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舍是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初版设计图是几栋西式大楼,由于资金困难,不得不修改为三层砖木结构。三层很快变成二层,建成时变为土墙平房,听说每改一稿,林徽因就要落一次泪。
  唯一值得肯定的地方,大概就是校舍采光很足了。没有玻璃,直接在土墙上掏大窟窿当窗户,再弄几根木条支撑做窗棂。
  房顶是铁皮的,过不了多久就要换成茅草——铁皮可以拿去卖钱筹集经费。


第八百九十一章 入土为安
  鼎盛时的西南联大总共有8000多学生,但现在还是1939年,在校学生数量还不足2000人。
  孙永振和朱国桢帮着校工搬运箱子,里头的钢笔和笔记本会在明天发给学生。礼物肯定还能剩下一些,可以送给学校的教授。
  梅贻琦陪着周赫煊参观学校,他边走边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同学们正在抓紧时间复习。”
  “那就不要打扰他们了,先去看看食堂和宿舍吧。”周赫煊道。
  宿舍也是土墙平房,不过比校舍还惨,房顶上直接就用茅草覆盖。而且每间宿舍很大,大通铺,可以睡40人。也没有什么宿舍管理员,选定了床位随便睡,甚至有校外人员跑来这里睡好几年的情况发生。
  最无语的是,学生宿舍连门都没有,敞开了随便出入。
  很多床铺上都放有三层纸盒,梅贻琦解释道:“那些是学生们买来的肥皂包装盒,盒子里可以放书本和衣物,算是学生的书柜和衣柜。上面一层纸盒垫上报纸,就变成了书桌,可以在上面写字。”
  “条件很艰苦。”周赫煊点头道。
  虽然以前在书上也看到过相关描述,但此时此刻亲眼所见,还是让周赫煊两眼发酸。
  记得西南联大的学生宿舍,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春联。
  上联为:咦!哪里放炮?
  下联是:哦!人家过年!
  周赫煊在宿舍转了一圈,差不多就到午饭时间了,梅贻琦带着周赫煊一起去食堂吃饭。
  还没走到食堂,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学生们就跟赛跑运动员一样冲杀过来。
  一些学生看到梅贻琦,停下来喊:“主席!”
  西南联大其实没有校长,只有校务委员会主席,但后世一般都将梅贻琦视为校长。
  梅贻琦还没来得及点头应答,就有学生认出了周赫煊,大喊道:“周先生来了,周先生来了!”
  “周先生在哪儿?”
  “哪个周先生?”
  “真是周先生来了!”
  “……”
  周赫煊瞬间成为大熊猫,被学生们团团围观,他笑着招手道:“一起去吃饭吧,别愣着了。”
  学生们簇拥着周赫煊前往食堂,一边排队一边聊天,还有不少向他请教学问的。
  食堂里只有桌子没有板凳,学生们在木桶里自己打饭,然后围着桌子站着吃饭。每个人都不敢把碗盛满,因为要赶快吃完,才有机会去添第二碗,速度慢的第二碗饭就没了。
  “当当当当……”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们端起饭碗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敲碗。食堂里响起一片叮叮当当的声音,好像是在演奏音乐会,又好像是在举办水陆道场。
  为什么要敲碗?
  因为米饭当中有许多砂砾,甚至有老鼠屎,被学生们戏称“八宝饭”。想要吃得快、吃得舒心,就必须以一定的力道节奏,把饭里的杂物敲出来拨到一边,这属于技术活。
  周赫煊也盛到一碗八宝饭,有样学样的一起敲碗。可他的敲碗技术很差,敲了好半天也没啥用处,只能就那样囫囵着往下咽,各种砂子、稗粒夹杂其中,吃到老鼠屎也只能继续吞。
  今天的菜品是煮芸豆,这玩意儿便宜。味道就很难说了,白水煮的,没有什么油气,甚至连咸味都不够。
  中国的天之骄子们,却没有对饭菜任何嫌弃,他们一个个狼吞虎咽,生怕速度慢了吃不上第二碗。包括女学生们也是如此,在没有零食、缺少荤腥的年代,姑娘们没有矫情的资格,娇滴滴的少女也能吃满两大碗。
  梅贻琦见周赫煊吃得很痛苦,劝道:“周先生,咽不下就别咽了,到我家去吧,给你炒几个家常菜。”
  “没事,不能浪费。”周赫煊咬着牙把剩下的半碗饭全吃完,他吃得比学生们还干净,至少学生们会剩下很多砂砾和老鼠屎。
  速度快的同学已经吃完第二碗,纷纷跑来跟周赫煊说话,就在此时,昆明城内突然传来防空警报声。
  “跑警报啊!”
  学生们已经很熟练了,甚至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有的甚至端着饭碗跑,连菜碗都没落下,边跑边吃还在一边说笑。
  梅贻琦面色骤变,拉着周赫煊说:“周先生快跑,鬼子的飞机来了!”
  昆明是在广州失陷以后,开始被日军不断轰炸的,而西南联大则是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
  周赫煊随着人群玩命狂奔,从后校门越过铁路就是荒野,在林子里找个坟头躲避即可——学校这边还没有修防空洞。
  没跑多远就遇见熟人,金岳霖一边跑一边打招呼介绍朋友:“明诚,你也来了啊,这是闻一多。”
  周赫煊想不到自己第一次跟闻一多见面,居然是这种情况,他笑道:“闻先生你好。”
  “周先生你好,什么时候来昆明的?”闻一多问。
  “今天上午。”周赫煊道。
  闻一多本来身体是很虚弱的,但他去年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已经变得又黑又壮。
  当时三校师生从长沙转移到昆明,是分三路进军的。
  闻一多所在的那路人马,共11位老师和267名学生,还配有4名军事教官和队医,全程实行军事化管理,领队的是个中将。他们跨越湖南、贵州和云南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步行3600里,被称为一场“文军长征”。
  老师学生们可不仅仅是赶路,还要践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学实践。
  路过武陵山时,闻一多讲授桃花源地名的原始意义,指导学生收集民歌,研究地方语言。李继侗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乡野农村的社会情况,袁复礼教授实地讲解河流地貌的构造变形……
  没跑一会儿,周赫煊又遇到几个熟人,他问道:“思成和徽因呢?”
  金岳霖气喘吁吁地解释道:“他们在川康考察古建筑,不在昆明。呼呼,别跑了,就这个坟头吧,墓碑看着挺结实。”
  为啥要选坟头躲轰炸?
  因为有墓碑做屏障。
  闻一多连忙说:“再往前跑跑,前面有个山洞,比坟地里更安全。”
  周赫煊只能接着跑,很快就到了闻一多所说的山洞。这地方只能容七八个人,说是山洞,其实就是个山壁大土坑。
  周赫煊掏出烟来散了一圈,借着火柴的光亮,他看到地面有几行用石子嵌成的文字,估计是上次躲轰炸的时候,某个学生无聊之下解闷用的。
  仔细一看,居然是两幅对联。
  第一幅应该是闷骚理科生的杰作。
  上联为:人生几何?
  下联为:恋爱三角。
  第二幅对联是现实主义写照,应该是文科生弄出来的。
  上联为:见机行事。
  下联为:入土为安。
  这他么跑来山洞里躲轰炸,可不正是见机行事、入土为安吗?


第八百九十二章 品烟如品人
  “见机行事,入土为安”这幅对联,明显借鉴了陈寅恪的“见机而坐,入土为安”。
  傅斯年和陈寅恪等人,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坑,上面盖木板和沙土。当日机来轰炸的时候,他们就钻进地洞里。由于洞里常常有积水,陈寅恪都是带着张板凳去坐着,因此凸显一个“坐”字,后世往往误读为“作”。
  真正的“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是剧作家卢前创作的对联,而且时间更早——卢前在躲避南京轰炸时,在自家弄了个地下室。
  一个来自北平,一个来自南京,前者到了昆明,后者去了重庆,陈寅恪和卢前应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所以这两幅对联不存在谁抄袭谁,应该是各自有感而发,恰好只有一个字不同而已。
  倒是另一幅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应该恐怕真是某位理科学生的杰作。
  对于西南联大的男同学而言,躲轰炸并不值得恐惧,反而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情,因躲避轰炸而成为情侣的学生可不止一两对。
  防空警报有三种——
  第一种是预先警报,就是在防区边境发现敌机,有可能入境轰炸。
  第二种是空袭警报,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进了云南境内,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