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高月)-第9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徐世绩并不在意,他现在关心的是粮食,马鞭一指,徐世绩问道:“城中守军何在?粮食有几何?”

    “回禀将军,城中守军闻天军到来,已在一刻钟前全部逃散,粮食封存在库,约三万石。”

    徐世绩一颗心放下,只要粮食还在,一切都好说,他翻身下马,扶起县令笑道:“县令请起,隋军是仁义之军,绝不会扰民。”

    他随即下令,“三千人入城,其余大军在城外驻扎!”

    三千隋军浩浩荡荡开进城内,而一万七千余隋军则驻扎在城外,一顶顶帐篷矗立而起。

    一个时辰后,几名报信骑兵向北方疾奔而去……隋军大营已经推进离颍川县二十里外,唐军因为在襄城郡的惨败,使军队人数进一步减少到了五万人,而隋军则因为东城郡秦琼部的增援到来,军队增加到六万人。

    这样一来,隋唐两军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逆转,隋军占据了优势,而且隋军士兵无论在士气、体格和战斗经验等等方面都要强于李孝恭的士兵。

    再加上李靖指挥有方,中原东线战役的胜利天平已经倾向了隋军。

    隋军的中军大帐内拜访着一座用黄泥塑成的城池模型,长宽各一丈,摆放在一座木台上,稍有眼光的人都会认出来,这便是颍川县城的缩小。

    这是李靖受沙盘的启发而特地制作的城池模型,是根据两百名斥候耗时十天探查得到完整地颍川县城数据制作而成,非常直观形象,这将给攻伐县城带来极有力的帮助。

    县城模型周围,围战着十几名大将,李靖手执木杆,正给众人分析这座城池。

    “目前李孝恭死守县城,但也可能会撤军南下,我们且当他死守城池,来分析一下夺取县城的可能性。”

    李靖的木杆指向城墙,缓缓对众人道:“颍川县是中原大县,城池周长三十里,城墙高两丈五尺,高大坚固,城内纵深宽大,足以容纳他的五万军队,从城池本身来说,这座城池很难打,以我们六万军队,要想攻下这座粮草充足,且有五万军队镇守的大城,几乎是不可能。”

    这时,旁边秦琼沉声道:“可李孝恭的军队未必愿意死守城池。”

    李靖点了点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刚刚接到总管的加急快报,唐廷很可能已经决定放弃中原,撤军回襄阳,那么就在这一两天之内,李孝恭应该要撤军南下了,但如果我们进逼得急,反而会使唐军不敢撤军,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北撤到许昌县,给李孝恭创造一个南撤的条件。”

    李靖看了一眼众人,“大家的意见呢?”

    罗士信沉吟一下道:“我是担心他们撤军太快。我们追之不及。”

    李靖微微笑了起来,“这个问题我已经想到了,我已下令徐世绩火速赶往繁昌县,从后面截断唐军的退路,估计他已经到了,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

    秦琼大喜,“如果徐世绩已经在南方等候。那这一战我们必胜无疑,我支持长史的方案,先北撤许昌县。给唐军南撤的机会。”

    李靖又望向其他几人,“大家都赞成吗?”

    众人纷纷赞成,这时。帐外有士兵禀报,“启禀长史,徐将军派人来紧急送信。”

    李靖精神一振,“命他们进来!”

    两名报信兵走进大帐,单膝跪下禀报:“禀报长史,徐将军已率两万军占据了繁昌县,县城内有粮食,特派我们前来告之长史。”

    李靖见条件已经成熟,便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拔营北上。开往许昌县驻扎。”

    一个时辰后,六万隋军收拾了营帐,拔营起兵,向三十里外的许昌县开去……就在隋军北撤后的次日,从长安赶来的使者抵达了颍川县。带来了李渊签发的圣旨,正式命令李孝恭南撤襄阳,放弃中原。

    李孝恭负手站在城头之上,久久凝望着北方,他知道隋军为什么撤往许昌县,从繁昌县逃回守军告诉他了一支军队截断了他的退路。

    这必然是从襄城郡开来的徐世绩的军队。此时李孝恭心中充满了苦涩。

    半个多月前,极力主张撤军的人是他,因为他意识到了战略上的不利,可当时圣上不肯撤军。

    而当半个月后的今天,当他意识到撤军会导致严重后果时,圣上的撤军旨意偏偏又来了,这让李孝恭不知该说什么好,唯有一声长叹。

    他想到了一句古语,‘刻舟求剑’,今天不就是这样吗?现在时局已发生变化,隋军已经完成了战略包围,撤军将无险可守,唯有坚守城池,隋军才难以攻打,或许还能争取到一点时间。

    可圣旨却无情地到来,使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时,长史独孤怀恩上前道:“殿下,我们可以向圣上说明情况,现在我们面临隋军包围的境地,据城待援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李孝恭叹了口气,“这不是圣上的手谕,而是朝廷做出的正式决定,圣旨上有内史省和门下省的大印,更重要是,秦王的军队已经西撤了,我们的援军在哪里?”

    李孝恭凝视着西方,他忽然心中生出一个念头,会不会是李世民不想承担援救自己的责任,才这么积极撤退?

    李孝恭心中一阵冰寒,又缓缓说:“一旦秦王大军撤入关中,杨元庆的五万主力从西而至,那时将是十三万大军包围颍川县,一旦城破,必将全军覆没,就算你我能侥幸逃回关中,我们又怎么向朝廷交代?因为抗旨不遵,导致全军覆没!”

    “可是,走也不对,战也不行,进退两难,我们怎么会走进这个死局?”独孤怀恩恨恨道。

    李孝恭苦笑一声,“其实这早在屈突通的意料之中,他当初就告诉过我,如果我不及时撤离,唐军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今天的情形完全被他说中了,当时他给我三策,上策就是立刻撤军,那时是我们唯一的机会,趁隋军未部署完成之时,果断撤军,保存实力,可现在时机已失。”

    说到这里,李孝恭的心中充满了惆怅,这其实是决策制度出了问题,掌握决策权的人不了解实情,而临战大将却无权作出战略抉择,或许,这就是杨元庆一定要亲自出战的缘故。

    当天晚上,考虑了整整一天的李孝恭在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亥时,颍川县城门大开,五万大军带着辎重浩浩荡荡向南撤离。

    撤,还能保存五成以上兵力,守,最终是全军覆没,更重要是,即使撤军失败也是朝廷战略决策失误,而非他李孝恭作战不力。

    就在李孝恭大军撤离颍川县的同一时刻,隋军斥候立刻将唐军南撤的情报传送去了许昌县,李靖立刻率领六万大军一路衔尾追击……未完待续)RQ

第四十七章 雨夜追击

    队伍已进入繁昌县境内,离县城还有二十里,时间到了午夜,颍川县南下的官道上漆黑一片,星月都被厚厚的云层覆盖,黑压压的云层俨如蒸笼上的盖子,使大地白天的积热无法散发,天气格外闷热。 )

    没有一丝风,凝重的空气预示着暴风雨即将到来,突然,一道耀眼的亮光划破云层,枝形的闪电震撼着平原和森林。

    在闪电照过的刹那间,官道变得雪亮,只见官道上布满了密集的军队,一辆辆牛车满载着粮食和军用物资,正艰难地缓缓向南而行。

    大车两边则跟随着细长如水流般的军队,部分是步兵,也有骑兵交错其间,刺眼的闪电使部分牲畜受惊,惊慌地嗷叫起来,四下冲撞,使队伍一阵大乱。

    李孝恭位于队伍的中间,他不时抬头望向夜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使他心中沉甸甸的,他感觉这是一种预兆,预示着他南下道路的艰险。

    这时,独孤怀恩骑马飞奔追上来,“殿下!”

    李孝恭放慢了马速,他对独孤怀恩很尊重,这不仅仅是独孤怀恩身份高贵,他是大隋独孤皇后之侄,同时也是大唐工部尚书,位高职重。

    更重要是,独孤怀恩是独孤家族的嫡子,他背后是强大的独孤氏,他是独孤家族利益代表人之一,以独孤氏这个关陇第二贵族的身份,独孤怀恩就足以赢得李氏皇族的尊重。

    “殿下,这样行军下去,恐怕不行!”独孤怀恩忧心忡忡道。

    李孝恭回头往后望去,正好又是一道闪电划过天际,他看清了队伍,延绵十余里,如果隋军从后面追上,那他的后军将立刻溃败。

    李孝恭也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他向四处张望。不远处约三里外,有一片黑黝黝的阴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