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闪烁)-第8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美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要知道,美国也搞了一个代号“曼哈顿”的核武器工程,在本土遭到攻击前,其核武器的设计与生产工作已经开始重要的是,美国的科学家非常清楚核武器的威力,清楚这种武器对战争产生的影响

对美国来说,根本不可能战胜拥有核武器的中国

事实上只要中国把原子弹用于实战,那么美国不但会战败还会在本土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战败

显然,只有投降,美国才能保住在战后复兴的基础

此外,当时中国的情报机构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即故意把一些虚假情报泄露给了美国的情报机构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情报机构认为,中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制造一百枚原子弹的裂变材料而且已经完成了原子弹的设计,第一枚原子弹正在组装,因此在一九五零年就肯定能够把原子弹用于实战重要的是,如果中国把这一百枚原子弹全部用上,就意味着将有一百座美国城市被彻底摧毁,人员伤亡肯定在一千万、甚至两千万以上,而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城市将不在适合人类居住

显然,这是美国承受不了的打击

事实上,当时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并没有虚假成分,即中国在一九四九年底获得的裂变原料只够制造四枚、最多五枚原子弹而且已经在试验中用掉了一部分,因此剩下的最多只能制造四枚原子弹

显然,四枚原子弹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要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再大,也只是一种炸弹

当然,美国还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因此对原子弹的威力存在很大的误解

在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之后,中国的核武器专家就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对原子弹的威力做了详细说明

显然,这份报告让中国高层有点失望

这就是,如果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威力与试验爆炸装置相当那么一枚原子弹最多只能摧毁一座人口在二十万左右的中等城市,而要对付像芝加哥这样的特大城市至少需要使用八枚原子弹,而且每一枚原子弹的投放都得极为精确

问题是,中国根本制造不出这么多的原子弹

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确保把八枚原子弹在同一时间投放到精确地点

此外,当时的核武器技术还不够发达,虽然科学家已经完成了对氢弹的基础研究,但是短期之内能够制造出的原子弹,爆炸当量都不可能过两万吨,而且实战使用的原子弹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事实上,中**方的第一枚核爆炸装置的当量连一万五千吨都不到

后来,中**方在试验中用掉了制造的第一批原子弹,而这四枚原子弹的平均爆炸当量只有一万三千吨

显然,与后来出现的氢弹相比、甚至与增强型原子弹相比,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由此可见,原子弹在诞生的时候,像是一种心理威胁武器即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这种炸弹有十分惊人的威力,但是只有中国的科学家真正了解这种炸弹,因此中国政府加需要原子弹的威慑作用

结果就是,美国人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

当时,连美国总统杜鲁门都相信,只需要一枚原子弹就能毁灭芝加哥,而中国空军并不缺乏轰炸芝加哥的能力

显然,在美国总统看来,只要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在芝加哥上空投下一枚原子弹,他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数百万军民都将灰飞烟灭如果中国真有一百枚原子弹,甚至可以摧毁美军控制的所有大中城市

这下,继续打下去,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美国宣布投降,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当然,要到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也就是美国正式签署投降协议这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才正式结束

代表中**队去受降的是陆军大将张万青,而不是海军大将鲁志刚

主要就是,此时陆军的兵力投入已经远远过了海军,而且在攻占了美国东北沿海地区之后,陆军承担起了所有的作战任务只是,签字仪式被安排在停泊在切萨皮克湾里的“北京”号大型巡洋舰上进行

显然,这是为了表现出海军在对美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只是,这个安排依然让鲁志刚非常不满

原因很简单,在鲁志刚看来,中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打赢了最艰苦的战斗,陆军只是拣到了一个现成的胜利果实,结果却霸占了最重要的荣誉让鲁志刚想不通的是,冯承乾并没有为海军争取

十二月二十日,美国投降签字仪式的前一天,鲁志刚递交了调职申请书,冯承乾也批准了他的调职申请,当晚就安排专机送他回国,而接替鲁志刚出任战区司令官的田黛芳在二十一日清晨到达迈阿密

结果就是,代表中国海军参加签字仪式的是田黛芳大将

这件事,直接导致鲁志刚大将在不到六十岁的时候就正式退役当时,鲁志刚回国之后并没有获得正式任命两年之后,在顾祝同正式出任海军参谋长之后,他就递交了退役申请书顾祝同三次挽留鲁志刚,并且表示可以会给他争取一个重要职位,但是鲁志刚三次都拒绝了

显然,鲁志刚没有李向龙那么放得开

一九五七年十月,在过了六十五周岁生日后不到一个月,鲁志刚就因心脏病突然发作逝世

在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海军大将中,他也是第一个去世的

与之相比,李向龙长寿得多

在一九五九年,也就是六十六岁的时候,李向龙才正式退役,而在此之前,他已赋闲七年此后,李向龙写了好几本书,并且由人代笔写了自传性质的回忆录一九八八年,李向龙在九十五岁高龄时去世在中国海军的八位大将中,李向龙是最长寿的,而且其退役后的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值得羡慕顾祝同在晚年的时候,就曾经提到,他最佩服、最嫉妒的就是李向龙,因为李向龙能够在晚年远离纷争,享受了二十多年的清福,并且在去世之后受到了所有人的尊敬

显然,顾祝同没有选择的余地

按理说,顾祝同最有资格代表中国去参加美国的投降签字仪式,因为在针对美国的战争中,他的贡献最大

只是,在美国投降的时候,顾祝同正在忙着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确定各个国家的援助方案,为启动战后援助工程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当时,顾祝同已经被选定为该计划的实施者

正是如此,战后也有人把这项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工程称之为“顾祝同计划”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片面,因为顾祝同只是该工程的实施者,而不是发起者,是是唯一的组织者重要的是,顾祝同能够成为实施者,与冯承乾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是冯承乾刻意安排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这项伟大的工程,不但影响了战后的世界格局,也决定了中国海军在战后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说,正是这项伟大的工程,让中国海军在大战结束之后,依然保持着最强军种的地位未完待续)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六百二十章现代海军之父

更新时间:201212268:13:38本章字数:4902

从个人出发,顾祝同并不想参与政治

虽然任何了解顾祝同的人都知道,他有着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以及为人低调,因此拥有很强的政治能力,但是顾祝同本人却对政治较为反感,甚至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时候,很少谈及政治话题

只是,国家的需要,将他推到了这个其他人都梦寐以求的位置上

顾祝同非常清楚,由他来负责战后援助工作,本身就是冯承乾精心安排的结果,而且冯承乾还为此牺牲了一些外在的名誉

比如,冯承乾为此放弃了在美国投降签字仪式上的首席位置

根据顾祝同的了解,早在十一月初,美国投降的征兆就很明显了,而当时军内就由谁担任中**方代表产生了严重矛盾,而且主要就是陆军与海军之间的矛盾原因很简单,海军把战火烧到了美国本土,而且打赢了最为艰难的几场战斗,为击败美国打下了基础,而陆军则是后期的主力结果就是,陆军与海军都认为应该由自己的将领来代表中**队接受美国投降

显然,这只是一个虚无的荣誉

不管谁代表中**队去接受美国投降,都不能改变事实,而且对海陆两军的关系没有丝毫影响

问题是,绝大部分军人在乎的只是荣誉

要知道,接受美国投降,绝对是这场大战中最高的荣誉

结果就是,冯承乾利用了这一点

争论持续到十一月底,在迫使陆军做出了很多让步之后,冯承乾最后才答应,由陆军将领去接受美国投降

在陆军做出的这些让步中,就包括让顾祝同负责战后援助工作

显然,这是一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