便观赏中庭的歌舞表演。
  在没有扩音器的时代,几乎所有的酒楼都是这样的布置,因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听到歌声,欣赏歌舞。
  包括朱瞻基在海军总部修建的会议室,也是采用了这种模式。舞台比一层略高,比二层略矮,在三层也能清楚地听到说话的声音。
  唯一不同的是,酒楼里面都是四面环绕,而会议大厅则是扇形,并且专门修建了回音壁,扩大声音。
  金阔这次担负的任务就是代表朱瞻基慰问各界商人,并且向他们推广银行。
  待得酒足饭饱,与众商户就这次内监欠款,海关调税,银行贷款等业务详细解释了一番。
  他才走上了一层的舞台,一个小太监用铜盆端上了一盆清水,他洗了洗手,才拿出了一卷明黄的绸质卷轴。
  这卷轴与圣旨款式一样,却没有圣旨的花色,颜色单调。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圣旨,也不是诏书,而是太孙令。
  秦始皇以前,凡上级对下级发的命令文告都可以称为“诏书”。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
  他规定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称为“诏书”。除“诏书”外,还有“制书”,两者区别是“命为制,令为诏”,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书”,也叫“命”。“诏书”是皇帝所发布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说“令为诏”。
  “制曰”是有关重要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诏曰”是皇帝对具体人具体事件发布的命令。
  而圣旨不过是民间的通俗说法。
  在明代以前,皇帝的诏书,制书其实都没有严格的格式。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时候,说: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然后在圣旨上面正式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