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日后,皇帝下旨,徐景昌心怀不轨,意图谋反,按律当斩,但念在他父亲为国捐躯、立有大功的份上,改为流放交趾,到军前效力赎罪。既然首犯得到宽大,那些从犯也不好杀之了事,通通发配交趾效力,永远不许离开。
至于其他勋贵们,能主动承认错误,自然善莫大焉,皇帝也只是一番申斥,命他们日后不得再犯,否则数罪并罚,严惩不贷!
对于皇帝的宽宏大量,勋贵们自然感激涕零,纷纷上表表示痛改前非,绝不再犯。英国公更是表示虽然皇上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但自己身为国公,非但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反而当众顶撞皇上,绝对无法原谅自己,恳请皇帝恩准,削掉自己的爵位,把自己也发往交趾,在军前效力。
为了打消张辅的顾虑,皇帝专门宴请了英国公,当然有王贤作陪。席间,张辅跪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让朱高炽感到气顺了不少。他又素来是个宽宏的皇帝,既然已经控制住了局面,也没必要再跟张辅算小账了。
说起来,朱瞻基给朱高炽带来的伤害要远远超过张辅,皇帝连忤逆的儿子都能原谅,还有什么不能释怀呢?
于是,朱高炽扶起张辅,和颜悦色道:“过去的事情都不要再提了,是是非非朕也不能说是全对。”待英国公诚惶诚恐地坐下,皇帝又接着道:“朕说过去了就过去了,你不要有负担,继续当你的国公爷,朕还多有倚仗你的地方。”
“皇上……”张辅羞愧地无地自容道:“臣愿为牛马,生生世世肝脑涂地。”
“交趾的事情,镇国公向朕推荐你,说,不用千军万马,只要把英国公派回去足矣。”朱高炽神态和蔼道:“朕想听听你的意思。”
“臣愿往交趾!誓死平叛,寸土不失,以报皇上和镇国公的信任!”张辅马上表态。
“哈哈,好!”朱高炽龙颜大悦,端起酒杯道:“那这杯酒就算朕给你的壮行酒!爱卿满饮此杯,朕和镇国公等你高奏凯歌!”
“敬国公爷。”王贤一直安静地旁听,这才端起酒杯,跟皇帝一起向张辅敬酒。
张辅喝完壮行酒,便识趣地先行告退,他不会天真地以为,流几滴泪,喝几杯酒,说几句场面话,就可把恩怨一笔勾销。一切都不过是演戏而已,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京城再也没有他的位置,皇帝心里同样如此……
张辅走后,酒席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不少。
朱高炽对王贤笑道:“看不出来,你小子手段了得,把这帮勋贵收拾得服服帖帖。”说着亲自把盏,给王贤斟了一杯酒,然后又给自己斟上。王贤笑着欠起身,要去拿皇帝面前那杯酒:“皇上开恩,这杯也赏给微臣吧。”
“诶,不行不行。”朱高炽伸手护住自己的酒,笑道:“今天高兴,破例多喝几杯,你不要管我。”
“皇后娘娘要骂我的。”王贤苦着脸收回手道:“最后一杯成吧?”皇帝身体很差,张皇后便给王贤个任务,让他监督着皇上,每次饮酒不超过三杯。之前和英国公已经喝完了今天的定量。
“最后三杯!”朱高炽放声大笑道:“朕的身体朕清楚,这阵子要比年初时好太多。”
“成,那微臣就拼着让娘娘骂,装一回糊涂吧。”王贤也不再坚持了。
“这才对嘛!”朱高炽开心地笑了,和王贤推杯换盏喝得脸色微红,笑着蹦出了一句道:“到今天,朕这皇帝才当出个滋味来。”
“到今天,臣才敢跟皇上告个假。”王贤也笑道。
“怎么?!又要走?”朱高炽一下酒意全无,瞪着王贤道:“就不能老实在京里待着?”
“皇上,真不能……”王贤苦笑道:“微臣必须要去一趟武当山了,不然弄不好哪天孙真人就杀上门来,一剑劈死我。”
“原来为这事儿……”朱高炽释然笑道:“确实该去一趟了。全天下都知道你要去武当山提亲,结果到现在还不露面,实在不该。”
“唉,脱不开身啊!”王贤喝了口闷酒,一直拖到现在,他都不知到武当山会遭到什么样的‘款待’了。
“准假,快去快回!”皇帝陛下恩准道。
先不提王贤去武当山的遭遇,接下来的日子,大明进入了全面的改革阶段,一条条旧政恶法被废除,一个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被推行下去,权贵的利益被打压、苛捐杂税被减免,万恶的钞法也成了历史的记忆,逃亡的百姓渐渐回到家乡,荒废的田地重新种出了庄稼,奄奄一息的大明朝终于盼来一段休养生息的美好日子。
军队的改革更是大刀阔斧,五军都督府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唯一的大都督府,最立竿见影的就是,机构的规模缩减为原先的三分之一,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以缩减开支数百万两白银。
更重要的是,有了统一的领导之后,又采取了募兵制,军队中林立的山头被削平,出身和关系不再是升迁任用的唯一条件,几十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为之一清,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过程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有王贤坐镇,勋贵们哪敢造次?非但不敢造次,为了能在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勋贵们还得拼命表现,给王贤充当马前卒,压服那些心怀不满的军官。所以虽然风波不断,但王贤的军事改革还是一步步得以实现。
至于交趾方面,张辅带着薛桓等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终于收复了被黎利占领的府县,将反军赶入了山林中。不过英国公兵力有限、钱粮吃紧,根本无力组织大军进剿,只能也暂时维持现状,等待转机。
【本卷终】
第十二卷秋水长天一色图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洪熙三年春
洪熙三年春,经过洪熙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三年来艰苦卓绝的改革,大明朝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各项改革政策已经见到成效,久困的民力得到纾解,各地饿死百姓的现象已经十分少见,虽然国库的债务还未还清,财政依然捉襟见肘。但谁都能看出,大明朝这辆沉重无比的马车,已经艰难地驶离了悬崖边缘,行驶在复苏的轨道上。
只是这复苏,来的比想象中要艰难许多,尤其是大城市中,市民的生活甚至比永乐时期还要不如,虽然不用担心被饿死,但市面上物资奇缺,永乐朝百货云集、琳琅满目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连店铺数量都减少了一半以上。因为百姓口袋里几乎没有银钱,根本买不起柴米油盐之外的消费品,商家赚不到钱,只能缩小经营,甚至关门了事。
大明朝通过废除宝钞,解决了永乐年间的超级通货膨胀,却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窘境。这个道理,甚至不需要王贤提醒,夏元吉这位千年一遇的理财专家,就已经在奏本中向皇帝说明,最近几年连获丰收,百姓饥荒基本解决,但朝廷财政迟迟不见起色,是因为工商业萎缩得十分厉害。
而工商业之所以萎缩,一是因为朝廷厉行节俭、停止一切采办、使赖以为生的工商业者无以为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废除宝钞失之草率,当年洪武皇帝发行宝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明贵金属奇缺,致使市面上通货严重不足,所以才会用纸钞来补充。如今,金银铜奇缺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却把宝钞废除,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夏元吉告诉皇帝,农业是国本不假,但只能保证老百姓不饿肚子。但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发展工商业,而要想发展工商业,就必须解决通货紧缩的危机!
虽然夏元吉的奏章被不少文官视为对新政的批评,是在给前朝旧政招魂,但杨士奇并没有被狭隘的门户之见蒙蔽双眼,他很清楚夏元吉说的是真知灼见,将已经致仕在家的老人家请回京城,向他请教如何解决通货紧缩。
夏元吉给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像元朝初年那样,发行有准备金的新宝钞;中策是恢复下西洋,用天朝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海外的金银,以弥补国内的通货不足;下策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采金银铜矿,禁止民间私藏银铜,尽可能的多铸钱币。
可惜的是,杨士奇在和皇帝一番斟酌之后,最后采用了下策。朱高炽也好、杨士奇也罢,都认为好容易才废掉宝钞,不能再开这个口子,否则早晚会回到滥发的老路上。下西洋更是劳民伤财,付出和收获远不成比例,停了就不要再重开。
结果,皇帝只是下旨在全国范围开采金银铜矿,并禁止民间私藏银铜,令各地铸币局铸造尽可能多的铜钱,来解决通货紧缩的危机。
对此,夏元吉十分失望,他没想到洪熙皇帝和杨士奇居然保守到这种程度!要是各地矿场还能开采出多少金银,永乐末年的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