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如果执行侦察任务的是轻巡洋舰,在遭遇了中国海军的防空巡洋舰之后,恐怕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要知道,就算防空巡洋舰的防护算不是和出色,也能够在通常交战距离还是应付轻巡洋舰级的主炮火力。相反,在任何距离上,哪怕是最好的轻巡洋舰也绝对挡不住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的直接攻击。
如果执行侦察任务的是重巡洋舰,那就不一样了。
虽然重巡洋舰的防护并不比轻巡洋舰出色,照样会被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击毁,但是重巡洋舰的火力凶猛得多,在遭遇防空巡洋舰之后,其八英寸主炮在绝大部分距离上能够干掉防空巡洋舰。
这次,莱特就派出了重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当时,莱特总共安排了四支侦察编队,每支编队里有一艘重巡洋舰与一艘轻巡洋舰。按照莱特的部署,轻巡洋舰在前方执行侦察任务,重巡洋舰跟在后面五公里处,在必要的时候负责为前方的轻巡洋舰提供炮火支援,掩护轻巡洋舰撤退,或者是协助轻巡洋舰突破敌人的拦截。
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独特的侦察战士,不过莱特并非其创始人。
事实上,莱特是从英国皇家海军那里学来的。
虽然在大战期间,航空侦察发展迅猛,在太平洋战场上是主要的侦察力量,但是英国皇家海军早就发现,侦察机不可能取代侦察舰。主要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战场不在太平洋上。
在北大西洋,特别是北海上,经常出现持续数日、甚至是数十日的恶劣天气。糟糕的天气状况,对侦察机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某些极端提前状况下,侦察机别说执行任务,甚至连飞行安全都成问题。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就不可能依靠侦察机来寻找那些前往北大西洋的破交战舰。
事实上,即便在天气良好的时候,侦察机的作用也不是很大(屋最快更新
ef=〃
)。
这就是,德军的破交战舰往往会在夜间航向,在天亮之前进入挪威西部的某座海湾里面躲避英军的侦察机。因为挪威西部有数百处海湾,所以英国皇家海军的侦察机不可能在一个白天里搜索所有海湾。此外,德军还在某些海湾附近部署了高射炮,或者是用战斗机掩护躲在海湾里的战舰,使得英军的侦察机根本无法靠近。
受此影响,英国皇家海军格外重视侦察舰,也格外重视侦察战术。
早在一九四一年,英国皇家海军就总结出,必须在侦察舰后方不远的地方安排一艘火力强大的战舰。这样一来,侦察舰在发现了德军的破交舰之后,就能得到及时支援,避免让德舰溜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支援,火力薄弱的侦察舰根本不可能咬住德军的破交舰,也就不可能进行拦截。
打到最关键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甚至动用快速战列舰充当侦察舰的支援舰。
在拦截“德意志”号的战斗中,“乔治五世”号就在侦察舰后方,并且及时赶到,才成功击沉了“德意志”号。如果当时“乔治五世”号没在附近,“德意志”号完全有机会干掉英军的侦察舰,赶在“乔治五世”号到达之前逃走。
虽然第72舰队的对手不是破交舰,但是实质上差不多。
这就是,如果中国舰队用防空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那么在遭遇之后,前出的轻巡洋舰肯定需要及时的火力支援。如果得不到支援,轻巡洋舰根本没有机会突破由防空巡洋舰组成的拦截线,也就不可能发现中国舰队。
要知道,侦察舰肯定不会在舰队附近活动。
只有让侦察舰突破敌人侦察舰的拦截,才有机会找到敌人的舰队。
莱特做了特殊安排,罗成刚却没有做任何安排,他派出的八艘轻巡洋舰都单独活动,根本没有支援力量。
事实上,罗成刚从来没有想过让防空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七十七章好与坏
更新时间:2012102611:28:42本章字数:4881
战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能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与中国海军的正确发展方向有最大的关系。*1*1*可以说,中国海军借助技术革命引发的军事革命,用最少的投入与最短的时间,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从而奠定了夺取全球制海权的基础,也就为打赢这场战争打下了基础。
中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战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是舰队航母,而是防空战舰。
要知道,在建造舰队航母的不仅仅是中国,而且世界上第一艘航母、第一艘舰队航母都与中国没有关系。至于在战争后期出现的那些“超级航母”,也不是中国独有,比如英国皇家海军早就萌生了建造斜角飞行甲板的舰队航母,而美国海军在“埃塞克斯”级之后的“中途岛”级航母的排水量更是超过了六万吨。
可以说,由中国海军发起,而且只有中国海军大规模建造的,只有防空战舰。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海军建造防空巡洋舰,与主力舰欠缺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海军有足够多的主力舰,或者说是能够建造足够多的主力舰,那么就不大可能建造太多的防空巡洋舰。
显然,这种看法有一些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中国受造船能力影响,确实无法建造主力舰,但是以中德的密切关系,加上日本的战争赔款,中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应该有足够的资金去德意志第二帝国订购几艘主力舰。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厂肯定有足够的建造能力来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要知道,在一九三七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把重点转向了陆军。
当时。为了打造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并且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德意志第二帝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打造其装甲部队。也正是如此,德军才能够在战争初期以惊人的速度击败了曾经的夙敌。
受此影响,从一九三七年开始,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造舰速度就放慢了。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厂甚至主动找到中国海军,提出以极低的价格帮助中国海军建造主力舰。
为了维持本国的造船工业,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甚至愿意为此提供贸易优惠。*1*1*
只是。冯承乾并没有动心。
说白了,在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不是不能获得更多的主力舰,而是做为海军司令的冯承乾压根就没有想过获得更多的主力舰。
要知道,在一九三三年之后,中国海军就坚定不移的走上了发展舰队航母的道路。
至于在大战爆发之后。就更加不是这种情况了。
别忘了,做为让中国参战的条件。德意志第二帝国以援建的方式,帮助中国建起了数座大型船台。事实上,就在中国参战之前。第一批大型船台就已经动工。到一九四一年,中国已经能够自行建造主力舰了。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才在一九四一年启动了建造排水量超过四万吨的大型航母的设计工作。可以说,在大战后期出现的大型航母,在吨位上已经超过了主力舰。而且建造难度远高于主力舰。
显然,只要中国海军愿意,在一九四一年就能自行建造主力舰。
问题是,中国海军没有建造主力舰,大型船台全部用于建造舰队航母。
原因很简单,对日作战已经证明,中国海军不需要太多的主力舰,在未来主宰海洋的将是航母。
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大力建造防空巡洋舰,与缺乏主力舰没有直接关系。
真正的动因,是中国海军缺乏大型防空平台,即除了仅有的几艘主力舰之外,其他战舰的防空能力都不够强。
当然,建造主力舰也是解决办法之一。
只是,这个办法的成本太高了。
要知道,即便是大型巡洋舰,其造价都比防空巡洋舰高得多,而其防空作战效率并不比防空巡洋舰高多少。
说得简单一些,美军建造一艘“依阿华”级战列舰的费用,足够中国海军建造四艘“南京”级防空巡洋舰,而“依阿华”级的防空作战能力,仅比“南京”级高了百分之五十,而两艘“南京”级协同作战的话,作战效率是一艘“依阿华”级的两倍,而且能够为航母提供全方位掩护。
由此可见,选择较为廉价的防空巡洋舰,是明智之举。
当然,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即防空巡洋舰侧重于防空,在其他方面,都无法与主力舰相提并论。
说白了,防空巡洋舰依然是巡洋舰,而不是战列舰。
当然,对中国海军来说,这个代价是可以承受的,毕竟中国海军最需要的是能够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而且造价低廉的战舰。至于这种战舰有多强的制海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