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风云(闪烁)-第10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九六九年,中国在航天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仅有的一些技术优势都集中在了弹道导弹上,而且以潜射弹道导弹为主。说得简单一些,中国的导弹工程,从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了一条难度系数最高的道路,即把重点放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上,而不是首先开发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这种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在战略安全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建造出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而且第一个使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具备实战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还在努力解决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在潜艇上的发射问题时,中国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而且开始研制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在各方面都远优于德军的潜射弹道导弹。到一九六九年初,中国已经部署了十二艘战略核潜艇,能够随时保证至少有四艘战略核潜艇处于战备巡逻状态,而这四艘核潜艇总共携带了五十六枚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配备了三枚核弹头。也就是说,哪怕只有一艘在核战争中幸存下来,并且发射了十六枚潜射弹道导弹,都足够摧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所有大城市了,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当时,德军只有两艘战略核潜艇,而且都没有达到服役状态,配备的潜射弹道导弹都是单弹头,且射程不到三千公里,只能够对中国在北大西洋上的盟友与军事基地构成威胁。

当然,如果以军用为目的,那么中国的发展方向并没有错。

要知道,正是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领域拥有的巨大优势,使中国在战略弹道导弹领域保持了十分明显的优势。到中德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至少被德意志第二帝国领先了二十年。

问题是,这并不是民用航天工程的可取之道。

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优势在于使用的便利性,即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发射前,不需要加注燃料,也不需要频繁的进行维护保养,更不需要预热。从第二代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开始,就能随时点火发射。相比之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就没有这些优势了。前三代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都不能把燃料长期储存在火箭内,必须在发射前加注。即便是第四代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其燃料在加注之后也只能储存较短的时间,只能保证在国家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下的时候,提前为火箭加注燃料,缩短发射前的准备时间。此外,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维护保养量更大,安全性也十分糟糕,某些早期型号还需要在发射前预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短的都有半个小时,长的需要数个小时。

这些特性,让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军事领域的用途极为有限。

只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有一项性能远超过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即比冲。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质量相同、推进剂装填量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要比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好得多。

白了,就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经济性更好。

显然,在民用航天领域,发射前的准备时间不是关键因素,也不存在日常保养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更适合用在民用航天领域。

正是如此,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与工程师还在努力计算把一颗携带了无线广播电台的人造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上需要制造一枚多大的运载火箭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率先把卫星送上天,而且让全世界都收听到了这颗卫星发出的广播信号。紧接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飞跃,即把第一名宇航员送到近地轨道上,并且在其绕地球飞行两天之后,使其安全返回。

这一天是一九六四年六月七日。

当时,中国的新闻媒体只做了极为简单的报道,而且给出的评价都不是很高,即把一名宇航员送到大气层之外,跟把一只猴子送到大气层外面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对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大帮助。

显然,巨大的差距,让中国的新闻媒体无法给出正面评价。

由此可见,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在中国人发力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在飞往地球之外的赛道上全速奔跑了十多年。

所幸的是,这一切还不晚,至少日耳曼人还没有登上月球……RQ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八十七章马拉松

更新时间:201321312:06:48本章字数:4086

把登月定为主要目标是顾祝同的主意,而且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问题是,这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就算花上好几年,也未必能够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建造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站。

用顾祝同的话来说。如果不能追上对手,那就超越对手。

显然,登月是超越对手的唯一办法。

此外,登月的宣传意义更加重大。

说白了,不管是发射卫星,还是把宇航员送入外太空,还是建造空间站,实际上的都是在家门口打转,即围绕着近地空间进行的宇航活动,在本质上没有脱离地球。更谈不上深入太空。虽然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围绕着地球运转。但是月球是一颗星球。登上月球,等于人类离开了地球的怀抱,第一次把足迹留在了另外一颗星球上,等于人类由此开始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历史。

当然,还可以拿技术难度做宣传。

这就是,大部分宇航活动集中在近地轨道空间上,也就是离地面数百千米的高度上。而月球在三十万公里之外。

显然,把物体推高几百公里与推出三十万公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选择登月,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这就是。登月所需的技术,超越了整个时代。事实上,即便到二十一世纪初,在私人已经能够进行宇航活动的时候,登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一家私人企业能够完成这个壮举。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登月需要集中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才有望成功,而且这个国家必须足够强大。

显然,在综合国力上,中国远胜于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就是说,如果对中国来说,登月都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程,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更别想在短期内实现了。

这就意味着,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先发优势,也会因为漫长的赛程,而显得微不足道。这就好比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哪怕对手先跑出了几百米,相对于几十公里的距离,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可见,顾祝同发起了一场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输掉的竞赛。

虽然顾祝同不懂技术,也没有航天工作的经验,但是他有高超的战略智慧,长远的战略眼光,做出了准确的战略判断。

在中德冷战的大背景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回避中国发出的挑战。

事实上,这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待的挑战。

在中国当局宣布启动载人登月工程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做出回应,表示早已在为载人登月做准备,而且肯定能第一个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以此证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

显然,这是顾祝同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反应,不但没有让顾祝同感到紧张,反而让他喜出望外。

原因很简单,不管中国是否有载人登月工程,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在做相关工作,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做出回应,并且表示要首先实现载人登月,那么其原有的登月计划就会被打乱。

要知道,任何一个大型工程项目,都有工程计划,也得按照计划进行。

赶超计划,得到的只是苦果。

当时,顾祝同已经掌握了大量有关情报。

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载人登月项目,原本计划在一九八零年之前完成,最快也要到一九七五年。显然,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因为载人登月工程的难度比载人航天高出了上百倍。别的不说,载人航天就像把宇航员抛出去,然后让宇宙飞船脱离绕地轨道,依靠重力返回地面。也就是说,宇宙飞船在返航的时候是不需要动力的,也不需要运载返航的燃料。载人登月就不一样了,除了要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还要让宇航员从月球上返回地球。这就要求,登月舱必须有动力系统,而且能够达到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摆脱月球的引力,成为月球的卫星。此外,轨道舱也需要动力系统,而且必须达到月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成为地球的卫星。虽然月球的引力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