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闪烁)-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丘吉尔看来,只有积极面对挑战,皇家海军才能战胜对手。

别说避战,任何避战的思想,都有百害而无一益。

这下,新的问题出来了。

那就是,怎么打?

可以说,皇家海军的处境比帝国海军糟糕得多。

当时,皇家海军除了在设得兰海战中吃了大苦头,还面临着其他挑战。比如,由斯佩伯爵率领的帝国远东舰队已经在西太平洋上干掉了十多艘英国船只,而由“澳大利亚”号为首的澳洲舰队仍然没有抓住斯佩的尾巴。甚至有传言,斯佩已经进入印度洋。果真如此,那么英国的后院就别想安宁了。

在南大西洋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袭击舰也给英国皇家海军制造了很多麻烦。

可以说,英国皇家海军的处境就是屋漏偏逢阴雨天。

回到本土,杰利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加强大舰队,特别是把那些用来搜寻袭击舰的战列巡洋舰派回来。

在杰利科看来,如果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分队有更多的主力舰,设得兰海战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别的不说,至少在大舰队主力赶到之前,贝蒂不会被雷德尔击溃,反而能死死咬住雷德尔。这样一来,雷德尔就别想撤走,将遭到大舰队主力的全力打击。即便希佩尔率领的公海舰队主力赶到,也不见得能够击败大舰队。

必须承认,杰利科的认识很有道理。

问题是,没人可以满足他的要求。

大战爆发时,英国皇家海军总共只有九艘战列巡洋舰,虽然“虎”号已经建成,但是还没有完成海军验收。除掉贝蒂手里的四艘,“无敌”号已经前往南大西洋,“狮”号与“皇家公主”号在地中海,“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更重要的是,这五艘战舰都有任务在身,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别说把五艘战列巡洋舰抽调回来,哪怕只抽调一艘,也不大可能。

设得兰海战之后,就算把五艘战列巡洋舰抽调回来,也于是无补。

要知道,大舰队只剩下了“玛丽女王”号与“不屈”号,而且这两艘战列巡洋舰的受损情况都十分严重,至少得在船坞里呆上大半年。也就是说,英国皇家海军只有外派的五艘战列巡洋舰可用。北海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海舰队里,至少有六艘战列巡洋舰,仍然拥有数量上的优势。

实际情况比账面上的对比更加糟糕。

到一九一五年,皇家海军肯定能得到一艘战列巡洋舰,算上修复后的“玛丽女王”号与“不屈”号,总共有八艘。可是同期,公海舰队也能获得一艘战列巡洋舰,加上修复的“毛奇”号与“冯-德-坦恩”号,总共是九艘。

很明显,优势依然在公海舰队手里。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也绝非一无是处。

虽然在战列巡洋舰的数量上,皇家海军很难在一年半载之内超过公海舰队,但是在至关重要的战列舰上,英国皇家海军依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只要稍加整顿,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就能大幅度超过公海舰队。

比如,在算上征用的两艘战列舰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在“伊丽莎白女王”级建成之前总共有二十二艘战列舰,而且没有包括改做训练舰的“无畏”号,而公海舰队即便把还在建造的两艘“国王”级算上,总共也只有十七艘战列舰。到一九一五年底,这个差距只会扩大不会缩小,因为到时候,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性能上全面提升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就将陆续服役,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国王”级之后的战列舰,最快也要到一九一六年下半年才能建成。

可以说,这也正是杰利科眼中的希望。

只要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那么皇家海军的困难处境就将一去不复返。

关键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这是第一种在速度上能与战列巡洋舰媲美,又具有战列舰的火力与防护的主力舰,可以看成是高速战列舰。

问题是,如何才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

很明显,公海舰队在开战后打得如此积极主动,肯定不会龟缩在港口里面,而会不断的挑战大舰队。

可以说,这正是杰利科面对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毫无疑问,杰利科本人并不主张出战。在他看来,只要大舰队呆在港口里面,公海舰队就很那有所作为。至于政治家担心的问题,在杰利科看来都不是问题。比如,英国本土有较为完善的岸防设施,公海舰队绝对不敢冒险攻击英国本土的重要军事目标。又比如,英吉利海峡已经被水雷封锁,小型舰艇就能确保航线畅通无阻,而且公海舰队也不会冒险进入水雷密布的海域。再比如,公海舰队主力舰的续航能力都极为有限,即便冲出了北海,也不可能在大洋上长期活动。

可惜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有类似的观点。

别的不说,丘吉尔就坚决反对避战,认为大舰队龟缩在港口里面,除了是军事上的严重失败,更是政治上的失策。

必须承认,丘吉尔比杰利科看得更加真切。

要知道,如果公海舰队用行动证明英国皇家海军是可以击败的,那么那些还在观望的国家就会偏向于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不是偏向于英国。仅此一点,就足以让英国输掉战场。或者说,就算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会在政治上大败亏输。对英国来说,参与这场战争的最高目的就是保住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显然,不管杰利科怎么想,大舰队肯定不能一直留在朴茨茅斯。

到了九月中旬,在丘吉尔的积极推动下,英国皇家海军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大舰队转移到比斯开湾。

虽然比斯开湾的基础建设工作还没完成,但是此举至少能表明决心。

更重要的是,大舰队进驻比斯开湾,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北海对面的挑战。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八十九章联合进攻

更新时间:20127312:04:48本章字数:4894

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进驻比斯开湾,不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

九月二十七日,俄军对奥匈帝**队盘踞的莱姆堡发动总共,吹响了攻占西里西亚平原的号角。

大战爆发后,俄军就攻入了西里西亚平原,在一个月内扫荡了大部分地区,只是一直没能攻占莱姆堡。只要三十多万奥军还在莱姆堡坚守,俄军就别想在西里西亚站稳脚跟,也别想取得更大的胜利。

只有攻占莱姆堡,才能挺进喀尔巴阡山,也才能攻入奥匈帝国腹地。

虽然才在坦能堡吃了大败仗,但是俄国上下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特别是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在坦能堡会战还没结束的时候,布鲁希洛夫就提出,应该集中兵力攻打奥匈帝国,而不是急于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交战。按照布鲁希洛夫的部署,俄军首先就得攻占波兰南面的西里西亚。

正是在布鲁希洛夫的坚持下,俄军策划了攻占莱姆堡的作战行动。

在战略上,布鲁希洛夫的决策非常正确。虽然俄国号称拥有六百万大军,但是基础设施极为糟糕,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么多部队在前线作战。以俄国在波兰地区的道路与铁路等基础设施为准,支持一百万军队作战都显得有点困难。如果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死扛,俄军占不到半点便宜。

相对而言,奥匈帝国差得多,更容易打败。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暂时只有这么一个盟友,不可能见死不救。因此只要俄军猛攻奥匈帝国,德军就会向东线增兵。也就是说,攻打奥匈帝国,同样能够起到牵制德军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时候,英法提出,俄国应该在东线发动一场有意义的进攻。

有趣的是,九月初,在坦能堡打响的会战就是俄国应英法的要求,在东线发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攻。当时,正是英法提出,俄国不能仅盯着奥匈帝国,应该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施加一些压力。可以说,如果不是英法明确提出,俄国应该进攻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不会有坦能堡会战。

现在,英法却认为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毫无意义。

这下,别说俄军将士,连沙皇都非常气愤。俄国在坦能堡会战中损失了数十万兵力,英法不但没有表示同情,还认为俄军的损失毫无意义。跟这样的盟友搭上边,不叫人失望与气愤才是怪事。

只是,当前的战局,让沙皇与俄军将领没法多想。

在西线战场上,德军已经挺进到了离巴黎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法军仍然处于混乱之中。如果俄军不能在东线发动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前置住德军,那么法国很有可能在年内战败。

至于隔岸观火的英国,短期内根本没有什么好指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