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是死罪,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汉王哼一声,转身朝皇帝抱拳道:“父皇,既然此獠已经认罪,那便将其明刑正典,以儆效尤吧!”
“诸位还有谁有话说?”朱棣的面色有些捉摸不定,缓缓问道。
“启奏陛下,臣有话说。”黄淮出班道:“汉王殿下这话有些多余了,周新并未否定自己是死罪,他只是否定了与建文余孽的关系,哪怕皇上要杀他,也恳请去掉这条罪名。”
“……”朱棣冷哼一声道:“废话。”也不知是说黄淮,还是汉王。
“再者。”黄淮话锋一转道:“周新自己犯法,和他审理的案子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臣恳请皇上审阅他上呈的卷宗,不可因人废事,宽宥了许应先等犯。”
“荒谬,一个罪犯审的案子可信么?此案自然要重审了。”汉王道。
“嗯……”朱棣缓缓点头,望向周新道:“周新,有人告状说,你察觉到锦衣卫要查到你头上,故而铤而走险,私拿朕谕旨派出的锦衣卫缉事人员,又公然抢夺圣旨,行为可谓疯狂至极。这一条,你认不认?”
听了皇上这话,杨荣和杨士奇脸上,都闪过一丝喜意,看来周新成功消除了对他是建文叛党的怀疑,这才会问杭州的案子。这样一来,局面就有变数了!
果然,纪纲的脸色变得难看极了……
周新朝朱棣叩了个头,沉声道:“回禀皇上,锦衣卫千户许应先,矫旨在杭州一带敲诈勒索,强抢民女,肆意荼毒百姓,民怒如沸,状纸云集,臣身为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不能不严惩恶吏,解救百姓。”顿一下道:“其实当时,锦衣卫千户朱九,曾经向本官提出,只要我放许应先一马,就不会把逆案扯到我头上,但是微臣拒绝了……”
“哦?”朱棣目光一凛,望向纪纲道:“果有此事?”
“一派胡言!”纪纲一脸气愤道:“回禀皇上,锦衣卫缉查要案,搜查也好、抓人也罢,都是题中之意,怎么能说是敲诈勒索呢?分明是这厮污蔑!”
“是不是敲诈勒索,不是你纪指挥说了算,也不是我周新说了算!”面对着纪纲,周新锋芒毕露,清冷的声音在文华殿上回旋道:“许应先一伙在杭州城不到百日,搜刮的金银玉帛、金票地契,能估算价值的,就高达六百万两!还有那些无法估值的古董字画、玉器明珠……这一切都有据可查,皇上一看便知。”
“除此之外,官差还从千户所后院的荷花池中,起出了十几具尸首,有的还是几天前才沉下去的,面目清晰可辨。经过仵作验尸,每一具尸身生前,都遭到非人的酷刑,这也是他们的死因。”周新追问纪纲道:“请问纪指挥,若不是心里有鬼,干嘛要把人往荷花池里埋,难道不应该知会家属收尸么?”
“一番清查下来,罪证堆积如山,臣具已造册呈给皇上,怎么听起来,皇上似乎并不知情。”见朱棣一脸震惊,周新沉声道。
“罪人的污蔑之言,平白污了圣听。”纪纲哼一声道。
“铁证如山,近在眼前,陛下只需派人查对便可知臣是否在说谎!”周新与纪纲针锋相对。
纪纲被他这番话堵得无话可说,越发恼羞成怒,斥道:“遑论许应先是否有扰民之举,也不是你地方官吏所能随便缉拿的。还有锦衣卫的千户所,你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敢命人查抄,谁给了你熊心豹子胆!还是你受了谁的指使?”
“我奉旨意查办此案,便是钦差!”周新两眼射出了两道犀利的光芒,一字一顿道:“如果说有人给我的胆量,那就是皇上!如果说有人指使我这么干,那也是皇上!”
“朕可没指使你查抄锦衣卫……”听了周新的话,朱棣面色有些怪异,冷冷道:“你的胆子也不是朕给的,是你自己长的。”
“皇上此言甚是。”纪纲忙附和道:“周新一个小小臬司,竟然如此无法无天,连皇上的钦差也敢缉拿,倘若各省都效法于他,皇上的政令如何得行?天下岂不大乱?就凭这一条,也要问他个反叛之罪!”
听了这话,朱棣的脸色又变了变,显然纪纲说到他心坎上了。这位皇帝有着超绝千古的气概,却又极度的缺乏安全感。他对大臣触犯自己的权威十分敏感,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严,他不惜血流漂杵。纪纲正是抓住这一点,让朱棣刚刚有些平复的心情,再次愤怒起来。
“不是这个道理!”周新却高声道:“皇上,锦衣卫官员假借皇上名义,在四处行凶作恶,无故查抄良民,毒打无辜,诬陷忠臣,早被天下臣民所指斥,若不及时绳之以法,要大明刑律何用?况且这种劣迹若不及时扫荡,将来锦衣卫使者出京循此旧律,必将更加肆无忌惮,早晚要激起民变,那时恐怕真要天下大乱了!”
几句忠言,掷地有声,朱棣觉得无懈可击,但心中的怒火却越来越旺,杨士奇和杨荣对视一眼,知道不能再沉默下去了,因为周新关键时刻,还是犯了痴症……
杨士奇便迈一步出班道:“启奏皇上,臣有话说。”
“讲。”朱棣冷声道。
“臣对浙江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因此没资格评论具体案件。”杨士奇沉声道:“但听圣人言‘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依臣愚见,只要皇上赏罚公正,则百官百姓必然心悦诚服。推而广之,如果周新这个钦差处事是公正的,则也不会损害皇上的权威,反倒是保全了皇上的权威。”顿一下道:“对于锦衣卫的许千户,也是如此。”
此言一出,太子党人心中大点其头,不愧是有智者之名的杨士奇,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处处站在皇上的立场上,这样皇帝才能听得进去,而且并不袒护谁,只是讲道理。这样不偏不倚,皇上才不会反感。但显然,周新是站在道理这边的,而锦衣卫不占理,所以归根结底,他还是在为周新说话……
果然,朱棣听了心情缓和了不少。还是杨士奇这种天子近臣,更了解皇帝的心意,这位永乐皇帝最在乎的,除了臣子的忠心之外,就是自己的权威。只有让皇帝觉着,他的权威没受损害,才有转圜的余地。
只是朱棣心机深沉似海,做臣子的根本无法从他脸上看出一点端倪。只听皇上冷冷道:“朕国政繁忙,今日已经在这个破案子上,耽搁时间太长。今天且到此为止,把这厮押下去,好生看管。”说罢一挥手,早有锦衣旗校给周新上了刑具,押往狱中去了。
“退朝吧。”朱棣一拂袖子,起身龙行虎步离去。
“臣等恭送陛下。”众臣子行礼恭送,待皇帝走后,才各自起身,离开文华殿。
太子行动不便,两个身强力壮的太监上前,扶着他缓缓起身,往殿门挪步。汉王冷冷看着兄长,半晌才蹦出一句:“当心门槛,那个谁,赶紧把太子背过去。”你当他是好心,他是存心出太子的丑,让人看看这大明朝的储君,连一个门槛也迈不过去。
尽管,皇宫的门槛,非一般的高。
第二百四十三章兄弟
“不用不用。”太子却呵呵笑道:“孤自己走得过去。”说着连搀扶他的太监都不用,自个慢慢移转了身子,背向殿外,一手扶着门框,抬起右脚越过门槛,然后咬着牙,将左脚拖过去,再慢慢站定。
缓缓站直了身子,太子的脸上浮现出细密的汗珠,却依然朝弟弟温和地笑着,“你看,我能行吧。”
“呵呵,大哥还是这样,外柔内刚。”汉王也爽朗笑起来,扶住兄长往外走。
见太子和汉王走在前头,其余人有意识放慢脚步,拉开一段距离。
“兄长今天一言不发。”朱高煦轻声对太子道:“不知道心里对这案子怎么看?”
“依愚兄之间,这其实是两个案子,周新的伪造军令案和锦衣卫许应先案。”朱高炽缓缓道:“确实不应该混为一谈。”
“那兄长为何不跟父皇讲?”
“父皇没有问我,我自然没必要开口,何况黄学士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我就没必要重复了。”朱高炽缓缓道。
“那父皇今日中断御审,是何用意?”朱高煦又问道。
“呵呵,这就不是作儿臣的,可以妄揣的了。”朱高炽笑道:“弟弟,事关锦衣卫和外臣之争,我们还是保持中立的好。”
“中立么?”朱高煦似笑非笑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说,周新都是在兄长手下出事的,你要是不闻不问,不怕寒了那班文臣的心?”
“方才杨士奇说得好,公生明、廉生威,愚兄深以为然。”朱高炽却笑道:“愚兄相信只要公正处之,是不会让人寒心的。”
兄弟俩轻言细语,却句句暗藏机锋,一直走到朱高炽的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