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8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就更危险了,你们越说越邪乎,看来《非攻》百分之百要被停刊。”
  “……”
  云岫楼。
  主管着抗战期间文艺作品审查的张道藩,拿着杂志急匆匆去觐见常凯申。换成别人写这样的小说,估计直接被逮捕了,但周赫煊这样的国际名人必须区别对待。
  抓不得,抓了周赫煊,别说国内舆论了,就连英美政府都要发声过问。
  等了将近一个钟头,张道藩才获得召见,他立即把《非攻》递过去:“总座,这份杂志非得封杀不可,否则今后的工作就没法做了。《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还只是比喻,周赫煊的《人市》那是真的在吃人啊!”
  “这周明诚又在惹什么麻烦?”常凯申皱起眉头开始读小说。
  读了大概20分钟,小说还没读到四分之一,常凯申便已经忍不住了,摔杂志道:“通篇胡说八道,极力抹黑军粮征购人员!你马上去把《非攻》杂志社查封了,永远不得复刊。还有,把市面上的这期《非攻》全部没收,不得有一份杂志还在销售!”
  “遵命,卑职马上去办!”张道藩说完就走。
  常凯申突然把张道藩叫住:“等一下。”
  张道藩回头问:“总座还有什么训诫?”
  常凯申道:“切记不得让《非攻》改头换面复刊,今后周赫煊名下的刊物一律严格审核,包括《大公报》、《立报》及其副刊。周赫煊若想再申请出版新的刊物,图书审委会不得予以通过!”
  “明白了,我一定把他盯紧!”张道藩立正道。
  等张道藩离开云岫楼,常凯申把侍从副官居亦侨叫进书房,问道:“亦侨啊,你陪同周明诚前往英美几个月,你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居亦侨想了想说:“周先生很有学问,洋人见了他也恭敬有加。他的面子也很大,跟英国国王、英国首相、英国副首相、美国总统、美国陆军部长都是好朋友。周先生还特别豪爽大方,关键时候敢顶着德国人的扫射开飞机,对我们这些随员也出手阔绰。反正我对周先生是很服气的,他在人品方面没得说。”
  “你说他有没有可能已经加入了共党?”常凯申幽幽问道。
  居亦侨心中一惊,摇头道:“应该不会吧。周先生虽然也能吃苦,但他更喜欢享受。据我所知,他在美国还养着两个姨太太呢,一个是好莱坞大明星,另一个是岑春煊的外孙女。”
  常凯申下意识地点头,显然是默认了居亦侨的说法。他自言自语道:“这个周明诚,我都做出让步了,拨了好几回赈灾款,他还非咬着河南灾情不放。你说他到底是为了什么?”
  居亦侨沉默数秒,硬着头皮道:“周先生是很爱国的。”
  “砰!”
  常凯申猛拍桌子,大喝道:“他爱国,我就不爱国吗?我费尽心思征购军粮是为了什么?我又不往自己家里搬一粒米,还不是为了抗战大局!抗战想要胜利,就必须有人牺牲,这是弱国打败强国的代价!他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问题专家,难道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我看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肩上没担责任就什么话都敢说,反正大局败坏了也不用他来收拾!”
  居亦侨吓得噤若寒蝉,顿时眼观鼻、鼻观心,进入无欲无思的贤者状态。
  常凯申发泄一通,又对居亦侨说:“你买套《明史》给周明诚送去,让他每月给我写一篇读史心得!半年内不得踏出周公馆一步,好好把《明史》给我读完,看明朝是怎么亡在一群只会耍嘴皮子的东林党手里的!”
  “是,卑职告退!”居亦侨吓得飞跑而去。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周先生的明史初探
  说起来很稀奇,《非攻》被停刊居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无数同行和读者对此早有预料,因为《人市》实在写得太黑暗了,而且毫不掩饰地谴责中央的军粮征购政策。于是没人站出来为周赫煊讨公道,求仁得仁而已,大家只是感慨以后不能再订购《非攻》了。
  《非攻》是战前创办的,周赫煊在这份杂志上撰写了近200篇评论文章。特别是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对日本政策的解读,属于近年来国人了解世界的首选资料,甚至老蒋侍从室还专门建立了相关研究小组。
  现在《非攻》不能再办下去,让无数读者失望之极。
  但周赫煊的那篇小说《人市》,由于写得极度尖锐,让人们对河南灾情的关注更上一层楼。各报纷纷派记者前往河南不说,民间团体也积极响应,西南各省的老百姓饿着肚子向河南捐款捐物。
  河南救灾委员会也顶不住舆论压力,开始全速远转起来——至少表面上他们在全力赈灾。而陕西和河南边界的驻军,也不再拦截逃荒灾民,这让陕西省府官员天天臭骂周赫煊多事儿。
  多事的周赫煊,被禁足了。
  周公馆的两道大门,全天候都有卫兵看守。这些士兵来头不小,属于老蒋的外卫,就是平时负责帮老蒋看门开道的那些。
  只要周赫煊跨出自家大门,就会被卫兵拦住,然后非常恭敬的把他请回去。在周赫煊打了好几通骚扰电话后,老蒋终于松口,开恩允许周赫煊到江边去钓鱼。
  对于老蒋布置的读史任务,周赫煊也在认真执行,并且在1943年春节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沈万三之死——明史探疑》。
  这天,常凯申刚刚看完前线战报,侍从秘书突然拿着论文进来说:“总座,这是周先生派人送来的读史心得。”
  常凯申一看标题就发火了,骂道:“混账,我让他了解东林党之祸,他却给我研究沈万三之死!”
  侍从秘书静立一旁,不敢言语。
  常凯申问:“这篇文章你看了吗?”
  侍从秘书说:“看过了。”
  常凯申又问:“周明诚认为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没说。”侍从秘书道。
  “那他还写什么沈万三之死?”常凯申颇为无语。
  侍从秘书道:“周先生认为《明史》关于沈万三的内容是胡乱编造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流放过沈万三。”
  自晚清以来,《明史》属于中国史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且往往还跟革命联系到一起。既然要推翻满清暴政,那么就必须证明满清的非正义性,从而就要为朱家皇室正名。
  一直到抗战期间,《明史》依旧是热门学问。
  国统区的史学家研究《明史》,是总结明亡的教训。中华民国就如大明王朝,而日本侵略则如满清入关,以史为鉴,告诫国民政府如何修政爱民、如何抵御外寇。比如抗战之初,史学家们就以南明内讧为例子,呼吁应该同仇敌忾、一致抗日才能保卫国家。
  而沦陷区的史学家,则各种讴歌明末的民族英雄,靠打擦边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当然,由于常凯申属于王阳明的信徒,此时也有一大堆专门研究弘治、正德两朝的明史学家。
  整个民国年间,明史研究著作浩如烟海。后世网友痛批东林党、质疑袁崇焕的论调,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了,只不过袁崇焕依旧被认为是民族英雄,而东林党则变得臭名昭著。
  常凯申也是喜欢读史书的,特别是《明史》,毕竟他崇拜王阳明嘛。
  怒气消散之后,常凯申立即翻阅周赫煊的论文,居然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不详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这就是关于沈万三那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来源,因为沈万三出钱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城墙,还想要出钱犒劳军队,立即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朱元璋本来想杀沈万三,遭马皇后一通劝谏,终于改为把沈万三流放云南。
  民间还附会出各种野史,比如什么聚宝盆啊,又比如沈万三在云南得道成仙啊,甚至在康熙年间还有人自称见到了沈万三。
  然而,周赫煊在文章里说,他收藏了一本乾隆年刻的《吴江县志》。据这本县志记载,沈万三在张士诚治下就已经死了,根本就不挨朱元璋的边儿,更不可能出钱帮朱元璋修城墙。
  《吴江县志》的史料来源是《吴江志》,而《吴江志》的编撰者又是沈万三的儿女亲家,几乎没有说谎的可能性。
  也即是说,沈万三是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跟大明朝没关系。他活着的时候,朱元璋也还没占领吴江。他所生活的地方由张士诚占据,而张士诚又跟朱元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