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闪烁)-第7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在大战期间,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

在得知有几千吨燃烧弹之后,战略航空兵的指挥官立即决定用上这些弹药,而且就是用来轰炸正在集结的美军。

此外,这还是一种新式燃烧弹。

在轰炸美国本土期间,空军就发现,之前用来轰炸英国的燃烧弹,在对付美国城市的时候并不理想。主要就是,英国城镇里的建筑物,大部分都是石头砌成的,此外砖瓦结构的建筑物也很多,反而是木结构的建筑物较少。这样一来,就需要足够大的燃烧弹,才能够产生理想的破坏效果。问题是,美国城镇的建筑物,除了大城市中心以钢筋混凝土为住,大部分居民区的建筑物都是木制结构的。这样一来,把燃烧弹做得小一些,不但能够达到同样的破坏效果,而且覆盖范围更大。

当然,小型燃烧弹不是什么希奇的东西。在轰炸日本的时候,中国空军就使用过一些较小的燃烧弹,而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这也与当时轰炸日本本土的主力是中型轰炸机有很大的关系。

只是,空军并没有使用小型燃烧弹,而是使用了集束燃烧弹。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集束炸弹里的子弹药换成燃烧弹,在轰炸地区上空撒布,从而使轰炸范围达到最大。

当时使用的,正是集束燃烧弹。

也正是如此,仅仅几百吨燃烧弹就覆盖了近十平方公里的地区,把美军的集结地点全部囊括在内。对于当时在该区域内的美军来说,根本没有侥幸生还的希望,因为没有任何躯体能承受住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在这场轰炸中幸存下来的一百多名美军属于同一个步兵营,该营当时正在负责维护营地中央的蓄水池。轰炸到来的时候,幸存的美军官兵都躲到了蓄水池里面,也因此保住了性命。

打到四日傍晚,突击速度最快的第二陆战师已经推进了十多公里。

天黑的时候,第二陆战师前出的侦察部队已经到达了克鲁塞斯郊外。当时,这支侦察部队就经过了美军预备队的集结阵地。对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来说,当漆黑大地上的数千具焦尸出现在眼前,即便这与他们无关,那种感受也不好受。

当然,对布雷德利来说,三月四日的战斗,就不仅仅是感受不好那么简单了。

夜幕落下的时候,布雷德利就知道,他已经错过了堵住防线缺口的机会,不出四十八小时就将丢掉克鲁塞斯。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百一十四章后继乏力

更新时间:2012112917:10:32本章字数:4929

美军无路可退,丢掉克鲁塞斯就意味着将丢掉圣克拉拉,从而失去整个古巴。

三月五日,突破口扩大到了十公里,已经有三个陆战师越过了美军防线,两个陆战师向克鲁塞斯推进,另外一个陆战师则向西运动。美军一直在稳步退却,但是没有溃退,也没有放弃克鲁塞斯。

当时,在突破口东面的美军全部往克鲁塞斯撤退。

大概是布雷德利有先见之明,在此之前就在克鲁塞斯附近修建了环形防线,而且把防御阵地扩大到了克鲁塞斯郊外。虽然美军的防御重点在南面,而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突破口在西面,但是利用前线军队争取到的两天时间,美军完成了防御调动,大批主力部队转移到了克鲁塞斯西面。

在突破口西面的美军没有往克鲁塞斯撤退,而是一步一步的退向大哈圭。

也就是说,这次突破把美军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有趣的是,东面的美军要比西面的多得多,即美军的防御重点依然是圣克拉拉,而不是哈瓦那。

事实上,中国海军陆战队在这个时候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这就是,以围困的方式拖住克鲁塞斯以东的美军主力部队,然后分出更多的兵力向哈瓦那进军。只要陆战队行动迅速,美军就没有机会在哈瓦那沦陷之前派出增援部队,也就将丢掉半个古巴。

只是,顾祝同没有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陆战队向哈瓦那进军的速度肯定快不到哪里去。

主要就是,在取得突破之后,不管是向克鲁塞斯进军,还是向西推进,都难以得到舰队的炮火支援。到时候,能够为陆战队提供支援的,除了航空兵之外。就只有陆战队自己的炮兵了。

显然,陆战队的炮兵并不强大。

可以说,这也正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区别之一。

在陆军中,炮兵有很高的地位。别的不说,中国陆军将领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来自炮兵部队。大战打到这个时候,陆军不但有炮兵营、炮兵团与炮兵师,还组建了炮兵军与炮兵集团军。

在陆战队中。炮兵的最高编制就是营。

一般情况下,炮兵营直接编制在陆战师中,并且根据作战需要配发给陆战旅或者是陆战团。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炮兵营还会被拆散成炮兵连,加强给步兵营,或者单独用在关键作战方向上。

此外,在步兵营中,也有炮兵连。只是,隶属于营的炮兵连,一般只装备迫击炮与无坐力炮。在大战初期。陆战队的炮兵连还装备有一些便于野战的山炮,只是到了大战后期。山炮全部被淘汰了。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炮兵部队弱小得多,编制规模也小得多。

这直接体现出,陆战队不是很重视炮兵。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大洋战场上,陆战队几乎不需要炮兵,或者说陆战队的炮兵就是在海岸线附近活动的战舰与火力支援舰。在攻打岛屿的作战行动中。任何时候都有战舰在战场附近活动,随时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在攻打西南太平洋的时候,陆战队还获得了火力支援舰。炮火支援有了更大的保证。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陆战队完全没有必要组建一支强大的炮兵。

当然,没有炮兵也是不行的。

在攻打所罗门群岛的战斗中,陆战队缺乏炮兵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随后在攻打新喀里多尼亚、攻打澳洲大陆的战斗中,这个问题再次暴露了出来。只是,得到舰队与航空兵的全力支援,问题还不是那么严重。

直到攻打美国西海岸,特别是进军圣迭戈的时候,陆战队缺少炮兵的问题才引起重视。

只是,这个时候再来解决问题,已经太晚了。

别忘了,为了减少军费开支,裁军行动已经开始,政府肯定不会为陆战队专门研制与采购火炮。

至于陆军的火炮,并非全都适合装备陆战队。

主要就是,陆军的作战方式与陆战队不大一样,在炮兵建设上,陆军更加注重火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比如,在某些大型会战中,激烈的战斗往往会持续好几天、甚至数十日,因此陆军要求所有重炮都能持续开火数个小时,如果有完善的维护与保养,一些重炮甚至能持续开火好几天。当然,在这种高强度的持续战斗中,火炮的开火速度不会快到那里去,一般几分钟才开火一次。为了解决炮击密度的问题,陆军最喜欢用的办法不是提高火炮射速,而是增加火炮的数量。比如在发起攻打乌拉尔河三角洲的会战时,陆军就在宽度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攻击正面上部署了将近三万门各种火炮,其中重炮就高达一万二千门,平均每公里战线上有八十门。

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海军陆战队。

在陆战队参与的战斗中,很少有持续数十日的大型会战,即便有,也会分成许多个阶段进行。也就是说,陆战队需要的火炮,并不要求具有很强的持续开火能力。相反,陆战队更需要在短时间内向战场投掷足够多的炮弹,达到火力突击的目的,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打垮对手。问题是,陆战队的战场往往过于狭小,特别是在登陆初期,陆战队拥有的很有可能只是狭窄的海滩,因此不可能用数量取胜。很多时候,陆战队得用远少与敌人的火炮去压制敌人的炮兵。这样一来,陆战队需要的就是射速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敌人投掷大量炮弹的速射型火炮。

这些战术需求上的差别,直接决定了火炮的基本特征。

陆军的重炮,一直以“重”著称。当时,陆军的一些重炮重达数十吨,需要安装在重型坦克的底盘上,甚至得安装在装甲列车上。显然,陆战队根本不可能看中这些重炮,陆战队需要的是足够轻的火炮。

也正是如此,在陆军大裁军,军备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陆战队没有向陆军伸手讨要。

到了攻打古巴的时候,陆战队依然没有获得理想的火炮。

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陆战队都没能拥有一种真正适合陆战队的重炮。在战后,为了减少军费开支,陆战队被迫接受了一些陆军淘汰下来的重炮。当然,这些重炮没有获得在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