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进制空战斗机”项目最终诞生出了J66型战斗机。
有趣的是,J66型并不是单纯的制空战斗机,而是一种双发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且最终赢得了空军的青睐。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军成为了丁明聪新政策的受益人。
要知道,在J66之前,海军的战斗机从来没有被空军采用过,而且海军的战斗机在总体性能上一直不如空军的战斗机。
事实上,J66是二十世纪唯一由海军主导研制,并且在海军大批量装备之后,再由空军引进生产,最终成为了空军主力的喷气式战斗机,也是第一种空军与海军通用的喷气式战斗机。
只是,在J66取得成功之前,空军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先进战斗机计划。
更重要的是,丁明聪并没有提前认识到J66能取得巨大成功。
结果就是,在丁明聪的主导下,以空军牵头,发起了“联合先进战斗机”项目,而且成为一九六八年之前,中方唯一的先进战斗机项目,甚至可以说是中方在当时最为重要的装备项目。
显然,丁明聪对该项目抱了很大的希望。
可惜的是,结果却事与愿违。
在空军的主导下,“联合先进战斗机”项目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途,即空军希望获得的是一种以制空、截击为主的重型战斗机,将配备大功率对空搜索与跟踪雷达,携带远程空对空导弹作战。在此战术指标之下,“联合先进战斗机”的基础指标被一再提高,最终变得根本不像战斗机。
结果就是,这种战斗机在一九六七年底首飞的时候,是一个重达四十四吨的庞然大物。
显然,这绝对不是海军想要获得的战斗机。
要知道,即便是已经建造完工的核动力超级航母,也无法搭载这么大的战斗机,更别说正常使用了。
此外,受发动机限制,这种所谓的战斗机,实际上根本没有空战能力。
结果就是,这种后来被命名为J68的战斗机彻底演变成了战斗轰炸机,而不是空军与海军都想要的制空战斗机。
当然,也正是J68的失败,才让J66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说白了,如果J68没有失败,完全达到了空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空军绝对不会屈尊采购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丁明聪的蛮横干预,让空军与海军浪费了好几年的宝贵时光。
要知道,在中德冷战期间,一种新式战斗机的研制周期也就只有几年,而中队浪费几年时间,意味着被对手甩开了距离。
所幸的是,并非所有努力都没有意义。
通过研制J66与J68,以及之前的折腾,中国的军工企业在航空发动机、雷达火控系统与航空材料技术上有了更多的积累,而且通过J68了解了可变后掠翼等新式气动布局的巨大价值。
说白了,如果没有六零年代的积累,也就不可能有七零年代的爆发。
仅仅数年之后,中国海军就获得了性能卓著的J72型舰载重型制空战斗机,而J72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在经过了数次改进之后,J72到二十世纪末都是最出色的制空战斗机。中国空军也在一九七八年获得了J77型重型制空战斗机,并且一直使用到二十一世纪。更重要的是,J72与J77,以及海军的J83与空军的J81上所采用的涡轮风扇式喷气发动机、多普勒火控雷达、可变后掠翼、全复合材料蒙皮等等新式技术与新式设计,在J66与J68的研制项目中就已经有所涉及,要不然中国的战斗机制造企业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这些影响了第四代战斗机,或者说是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技术达到实用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由丁明聪提出的“装备效益”概念,最终获得了军方的承认。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丁明聪,那么研制新式装备的巨大花费,肯定会在二十年内压垮中国经济。
当然,丁明聪所做的贡献绝不止这么一点。
事实上,正是在军事管理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中国最终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德冷战中坚持到了最后。
只是,在一九六八年,没有一位军人把丁明聪当成是一个合格的国防部长。
相对而言,景虎对丁明聪的态度还算友好,毕竟陆战队的规模并不大,而且大部分装备都与陆军或者海军有关,独自承担的装备项目少之又少,也没很少在装备研制问题上与丁明聪发生冲突。
至于其他三位参谋长,恐怕只想把丁明聪活剥生吞掉。
只要看看三位参谋长看丁明聪的眼神就能知道,如果哪天丁明聪出了车祸,他们肯定会开香槟庆祝。
要知道,即便是一向温和的田黛芳对丁明聪也无半点好感。
在一次闲谈中,田黛芳就打趣的跟景虎提到,十九年前,他没有让丁明聪乘坐的那艘驱逐舰按时出港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失策。就景虎所知,当年丁明聪被派往美国,负责对美国的战争损失、以及战后重建进行统计,而他乘坐的“资阳”号驱逐舰在到达珍珠港后,因为收到了潜艇威胁警报,田黛芳让“资阳”号留了下来,没有跟随船队前往旧金山,而船队在出港的第三天就遭到潜艇伏击,两艘驱逐舰与四艘商船被击沉,其中就包括顶替“资阳”号的“长兴”号驱逐舰。
田黛芳如此怨恨丁明聪,自然有很重要的原因。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三十七章受够了
更新时间:201313123:54:32本章字数:4976
田黛芳是中国海军的第二位参谋长,因此人们会拿他跟前任,也就是顾祝同做比较
顾祝同担任海军参谋长的八年,可以说是中国海军在战后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也是海军最得意的八年在这八年里,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对海军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主要是正面影响甚至可以说,在这八年里,即便只有四年由顾祝同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他的影响力也远在其他将领之上
相比之下,田黛芳就逊色得多了
田黛芳上任之后,军事改革就波及到了海军,而海军的艰苦岁月也就由此开始,曾经的辉煌难以再续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田黛芳
不管是顾祝同、还是田黛芳担任海军参谋长,军事改革的大刀迟早会落到海军头上,而顾祝同只是推迟了这一天的到来如果顾祝同没有退役,就算还能坚持几年,海军也不可能永远不受影响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到一九六一年,不管是不是顾祝同担任海军参谋长,海军都得进行改革
显然,田黛芳只是接住了接力棒
问题是,人们知道的只是坐在海军参谋长位置上的人是谁,以及海军在哪位将领担任参谋长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
重要的是,顾祝同在任期间为海军争取了太多的额外利益
结果就是,在田黛芳担任海军参谋长的时候,海军不得不为此承受惩罚,成为国防部重点压制对象
田黛芳担任参谋长的第一年海军就损失了战后最大的造舰项目
这就是“共和国”号级航母
“共和国”号航母的设计工作在一九五四年启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搭载作战半径为一千五百公里的重型攻击机,以便让海军获得有限的战略核打击能力,打破由空军垄断了的战略力量
针对这个战术指标,“共和国”号的设计极为独特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比如,“共和国”号只有一个小得可怜的舰岛,以便拥有最大的飞行甲板又比如,在满载排水量过八万吨的舰体上,只安装了两台升降机与两部大型蒸汽弹射器而且采用了近有三点四度的斜角甲板
显然,这是一艘很独特的航母
要知道,在大战末期服役的满载排水量六万吨出头的几艘大型航母,在经过第三次现代化改造后,都拥有三部升降机、三部蒸汽弹射器,舰岛也要大得多,综合作战能力比“共和国”号的设计指标高得多
一九五八年顾祝同在离开总参谋部前,“共和国”号的建造工程正式启动
可惜的是,这艘注定要短命的航母只在船台上存在了不到一年在一九五九年八月,其船体建造量仅有百分之二十的时候,国防部撤消了“共和国”号的建造工程已建成的部分在拆毁之后被当成废钢铁给卖掉了
此时,担任海军参谋长的正是田黛芳
虽然从事后的角度看,“共和国”号夭亡对海军来说并不是坏事,因为其直接影响就是让“长江”级航母提前问世,并且由此拉开了级航母的时代,为中国海军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建造的六级三十四艘级航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当时这绝对是时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陆军参谋长给田黛芳的当头棒喝在任何人眼里,“共和国”号建造工程下马,都是对海军、对田黛芳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