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三位元帅都知道,没有五十年的和平,帝国将输掉下一场战争。
当时,雷德尔还明确提出,如果只有二十年的和平,那么在下一场大战中,帝国将在三年内输掉战争。原因很简单,二十年内,帝国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也就会丢掉制海权,从而输掉战争。
虽然曼斯坦因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他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远远不够。
当然,里希特霍芬也知道,二十年的和平时期不可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能够挑战中国的国力。
要知道,中国需要的只是二十年的和平。
说白了,中国遭受的战争损失、以及经济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小,二十年就能修复所有战争创伤。
显然,如果中德决裂,那么谁也不能阻止战争在二十年后再度爆发。
在此情况下,德军将领都意识到,必须尽一切可能维护中德关系,至少要使中国在二十年后没有理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这样一来,就得接受中国提出的建议。
也就是说,在德军内部,接受欧洲霸主的地位已经是高级将领的共识,而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抵偿军火贸易欠款也不是大问题。
当时,德军能够拿来抵偿欠款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军事基地,二是军事技术。
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前者是主体。
别的不说,在顾祝同提出转移支付之后,雷德尔都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军事基地,特别是欧洲附近的军事基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的目的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须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构筑防线,也就必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附近获取足够多的军事基地。
当时,雷德尔主动向顾祝同提交了一份军事基地清单,其中包括英国、马耳他与克里特岛上的十多座军事基地。也就是说,这些军事基地都在可以转让的范围之内,需要的只是谈好转让价格。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很简单,中国在欧洲附近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军事基地,而且就算需要更多的军事基地,也未必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里获取,愿意为中国提供军事基地的欧洲国家还有意大利、荷兰,甚至连希腊与土耳其都发出了邀请。也就是说,中**队可以用更低廉的代价获得更好与更多的军事基地,完全没有必要以高昂的价格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那获取,自然对德军的提议不感兴趣了。
当时,中**方感兴趣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技术。
虽然在工业实力上,中国已经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某些技术上,也有优势,但是在很多关键领域,以及基础技术上,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非常大。
事实上,这也正是顾祝同亲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大战就是一场技术革命,很多在战前根本不敢想像、或者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技术手段,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可以想像,这些先进技术的潜在价值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更重要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这些原本只用在军事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必然扩展到民用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占据先机。
显然,战后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正是如此,中国才需要在战争结束之前,尽可能的从各个渠道获得先进技术,掌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海军司令冯承乾。
当时,顾祝同肩负着一个非常主要的使命,一个由冯承乾亲自交代的使命。RQ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百八十七章技术决定未来
更新时间:2012121722:22:19本章字数:4335
。。
相对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相当明显。
在传统工业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火炮身管制造、装甲板制造、车用动力与精密光学设备等领域拥有很大的优势,不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中国,也领先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比如,在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的装甲钢板一直领先于所有国家。为此,中国不但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相关技术,还大量采购现成的装甲板。中国生产的第一批“东北虎”式中型坦克所使用的装甲板就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直接进口的,直到国内的生产线建成之后,才逐渐降低了进口量。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火炮制造技术也相当先进。比如,大战期间,德军坦克炮的口径一直低于对手同期的坦克,但是在火力性能上丝毫不逊色,主要就是德军坦克炮的身管更长,能用较小的口径实现较大的威力。在海军方面也一样,德军主力舰的主炮口径一直不如对手,可是威力却一点都不差,而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身管长度与膛压,以求用较小的口径获得较大的威力。显然,这就需要足够先进的火炮身管制造技术,而克虏伯军工厂最先解决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并且率先把这种先进的生产工艺投入使用,生产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火炮身管。
其他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技术优势也极为明显。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蔡司公司生产的精密光学仪器。
在大战爆发前,蔡司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设备生产企业,涉及到了军用与民用的各个领域。战前,蔡司公司生产的放大镜、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乃至狙击步枪上使用的光学瞄准镜卖到了四十多个国家,而其军用光学设备,甚至出售给了美国与英国。
大战初期,美军狙击步枪使用的瞄准镜全部来自蔡司公司。
直到大战结束,中国的军用光学设备都有百分之六十直接从蔡司公司采购。另外百分之四十也是由国内与蔡司公司合作的企业提供。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光学设备。
众所周知,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一具高精度的望远镜,而其关键就是其玻璃镜头。除此之外,几乎每一件主要装备上都有光学设备。比如,坦克的瞄准镜,实际上就是放大了的望远镜,而一些较为先进的瞄准镜还有自稳定系统。又比如。轰炸机能够在数千米的高空准确投下炸弹,需要轰炸仪,而轰炸仪的核心是一部轰炸瞄准设备,其最关键的部件依然是光学镜头。再比如,潜艇上使用的潜望镜,实际上也是望远镜,而且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即便是大型战舰上,其光学瞄准设备有是望远镜,其核心同样是镜头。还有指挥官上的望远镜,同样是光学设备。
要知道。大战中,很多军官做梦都想得到一部蔡司公司的望远镜。
当然。换个角度,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这家公司的重要性。
英国战败之前,美军曾经对蔡司公司的所在地进行过三次大规模轰炸,而且重点轰炸了其生产车间,希望以此降低蔡司公司的光学镜头产量。可惜的是,这三次大规模轰炸产生的作用很不明显。后来,英国皇家空军也出动轰炸机。对蔡司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了五次以上的夜间轰炸。只是,到这个时候,蔡司公司已经转移了主要生产部门。而且不仅仅集中在夜间生产,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在这八次轰炸中,美英总共损失了上百架轰炸机与数百名空勤人员。所换来的结果,只是迫使蔡司公司把生产车间分散转移,在更多的地方开办工厂。到英国战败的时候,蔡司公司的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大战爆发前提高了百分之四百。
从某种意义上讲,蔡司公司提供的光学设备比克虏伯公司提供的火炮都要重要。
原因很简单,整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同盟国集团,只有蔡司公司能够生产出高精度光学设备,而能够生产火炮的不仅仅是克虏伯公司,哪怕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是最好的,却不是无可替代。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蔡司公司为战争做的贡献,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中,绝对能够排名前十,与克虏伯公司、波舍尔公司(即后来的保时捷公司)、宝马公司(在大战期间所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占到了德军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且广泛提供给中国、意大利、荷兰等盟友)、梅塞德斯公司(Bf109战斗机的生产厂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期间最主要的战斗机制造商,而后来与奔驰公司合并,组建了大家都非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