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海军就为“黎塞留”级选择了相同口径的主炮,而且在数量上也与“俾斯麦”级一样。
当然“黎塞留”级也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
严格说来,法国海军也是“两洋海军”即其大西洋舰队与地中海舰队被隔开,得考虑在两个方向上作战。与美国海军不同的是,地中海不是大洋,只是夹在亚欧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如此一来,法国海军对战舰的续航力就没有太大的要求,只对战舰的航速,即在两个战场上转移的速度有较高的要求。
受此影响“黎塞留”级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快速战列舰,其最高航速接近三十节。
问题是“黎塞留”级对法国的工业实力与造船能力来说,确实太高了一点。
“黎塞留”号在一九三五年就开工建造,直到一九三九年才下水,到一九四零年才完成舾装。“让一巴尔”号在一九三六年开工,在一九四零年下水,到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时候都没建成。“克莱méng棱”号受经费不足影响,一直拖到一九三九年才开工,结果还没离开船台就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后来,这艘战舰由德意志第二帝国建成,成为了帝国海军手中的利器。
显然,法国海军的野心大于实际能力。
大概是对法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法国海军的扩充行动,并没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造成太大影响。
有趣的是,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意大利海军。
做为战胜国,意大利却没有在战后成为世界大国。一是意大利参战的似乎件太晚了,二是在参战之前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讨价还价的次数太多,三是意大利本身的工业实力就远不如其他欧洲强国。
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的关系一度疏远。
在一九二九年之前,意大利甚至较为倾白英美集团。
只是,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改变了意大利的政治立场。
在欧陆强国中,意大利与美国的经济往来最为密切,甚至不亚于英国,因此意大利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一九二九年底,独裁者墨索里尼上台,意大利的政治秩序被彻底颠覆了。
次年,墨索里尼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这个时候,大概是对意大利的独裁政治极为反感,英美不但没有在国联支持意大利,反而带头开始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比如,美国在意军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就宣布不再向意大利出口石油。
受到英美制裁,墨索里尼别无选择,只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求援。
有趣的是,德皇对意大利也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德皇没有让帝国制裁意大利,但是也没有明着帮助意大利,只是准许意大利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控制的罗马尼亚等地进口急需的石油。
仅次一举,意大利就再次成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忠实盟友”
当然,意大利靠拢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与法国有关。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退出地中海之后,意大利就把自己当成了地中海的主人,而在这个陆间海里能够挑战意大利的,也就只有法国。
英美积极拉拢法国,自然让意大利倒向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法国扩充海军,也让意大利别无选择。
一九三四年,在“黎塞留”级开工之前,意大利海军就开工建造了两艘“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战列舰。
单从火力、防护与速度上讲“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绝对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
这种配备了九门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不但拥有最高三十节的航速,还拥有三百五十毫米厚的主装甲带。要知道,晚一年开工建造的“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最高速度也稍微低一些。
只不过,意大利海军也遇到了与法国海军相似的同题。!。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四十七章风波不歇
更新时间:2012852:03:40本章字数:5234
从国力与工业实力上讲,标准排水量都趁过了四万吨的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战列舰对意大利来说,确实“太重”了一些。要知道,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就已经被〖中〗国超越。
有趣的是,当时意大利谎称“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标准排水量只有三万五千吨。
按照“华盛顿条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在条约有效期内建造的主力舰,都得公布相信的吨位表,并且接受条约组织审核。虽然意大利不按常理办事,但是有理由相信,条约组织的审核人员没有那么容易欺骗。也就是说“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标准排水量肯定在三万五千吨以内,在详细设计阶段,才发现在三万五千吨内,根本无法满足意大利海军提出的技术标准,才不得不添油加醋的进行修改,最终使得这种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突破了四万吨。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只要基本设计定下来,战舰的一些重要技术指标就确定了下来,根本不可能在后期修改。
“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的最大问题,就是干舷过低。
产生这个问题的,就是排水量被放尖,导致吃水加深,从而使得干舷降低。
对战列舰来说,这就意味着在恶劣海况下的作战能力大受影响,甚至会因为甲板上浪而导致无法作战。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隐患,即储备浮力过低。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建成后,就主要在地中海活动,很少离开地中海主要原因就是不大适合在大西洋上作战。要知道,地中海常年风平浪静,而大西洋、特别是北大西洋上的气象环境恶劣得多。
有趣的是,意大利的设计师在解决干舷过低的问题时,采用了一个看似巧妙却后患严重的办法,即把尾部炮塔抬高,防止在二号甲板上,而不是像通常那样,布置在水平甲板上面。
暂且不说炮塔抬高,会导致炮座增重多少。把重达一千多吨的主炮炮塔增高几米,意味着战舰的重心更高也就降低了战舰的稳定xìng,使战舰在侧舷受损之后极易因为重心偏高而倾覆。
别忘了“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的储备浮力本来就不足。
这些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成为二战海战中的稀客甚至很少出港活动。
当然,意大利倾尽国力,也就只能建造这一级战列舰。
最初的时候,意大利海军雄心勃勃,打算建造四艘。可惜的是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耗光了意大利的国库,意大利海军在一九三四年只获得了两艘的拨款,另外两艘被意大利当局束之高阁。直到四年之后“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的后两艘,即“罗马”号与“帝国”号才动工建造。如果意大利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实力,四艘“维托里奥一维内托”级都能赶上二战中的关键战役。可惜的是,意大利没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实力前两艘在二战爆发后不久建成,而后两艘拖到二战后期才建成。
显然,意大利海军虚名在外,在二战中并没有太好的表现。
以海军实力为准意大利是最后一个算得上强国的国家了。
当然,如果以国家实力、特别是工业实力为准还有一个强国,即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红俄。
不可否认,红俄海军也有很大的野心。
在一九三零年之前,也就是红俄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其国家领导人斯大林就提出,要为红俄打造一支一流的海军,准备huā二十年时间,建造包括二十艘战列舰、二十艘战列巡洋舰、十艘舰队航母、四十艘重巡洋舰、一百二十艘轻巡洋舰、三百艘中型舰艇与五百艘潜艇的庞大舰队,确保在黑海、bō罗的海与太平洋方向上,都拥有超过最主要敌人的作战能力。
显然,斯大林说话肯定比办辜厉害得多。
更重要的是,红俄根本就没有这个实力。
虽然在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后,红俄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名列全球第三,但是即便在一九四零年,还没有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也不可能在二十年之内打造出如此强大的舰队。
更何况,红俄并没有打造强大海军的现实需求。
要知道,红俄的主要威胁都来自陆地,而且有着足够广袤的国土、
足够丰富的资源、足够众多的人口,还有亟待开发的偏远地区。也就是说,红俄拥有发展壮大的一切条件,根本就不需要对外扩张。
别忘了,海军的主要价值,就是对外扩张。
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红sè海军都微不足道。
海军军备竞赛,加上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国际局势紧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