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祚高门-第10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恼保萌宋薮泳芫�
  所以最近几年虽然江东平稳,气候也算风调雨顺,没有大的天灾,但江东殷实的红利,台阁群臣们也没有享受到多少,甚至为了满足各镇所需钱粮用度,连原本的台资都被拨用许多。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鼎仓在建康的时候,台臣们倒是过得挺滋润。如今鼎仓已经不为台城所掌握,那么也只能从眼下的建康繁荣想办法,通过加征入市商税等手段以开源。
  那些商户们自然也都不是寻常人,舍不得放弃建康大市场,又要维持原本的利润,自然将这一部分成本加入了物价中。从这方面而言,江东物价飙升,倒也并非完全是因为江北的战事。
  但这一番顶心戳肺的闹腾,终究还是在台臣们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他们也为国事操劳不已,他们也为社稷殚精竭虑,但那些愚民们如此厚彼薄此,实在是让人不乏委屈。


第0938章 桑梓归否
  皇帝大婚之后,建康台城内局面也进行了一番调整,主要内容便是集中在皇太后归苑、皇帝亲政方面。
  关于这一件事,本身倒也没有太大波折。
  虽然自从肃祖驾崩之后,皇太后临朝经年,虽然中间发生过苏峻、祖约作乱这样的恶事,但最起码到现在为止,江东局面能够保证平稳,甚至在江北形势较之肃祖在世时都要好得多。即便当中太多细节可说,但总体而言,对于皇太后临朝这些年,无论朝野俱都表示肯定,并无非议。
  皇太后本身并不是恋栈权位之人,甚至在皇帝大婚之前便屡次表态要归苑。至于其母族庾氏,眼下也是一个外轻内重的局面,对此难有异议。
  皇帝大婚之后,台城内几位辅臣排序便是中书令褚翜、护军府卫崇、仆射沈充、扬州刺史诸葛恢等几人。温峤因为实在是老病难当,正式辞官归养,但其次子温式之却得尚肃祖小女南弟公主,所以在朝野之间,仍然保留着极大影响力。
  在这一当口,唯一稍有失落的便是光禄大夫刘超。刘超进号大将军,以晋陵太守都督京府诸军事,离开建康,前往京府。
  虽然名号上更加尊崇,但除此之外,刘超的事权却被削弱到了一个极点,乃是一个水到了极致的大将军。京府本身身为陪都,又是徐州刺史府的后方基地,军政事务上既要受台城中书、护军双重管辖,还有徐州刺史府的插手。
  而一些民生事务,包括商盟在内,还要接受鼎仓的辖制。可以说是,军、政、财权,不得一专。所以刘超这个大将军,完全就是一个傀儡摆设。
  而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由于刘超犯了什么大过错,而是由于皇帝亲政了。刘超这个人,在台城内形象近乎于早年的卞壸,都可以称得上是有一颗赤子之心,想要光复皇权。
  所不同的是,卞壸本身便是名门之后,自有一群乡党故旧支持。而刘超起家不过小吏,又从琅琊王府担任家臣,一直等到元帝中兴于江左,才以心腹得用,又以孤直忠臣而自许。所以在皇帝亲政之际,被各方极有默契的扫出了台城。
  几位台辅名位各有参差,虽然俱都尊崇,但事权也都各有不同。褚翜久执凤凰池,在老臣俱退的情况下,无论资历还是名望,俱都是当之无愧的台辅之首。护军府卫崇则以国丈之尊成为后起之秀,得录尚书事。扬州刺史诸葛恢则加侍中,同录尚书二条事。
  至于沈充,也属于被架空的一员。陶侃去世后,郗鉴转任太尉,而空出的司空被按在了沈充头上。早年肃祖曾以司空之位让人游说沈充放弃作乱,如今这一名号兜兜转转终于又落在了沈充头上。
  如今的沈充,可以说是在朝南士中的第一人,甚至超过了前辈的陆玩、孔愉等人。但事实上,原本的尚书事权俱被剥夺,尊其位而虚其事。除了仍然得以留在台城之外,算起来与跟被赶到京府的刘超也差不多。
  当然沈充际遇要比刘超好得多,如今沈家卿位上便有两人,司农与将作俱为沈氏所执,而姻亲贺隰也担任丹阳尹。至于台阁宫寺之中掾属官长更有许多,哪怕单独以论,也已经是台阁中一股极为庞大的势力。
  更不要说沈家还有一个在江北掌兵的梁公沈维周,尤其淮南军的实力之强,甚至已经公认超过旧镇徐州,只是较之荆州略逊。
  在这样的形势下,哪怕被明升暗降,沈充也并无怨言,一副积极配合的态度。一改往年那种不乏跋扈张扬的土豪作风,甚至被朝野嘉许为年长德高的一个表率。
  所以眼下,整个江东内外局面便是,在内以褚翜、卫崇、诸葛恢再加上一个兼领中军的东海王司马冲为首,在外则以庾、沈、郗等几家掌兵。
  如此内外局面的安排,虽然也是各家磨合忍让才能形成,但是作为局中掌控平衡者,皇太后也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的母族庾氏、婿宗沈氏虽然都执掌重兵,但却都没有直接干涉政务的权柄,而执政几家也都俱为姻亲门户,彼此间既有制衡,也不会伤了和气。
  在这一番调整中,原本越府最强的琅琊王氏算是被彻底踢出了局外,真正高位者唯有一个王导在皇帝亲政前夕,自太傅再升太宰,算是彻底堵死了王导再归台城执政的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将青徐侨门为主体的越府势力给放弃,原本越府中的诸葛恢算是正式接过了王导手中大旗,成为越府在朝中的代表。但诸葛恢虽然也是能力卓著,威望较之王导又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再重复往昔一家独大的局面。
  琅琊王氏失势已成定局,尤其王舒、王彬这两脉的子弟更是虽然没有明确诏令、但却已经成为共识而被禁锢不用。
  但只要王导一日不死,其家仍然能够保持着超然地位。而且其后辈子弟虽然不及父辈风光,但也都逐渐走上两千石位置。
  王廙之子王胡之出任吴国内史,王导之子王恬则担任中书侍郎,而王旷之子王羲之则出任东阳太守。另有其他各脉子弟,也多在台阁之间担任掾属。
  这也是门阀执政的一种默契,若非生死之仇并不会将政敌赶尽杀绝。如果局势就这么演变下去,几轮执政替换之后,待到当年政斗氛围已经不再,这些各脉子弟当中,其个人或后代未必不能再次登上舞台,获得台辅三公高位。
  譬如河东卫氏的卫瓘,中朝陷于政斗近乎满门遇害,其后代在江东中兴之后也始终找不到立足之地,但到了卫崇时期,终于又是苦尽甘来,联结帝宗,再次获得执政高位,又可延续几十年家业风光。
  但未来还有希望,并不意味着当下便能从容。王导在退居之后,便几乎消失于公众视野中,除了某些大型的祭祀庆典会露面站在前排,也就只有在府内一些私密性极高的宴会中才能看到一面。
  至于王导居家生活如何,内外也都不乏好奇者。其人虽然已经不在位,但最起码最近这些年,江东时局无论如何变化,仍然难以完全淡化消弭其人存在的影响。
  但其实王导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在家临帖操琴,陶冶情趣,偶尔召集家中子弟悉心教导,只有推却不过时,才会出面接见一些屡屡求见的门生故吏。并不像时人所想象的那样,终日抑郁不能开怀,又或苦心孤诣筹谋反击大计。
  但身为一个政治人物,又是亲手缔造中兴局面的重臣,哪怕离开了时局中,又怎么能完全免于时局的影响。再没有了诸多政务操劳的情况下,王导看似豁达开朗,但其实整个人也是快速苍老下来,须发俱都苍白,身上也多了许多衰老病痛。
  外人若是见到王导目下这样貌,或要讥笑其人终究难免恋栈权位,不能做到完全的豁达。其实王导也并不追求完全的豁达,在他看来这种所谓豁达就是完全的不负责任,无论对家业还是国事。
  但他也并非失衡落寞,更多的还是一种陡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存在价值的那种迷茫感。
  所以对于如今的内外大事,王导虽不置喙,但也保留着一份关注。台辅们虽然防备着他重返时局内,但也不至于完全封锁住他的消息渠道,所以王导的消息来源也是比较迅速的。
  这一天,王导尚在室中静坐,门生匆匆行入将一张便笺摆在案头,看到那信封上朱笔标注,王导眸子便微微一凝,而后便抬手拿起信来匆匆一览,继而脸色便急剧变化,神情复杂至极。
  默然良久之后,王导才涩声道:“速将深猷引来见我。”
  很快,一身素袍的王允之便行入室中,他生性至孝,哪怕丧期早出,但平日也都绝不着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