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6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周赫煊通电全国的同时,国党和共党相继发了通电。
  许多没能力自设电讯室的小报馆,直到半上午才接到消息,随即慌慌张张的准备发号外。
  北方事变,举国皆惊!
  身在庐山的常凯申,紧急召开军事会议,随即电令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当天下午,红军各部将领联名电告常凯申:“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事实上,就在七月七号那天,周公便已经来到上海,同行的还有博、林二人。他对地下党员做出七月指示:“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和我国的全面抗战势在必行,不可避免……不久,上海和北平都会发生意外事变,形势会急剧变化。对此,我们思想上必须有足够的准备。”
  周公这番话说出口,还不到12个小时,卢沟桥事变就发生了。
  紧接着,周公又以看戏的名义,借黄金大戏院的办公室,与文化界和统战人员座谈。
  此次座谈,被誉为“上海文化史上一个转折性事件”,自此之后,左翼文人纷纷成立爱国救亡组织,并把矛头从阶级斗争转为对日抗战,各种各样的爱国救亡诗歌、小说、散文、话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上海,公共租界。
  邵洵美和徐志摩二人,正忙着筹备《春望》诗刊编辑部。印刷和发行事宜由邵洵美负责,稿件的收集和编辑由徐志摩负责,戴望舒被请来兼职做副总编,《春望》诗刊的封面由刘海粟专门设计。
  辛苦了两三日,办公地点已经选定,诗刊的版面设计也差不多搞定。
  张嘉铸则负责编辑部的装修,其实没有那么麻烦,随便弄些办公桌椅进来即可,连墙壁都用不着粉刷。
  徐志摩一大早就来到编辑部,屋内搬上搬下吵得厉害,他干脆拿着稿件跑到阳台上去看。
  “写的什么狗屁!”徐志摩顺手把诗扔到地上。
  戴望舒捡起来一看,顿时笑道:“郁达夫的诗你也扔,不怕创造社那帮诗人找你麻烦啊?”
  徐志摩讥讽道:“他那也叫诗?”
  戴望舒劝谏说:“周先生创办《春望》诗刊,是想团结各派诗人救亡图存。人家创造社积极响应,郁达夫专门从福建寄来诗稿,怎么也要给点面子才是。”
  “我是就事论事,并非徇私报仇。”徐志摩解释道。
  新月派和创造社,以前是打过笔仗的。
  徐志摩暗讽创造社是“文坛细菌”,破坏了中国文学的健康和尊严。而创造社则讥笑徐志摩为“小丑”,指责胡适为“妥协的唯心论者”,说新月派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买办“绅士”。
  以两派历来的矛盾而论,说实话,徐志摩担任《春望》诗刊主编,人家创造社愿意投稿已经很给面子了。
  戴望舒继续劝道:“志摩兄,这首郁达夫的诗,你还是刊发吧。郁达夫名气大,读者也多,有利于诗刊打出局面。”
  徐志摩激动道:“名气再大,也要用作品说话,你看看他写的都是什么东西!”
  郁达夫寄来的这篇诗稿,是他在福州凭吊戚继光祠时写的,名为《游于山戚公祠》: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
  这首诗怎么讲呢,说好听点文字质朴、雅俗共赏,说难听点不文不白、技艺拙劣。
  能入徐志摩的法眼才怪了。
  戴望舒见徐志摩死不松口,建议道:“不如,选郁达夫去年写的那首词?”
  “哪首?”徐志摩问。
  “《满江红》,也是凭吊戚继光的。”戴望舒找来纸笔,迅速把郁达夫去年的作品默写出来,这记性也是够好的。
  徐志摩仔细品鉴一番,点头道:“这首还勉勉强强,就选这首了。”
  《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酬千杯,蓬莱阙。
  戴望舒又问:“周先生有新作吗?《春望》创刊号,怎么也该刊一首他的作品。”
  “还没收到,他说正在创作当中。”徐志摩道。
  就在此时,楼下街头报童狂奔,大喊:“号外!号外!卢沟桥发生事变,日寇进攻宛平城!号外!号外……”
  徐志摩和戴望舒对视一眼,俱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
  戴望舒喃喃道:“都被周先生料中了啊,真的在一周之内发生事变。”


第八百二十八章 英雄叱咤,壮士骁骁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万岁!”
  “……”
  街头到处是游行队伍,正在放暑假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汇聚到一起。沿途,许多市民也自发加入,浩浩荡荡行走在各个街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前往市政府请愿。
  “滴滴滴!”
  司机按着喇叭,想迫使游行队伍让开道路。
  周赫煊提醒道:“靠边,停车,等游行的先过去。”
  这司机和轿车,都是找徐志摩借来的,上海周公馆只剩下一个看门老头儿。
  等到游行队伍离开,轿车才继续前行,来到一家饭店门口停下。
  距离七七事变爆发,已经过去了20多天。
  最开始,常凯申和宋哲元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坚守,必须抵抗。但在坚守抵抗的同时,他们又期待着和谈,而这份侥幸心理迅速被日军的援军给扑灭。
  七月十七日,常凯申终于选择面对现实,发表了他的重要讲话,其中有一句广为流传:“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此刻,北平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南苑之战”。
  首先要说一下汉奸潘毓桂,此人是北平、天津、河北和察哈尔的最高行政长官,还担任宋哲元的政务处长,兼平津卫戍司令部高等顾问。从事变爆发到北平陷落,二十九军的所有作战计划,都被潘毓桂详细出卖给日军。
  早在周赫煊回上海的时候,他就给宋哲元发了一封电报,说日军正在谋划攻占北平,并提醒宋哲元当心——潘毓桂已经做了汉奸。
  宋哲元倒是听取了部分意见,令人严密监视潘毓桂的行踪。但潘毓桂有日本人撑腰,又是宋哲元地盘内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二十九军当中也有内应,依旧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作战计划并传出。
  当日军一步步收缩对北平的包围圈时,宋哲元意识到南苑的重要性,立即派遣赵登禹的精锐部队前往支援。但宋哲元也是昏了头,他鉴于37师的防线太长,同时又把驻守南苑大营的37师调往北平方向。
  这一切由于汉奸的出卖,都被日军所知悉,于是日军趁机发动猛攻。
  南苑之战爆发时,赵登禹为了赶快驰援,身边只带了一个团,另两个团还在半路上,而主力仍旧留在涿州,原本驻守南苑的37师则在撤离防线。
  增援部队只来了一个团,驻防部队却在撤退,日本人又发动突袭,战场瞬间全乱了,中国守军被打得措手不及。
  最可恶的是,由于汉奸潘毓桂的出卖,日军不但知悉守军的动向,还知道守军的薄弱点——学生兵团。
  学生兵团是去年征召的,一直在参加训练,直到七七事变爆发,他们才正式拿枪成为军人。日军朝着学生兵团的阵地疯狂进攻,而前线的指挥系统又崩溃了,学生兵们根本找不到长官,只能在基层军官的领导下坚持战斗。
  对于这些学生兵来说,这是他们遭遇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其中大多数人的最后一场战斗。他们当兵的时间才半个多月,却展现出极高的战斗素养,而且无人后退,无人投降,大半都牺牲在和日军的肉搏当中。
  卢沟桥事变一周年之际,日本《朝日新闻》采访华北驻屯军第一大队长一木清直,此人感慨说:“(中国学生兵)面对面死战也不肯退却……甚至负伤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因为提前得知守军的作战计划和弱点,日军以为能轻松拿下南苑,结果遭到异常顽强的抵抗,甚至一度被佟麟阁带领军官教育团赶出阵地。在损失惨重之下,日军战斗机从承德起飞,对南苑进行疯狂的轰炸和扫射,守军阵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
  中国守军只能选择突围,而他们的撤退路线,也被汉奸出卖给日本人,遭到准确而致命的埋伏。
  突围途中,132师师长赵登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