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祚高门-第1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心意究竟为何。
  此前的他们,俱都深陷于巨大的恐慌中,不敢丝毫异动。
  那个刘方,其父刘隗或许旧年于江东势位不弱,北投后也颇受先主礼遇,但早在主上石虎入主襄国前便身死,如今时过境迁,荫泽早已不复,家门声势不过浅胜寒伧,勉强维持罢了。在眼下群臣噤声的高压氛围下,若说没有受到什么指使,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倡导议和,简直就是活腻了!
  不过在明白了主上的心意之后,这些人也都忙不迭开口附和此情,一时间,石虎行营大帐内外俱都充斥着一股悲天悯人的议论声,不愿南北生民再陷入战火摧残中。如果不是当中还夹杂着许多面目可憎的胡人,真要让人错以为行入什么仁义礼仪邦国。
  石虎不是不愿意打,而是不敢再继续打下去了。
  张豺判断没错,石虎是真的胆怯了,若仅仅只是来自晋国王师的外患还倒罢了,如塞上代国那样的附属国目下也是蠢蠢欲动,一旦局势恶化、塞胡与东胡鲜卑勾结弄事,那么石虎过往这些年在北方的经营便将毁于一旦!
  更不要说,眼下的他家事也是一团糟,原本沾沾自喜于后继有人,可是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庭门之内几个英壮儿子或是身死敌国、或是死在他自己手中。内忧外患,若还要与南面那么强大的敌人贸然开战,只会让局势崩坏的更快。
  但想不打也没那么简单,就算石虎能够放下一生要强的自尊心,又能换来想要的结果?
  且不说南面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南国那个沈维周,论及奸诈,远胜他百倍有余,论及狠辣,同样不遑多让,简直就是他命中克星一般。寥寥可数的几次对抗,石虎不独没能占到什么便宜,反而际遇每况愈下。和谈,只是饮鸩止渴。
  更何况,石虎以胡主华夏,心中本就不乏惊悸惶恐,对晋人充满提防。一旦开启了和谈,谁又能清楚他殿中这些臣子私底下会与晋国达成怎样的私谋!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尽管石虎明明已经有了罢战的念头,但此前谁若敢提议罢战和谈,便会被他目作心向晋国而痛下杀手。
  但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随着石宣的部属们招供,石虎才知道冀南的局势之崩坏还远超他此前的想象。
  不独原本用于防守晋军北进的军队崩溃,就连此前汇集到冀南的其他诸路人马,也是大败亏输,已经不足指望。
  换言之若是还想收复冀南,冀南当地包括周边已经全无力量可用,必须要从更远的冀北、幽州等各地继续征发卒力,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大,还要超过此前筹划南征的规模!
  还有就是邺地的麻秋也不断传讯,言是或战或和,一定要尽快做出决定。因为晋军不独枋头的兵力还在持续集结,就连下游冀南各郡的晋军也已经有了向邺地集结的趋势。如果再这么拖下去,邺地这一路人马也将被围困起来!
  天知道石虎这段时间内心里经历多少自相矛盾的焦灼折磨,他身为羯国之主,是绝不可能主动提出和谈,可若是殿下臣子提议,无论有没有道理,他都要怀疑对方此议是否已经与南面有了私谋苟且。
  用北投之人如刘隗的儿子这样的身份,来引出和谈这个议题,已经是石虎能够想到最稳妥的作法。之后无论和谈走势如何,他这里都还能够保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于是在群臣几番奏请乞求,石虎才终于勉为其难答应可以派遣使者与南面进行和谈。刘隗的儿子引出这个议题则可,但若作为使者,在石虎看来是不够资格的。
  当一个人不能占据实际的势大时,对于一些虚礼的要求就会变得苛刻,因为这已经是他保全自尊的唯一方式。
  正如此前的晋国,将刘、石视为贼逆,根本不与他们通使,更不要说谈和。可是现在的行台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脸面上的得失便不太在意,因为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覆灭羯国,至于其他种种,都是手段。
  所以尽管石虎心知这所谓的和谈不过只是双方彼此惑敌的手段,但还是准备得极为庄重,单单国书起笔、落款,便诸多不合心意,群臣围绕于此争论数日,都难得石虎心意。
  襄国这里可以谈下去,但邺地这里等不得,因此石虎便先遣刘方等数人携书信往邺地,通知枋头方面回奏洛阳行台,派遣使者先行过河,等待羯国正使呈送国书。
  至于石虎心目中的正使人选,则是目下还率领残部驻扎于辽西令支的刘群。刘群是中朝名臣刘琨的嗣子,放之南北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担当正使,石虎觉得才不算辱没他的身份。至于他目下所倚重群臣,若是派往河南,实在不能人物出彩,徒增笑尔。
  因是石虎又派人快马前往幽州,传令幽州刺史张举即刻安排刘群等刘琨的旧部南来。


第1363章 亡国在即
  身为一个戎马半生、通过自身征战奋斗而得享尊位的君主,石虎自然清楚,唯有彻底的消灭敌人,才能得享安乐。所谓和谈求安,不过是蠢人愚计,自欺欺人罢了。
  他并不清楚南国的沈维周要借着这场和谈的把戏达成什么目的,而他自己当然也是有所图谋的。
  当群臣还在心念商讨议和种种的时候,襄国郊外的这座行营,又有一桩大事发生:生民万众集聚行营之外,叩拜乞告言是圣明英主不宜居卧荒墟,请天王御驾巡北,再营都邑。
  是的,石虎所以要与南人和谈而争取时间,为的就是迁都。
  襄国作为羯国的都邑,石虎本身就不怎么满意,一方面从内心而言,襄国这座城池处处充斥着先主石勒的痕迹,石虎因是不喜。而从实际角度来说,襄国此地既没有稳镇中央、提领四边的气象,也没有山河表里的险固,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强势政权都邑所在。
  旧年石虎所属意的地方是邺城,这座魏武故都居镇河北,俯瞰河南,又是石虎个人功业龙兴之地。可惜此处几遭晋军踏破,又距离前线太近,难以营造复建起来。
  至于现在,短期之内他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再收回冀南,襄国这座本就已经被冷落年久的都邑再遭破坏,更加没有了修复的意义。
  迁都已经成了一个不得已的当然之选,一方面暂避强敌之锐锋,通过暂时的退避赢得对自身力量的整合,拉长战线之后,也能在之后的对抗之中获得更多的地理优势。
  另一方面,将羯国目下还剩余的力量集中于冀北,也能更加有效扼制代北、辽东等诸胡反扑,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后方。
  “旧年先主伧微之众、屡寄人下,百战无挫,遂成鼎业!如今国务虽有诸困,但国中尚有数十万带甲壮卒,兼据幽冀形胜之地,蓄势徐图,复执中国,仍是在望!”
  石虎不独以此自勉,也向群臣打气:“你等诸众,久享国恩,自应患难与共。况且,若非荫附于我,安能胜居人上?晋国沈某,确是南蛮英流,但他素来用事,刑令苛猛,无恤人情,挟持晋帝,偷窃仁义,又能胜我几分?如今的我,尊位正临,富贵自与尔共,沈某却仍自认司马家奴,未来进退还未可断,你们即便曲通于他,又岂有始终可守!”
  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于石虎而言已经是难得的示弱交心,可见他也心知凶悍或能得于一时的恫吓震慑,但终究难以长久的笼络人心。
  且不说羯国君臣如何的相处互勉,筹划迁都,使者刘方等人抵达邺地之后,终于开始与晋国进行实际的和谈接触。
  在确定奋武归师已经没有覆灭的危险,同时敲定沈牧所部冀南王师配合枋头逼走邺地羯军的战略方针之后,沈大将军便返回了洛阳。
  眼下一分一秒都分外珍贵,能够提前一步将总攻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筹措得宜,便能给羯国少留一点喘息的机会,眼下的沈大将军,自然没有时间浪费在这种本就是虚晃一枪的和谈把戏上。
  因此,眼下的枋头便又恢复了谢艾主持局面,仍然保持着一点点向麻秋施压的趋势。
  至于仍然留在邺北的沈云所部奋武军,在渡过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后,既有来自邺地民众的依附与资助,之前累战损失兵众也得到了补充,反而已经不急于南归,而是安守于上雁陂这一片区域,已经像模像样的经营起了据点。
  而邺地的麻秋,也已经可以确定不会得到来自国中的增援。
  原本的他,与枋头对峙都还隐隐落在下风,至于现在则更加势单,枋头的晋军死死盯着他让他不敢妄动,冀南的晋军也加快向此推进,甚至就连原本被当作筹码围困的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