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哲子的文名被推许到承接太康年间的程度,虽然太康文学在古代整体的文学史上并没有太高的评价。但在时下而言,人们对太康年间不乏追思缅怀,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得到了南北众人的一致承认。
登车之后,卫崇坐在了沈哲子对面,他脸上敷着粉,透出一股不健康的白。虽然遗传的相貌很是俊美,但却因为过多的雕饰而透出一股阴柔,因而看起来精神有些萎靡。随着其手中折扇展开,车内一时香风横溢,似乎还夹杂着一些安神的药粉,让人恹恹欲睡。
牛车路过原本南苑的位置,卫崇指着道旁那一片荒弃废地忍不住感慨道:“兵害之烈,实在让人发指眦裂。南苑荒弃,让都中风物都了无时趣啊!未免目览伤心,往常我都是绕道而行。强卒不识风雅,焚尽维周一番苦心,令人扼腕!”
“刀兵侵扰,世道大崩,难免人物全非,伤心也是劳神。”
沈哲子闻言后只是淡笑一声,他这个苦主神态反倒比卫崇还要淡然几分。
“眼量高远,胸襟开阔。难怪维周能为常人难为之事,发常人难作之叹。心内自纳天地,才能免于物伤。每每与你对坐倾谈,总让人觉神思有秽啊!”
听到江夏公这么夸赞推许,沈哲子倒是有些好奇。这个世道最不缺评论家,好坏都是人一张嘴说出来。他并不惋惜南苑的损失,在有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评价可不是什么不以物伤的豁达,而是不爱惜旧物便不爱惜旁人,性情冷漠,没有情感。
车又行片刻,卫崇才显出几分为难的脸色,叹息一声后才开口道:“今日来见维周,实在是有一桩困难之事想请维周帮一帮忙。”
“江夏公不妨直言。”
听着卫崇一路推崇自己的话,沈哲子早就有所意会,不过也没有把话说得太满直接应承下来。卫崇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势位,但是影响力也不弱,他居然都搞不定的事情要求到自己,沈哲子也不能说一定就办好。
“事情是这样,一位故亲之后在都南生出一些事端,眼下人被扣在了尊府二郎帐下……”
“哦?居然有这种事?江夏公能否将事情再细致讲述一下?”
卫崇点点头,旋即便更细致讲述起来。
能让卫崇出面讲情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人家。那一个被沈牧扣押起来的人名为李充,乃是江夏李氏族人,本人似乎名气不大。
不过这一个李充的母亲倒是名气极大,出身河东卫氏,从辈分上来说乃是卫崇的姑奶奶。还有一个名气更大的称号,卫夫人,也就是书圣王羲之的老师。
中朝末期,东海王司马越执政时,为了扩充自己的封国把兰陵郡并为封国,将卫家世封的兰陵郡公该封为江夏郡公。后来时局崩坏,卫玠护母南来,便安顿在了江夏封国,因而与江夏李氏交谊也是不浅。
李充的父亲李矩曾经担任过江州刺史,与郭诵原本的主公李矩重名,其家本身也是江夏大族,不过因为李矩很早便死了,而江夏所在也不是净土,没有了势位庇护,家势略有倾颓。
至于这个李矩因何犯事被沈牧扣押起来,按照卫崇的说法是:都南丁营那些劳役要广伐树木作为营建都城的材料,无意中砍伐到了李充父亲坟墓附近的树木,李充愤怨难平,结果带领家人冲进都南丁营里将砍伐树木的劳役杀死,然后被沈牧抓个正着,被关押了起来。
“李弘度私刑杀人确是有些冲动,不过孝义乃是人生之本,其父坟茔被坏,一时难免情急,忘了交付有司,虽然欠妥,但也是人之常情。还希望维周你能体谅一二,稍作说和。”
卫崇放低了语调叹息道,他自家知自家事,虽然仗着祖辈余荫在江东过得也算舒心,常为高门座上宾客,但其实也只是泛泛之交,真遇到什么事情,未必能有太多助力。
李充亲自诛杀破坏其父坟茔的盗伐小民,其实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其家虽然有所衰弱,但也不是寻常寒门小户,如果没有意外,此事根本不必成讼,反而有可能受到时人的褒扬。
可是李充却落在了沈家人手里,事情便有些复杂。如果不能从善解决,小事也有可能变大。
卫崇虽然对时势并不关心,但是前段时间风波闹得那么大,道听途说他也了解到一些,原本也只是一件寻常小事,结果在有心人各怀鬼胎的推动下,险些酿生大祸,风波至今都未平息,还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因此送命。
所以当李家人求上自己的时候,卫崇考虑片刻,还是决定直接来找沈哲子说清楚情况,避免产生什么误会,尤其要避免被有心人加以利用。
一方面他对沈哲子印象不错,彼此也有交情,没必要因小事闹僵。另一方面,他本身也不想涉入到那些杀人不见血的复杂斗争中,毕竟他家曾因此类的斗争险些族灭,后人都是以此为戒,远离纷争。
卫崇的一面之词,沈哲子倒也不会尽信,但见对方态度这么诚恳,当即便吩咐车驾转向都南,去寻沈牧问清楚。
不过他也觉得卫崇不会骗自己,这应该真的只是一桩意外。毕竟前段时间风波闹得那么大,至今都未平息,让人心累,眼下应该也不会再有人不知死活的妄生事端。
第0456章 室内有决
将台城闹得鸡飞狗跳的那一场动乱,其实对普通小民的影响真的不大。许多丹阳人家惊慌欲死的清洗,在真正生活着的人们看来像是天边红霞一样遥不可及。
这大概也算是生活在如此一个阶级森严的时代中,小民能够享受到仅有的一桩福利幸事。
虽然那一晚各处丁营都有暴乱的迹象,但是所幸被镇压得快。沈哲子将这些劳役们镇压回营之后,只是派人依照籍册检索搜查那些煽动者,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打击面。
而且在胜局注定以后,甚至索性直接开放了籍册,让丁营与郡府进行了对接。凡是不愿意继续留在丁营承担劳役的人,都可以往郡府去归于正常民籍,然后就可以离开丁营,当然也要自谋活路。
丹阳人家那些造谣还是残留下不小的影响力,当这一项政令公布后,许多丁营里都有大量民众脱离丁籍,离开了丁营。离散者最严重的丁营,甚至出走近乎五成!
只是这些人离开丁营后,只剩下清洁一身,既没有谋生的门户和资本,而在时下这个气氛,也根本没有人家敢于顶风作案,大肆荫蔽难民。
所以那些离开丁营的人,在街头浪荡几日,最终还是拖着疲累饥饿的身体又回到了丁营。且不说还有一个以用劳事功分配田宅的美好前景,单单丁营管饭这一个条件,一进一出之间,便能让他们彻底打消别的念想。
受了这一番教训之后,劳役们也安分得多,深刻认识到摆在他们面前没有比眼下更好的出路。就算再有人家煽动,也很难再煽动起来。
沈哲子他们行过长干里的时候,这里划分的几个坊区已经渐渐有了雏形,大量劳役们搬运着砖瓦灰浆在广阔的工地上穿行。远远望去,坊墙已经有半人多高,街巷也都被勾勒出来。
这些坊区大多都是民居,所以倒也不必讲究什么周圆变化之美,胜在规划整齐。三丁一户,五丈之庭,除了确定小民家宅规模之外,也确定了来日建康城内居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开凿地基的同时,下水道系统也都一起被挖了起来。通过眼下的基础,已经可以想象到来日这些坊区的整洁规模。
路过此处的时候,沈哲子饶有兴致的观望着劳役们忙碌的场景,卫崇对此却兴味乏乏,转而吟咏起沈哲子那一篇《伤情赋》,不时感慨连连。
类似卫崇这样的贵族子弟,或许可以辨别出两份差别不大的书帖内在孰优孰劣,也能分辨出优美的乐曲有没有错了节拍,但却不知米贵,不识生民多艰。所谓何不食肉糜,在他们看来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可笑的,或许心内也真抱有这样的想法疑问。
沈哲子之所以能够跟卫崇做朋友,那是因为卫崇有自知之明,既然没有任事的才能,那就安心吃喝玩乐,对于政治也不抱有什么野心。
生在高门、蓬户,那是各自命定,若能两不相害,也不必过分指摘。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大愿,不是寻常人能够达到的道德造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要在将要饿毙的人面前吧唧着嘴吃肉已经是极好的修养。
工地上游弋监工的宿卫们很快就注意到了沈哲子的车驾,过不多久,满身尘埃的田景便在两名随从随同下来到道旁,远远便施礼道:“此处尘埃飞扬,郎主要过来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