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啊,可惜,这人死得太早了。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累死的,被张作霖的胡搞乱搞气死的。
  周赫煊想到未来的九一八事变,郑重告诫道:“五哥,你要转告六帅,不管发生什么,千万不能动兵打内战。”
  冯庸笑道:“东北都易帜了,当然不可能再打内战。”
  “这次的编遣会议,就是内战征兆啊!”周赫煊急道。
  冯庸闻言一愣,表情凝重地说:“不会吧,难道常凯申敢跟全中国的地方势力开战?”
  “他要削藩,你说各省军阀会是什么反应?”周赫煊反问道。
  “削藩倒不至于,全国裁军方案,大家可以坐拢来一起谈嘛。”冯庸非常乐观地说。
  周赫煊问:“如果谈不拢呢?”
  冯庸道:“那就保持现状,大不了地方的军费开支,不用再找中央拨款。”
  周赫煊道:“地方常备军队,自然不需要中央拨款。但各地的警备军呢?如果连警备军的军饷都不走中央,那这个中央政府还叫中央政府吗?这跟藩镇割据有何区别?常凯申为了自己、以及南京政府的威望,是绝对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存在的。中央想要集权,地方想要自保,这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
  “万事可以谈啊。”冯庸说。
  好吧,冯庸的观点跟阎锡山差不多,都认为可以坐下来商量,犯不着动兵戈。
  可惜他们把常凯申想得太软弱了。
  当天下午,阎锡山如约而来,正好跟冯庸碰个正着。
  “汉卿(冯庸)啊,你是张司令的代表,他对裁军有何看法?”阎锡山见面就问。
  冯庸笑呵呵的说:“跟阎部长一样,我们张司令也支持裁军。”
  阎锡山摆手道:“支持裁军,那是对老百姓说的,咱们就不必说这种空话了。”
  冯庸严肃道:“若裁军计划秉承公心,那我们张司令自然也一心为国。”
  “就怕有人徇私!”阎锡山拍着大腿说,他又问周赫煊,“周先生料事如神,你猜常凯申这次会玩什么花招?”
  周赫煊笑着说:“阎部长何必问我,您跟常总司令恐怕已经达成秘密协定了吧。”
  阎锡山瞪大双眼:“这你都能猜到?”
  “如果不是胸有成竹,阎部长会有心思来参加我的婚礼?”周赫煊笑道。
  阎锡山坦白说:“我是跟老蒋有些合作,但又觉得不对头,跟手下参谋讨论好几天都没头绪,所以决定来问问周先生。连英国的汤因比先生,都说你是国际问题专家,对中国的问题肯定也有独到见解。”
  周赫煊分析说:“常凯申并非蠢货,他敢提出裁军,必然拉一派打一派。中国人讲究远交近攻,必然是拉拢阎部长,而打压冯(玉祥)、李(宗仁)、白(白崇禧)。我说得对吗?”
  “全对!”阎锡山佩服道。
  周赫煊又说:“李、白二人的地盘,离常凯申最近,而且他们属于新进军阀,地盘小、底蕴也不足,因此常凯申必然首先对二人下手。等解决了李、白,下一个就好轮到冯玉祥。至于最后嘛,阎部长觉得会是谁?”
  “可不就是我吗?”阎锡山笑道,他清楚这个道理,但却有自己的打算。
  这就是当局者迷,或者说心存侥幸,总认为受伤的不会是自己。
  冯玉祥在北伐战争中出力很大、损失最多,但半年前的分赃会议上,却被常凯申刻意打压,最后得到的好处竟不如阎锡山。
  即便如此,冯玉祥还抱着幻想,希望在编遣会议上得到常凯申支持,从而在中央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管是以前的北洋政府,还是现在的南京政府,都是合法的中央政府,占据着道统大义。军阀们是很看重这个的,因此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想谋得高位,在中央政府有了地位和影响力后,联合其他势力,通过政治打压的方式逼蒋下台。
  周赫煊不想看到军阀混战,他建议说:“阎部长,你最好在常凯申对李、白二人下手时,就站出来反对,这样才能避免事态扩大。”
  “这个嘛,容我再想想。呵呵。”阎锡山敷衍道。
  周赫煊出的是好主意,也是唯一避免中原大战的方法。只要常凯申不能顺利压服李、白,就不敢轻易对冯玉祥下手。
  可阎锡山不愿意,因为跟常凯申的密约,此次裁军他属于受益者。
  到嘴边的肥肉,阎锡山不想放过,至于李、白二人的死活,他才懒得去管。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轮到自己时,总还抱着侥幸和幻想。
  阎锡山觉得,等常凯申解决了李、白,再对冯玉祥下手时,必然弄得天怒人怨。到时候他站出来振臂一呼,联合各方势力,就能轻轻松松逼迫常凯申下野,他自己则有机会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
  周赫煊提醒道:“阎部长,常凯申是绝对不会遵守你跟他的约定的,小心被人当枪使。”
  阎锡山说:“我想问的就是这个,常凯申到底会玩什么花招?”
  “过河拆桥,你当心就是。”周赫煊道。
  阎锡山还想再问,周赫煊却闭口不言,因为说了也没用。直到阎锡山去南京开会,才终于明白什么叫过河拆桥……
  在阎、蒋两人的密约中,常凯申和阎锡山各获得十个师编制,冯玉祥八个师编制,李宗仁、白崇禧加起来八个师编制,其余几个师归中央直属。
  此计划由阎锡山主动提出,然后常凯申顺势答应,他们联手起来打压其他人。
  可阎锡山万万没想到,常凯申突然临时变卦,莫名其妙把全国设为八个编遣区,常凯申自己就独自掌控四个。这个裁军方案如果严格实施,那么全中国的军队,有一半掌控在常凯申手中。
  由于阎锡山在开会第一天,就表示出强烈支持中央的态度,到最后他都无法反对这个方案,只能含泪吃下自己贪心的苦果。
  这笔买卖,亏大发了!
  开会结束后,阎锡山对自己的随员感叹:“又被周先生料中了,我就不该支持老蒋,作茧自缚啊!”


第二百八十三章 断章
  1929年1月8日。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几大军事领袖,带着满腹怨气离开南京。
  在动身离开前,李宗仁和冯玉祥有过多次密谈。二人都认为常凯申要玩独裁,他们准备拒不执行裁军计划,如果常凯申要动用武力,那么彼此应当互相支援,绝不屈服。
  随后,李宗仁匆匆返回武汉,并让白崇禧把驻扎在北平和唐山附近的军队,全部调回武汉准备打仗。
  常凯申注意到桂军的动向,也在湖北和安徽边境集结大军,蒋桂战争一触即发。
  冯庸才不管那些,自顾自地修理飞机。无论南京这边如何裁军,反正管不着东三省的事情,那边有日本人虎视眈眈,东北军是不可能按照计划裁军的。
  冯庸迫降的地方在上海郊外,他把飞机修好后,从当地请来几十个农民。
  先是简单的修建跑道,用碎石块和沙土把道路铺平,然后冯庸坐进驾驶舱,冲旁边看热闹的周赫煊喊:“明诚,快上来!”
  “这就可以了?”周赫煊傻傻的看着那简易跑道,平不平坦且不说,尼玛长度也不够吧,顶多也就百来米的样子。
  冯庸笑道:“没问题,上来吧!”
  周赫煊战战兢兢地爬上去,戴好飞行帽说:“五哥,我这条小命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
  “哈哈,准备起飞了。”冯庸扭头对后方的农民大喊,“用力拉住,我喊放才放!”
  几个农民拽住绳索,绳索的另一端套在飞机尾翼上。
  冯庸立即启动飞机,拖着那几个农民前进了好几米。等发动机达到预定转数,只听他一声大吼:“放手!”
  咻!
  飞机犹如弹射般前进,只在简易跑道上行驶大概80米,便快速的离地飞起,擦着前方的小山包升上天空。
  “我草!”
  周赫煊抹了额头的一把汗,惊魂未定道:“你这是玩儿命啊!”
  “放心,我有把握。”冯庸自信地说,“上次那架飞机要小一些,才助跑50米就飞上天了,这120米的跑道绰绰有余。”
  “你厉害。”周赫煊无语道,心里发誓再也不坐冯庸开的飞机。
  冯庸很快就把飞机开到城市上空,没事瞎兜圈子玩,发动机的隆隆声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驻足观看。
  不多时,下方居然又飞来一架飞机,冯庸立即朝人家飞过去,还冲对方挥手大喊:“嗨,下午好!”
  可惜听不见,招呼白打了。
  跟冯庸一样,对面那架飞机也在城市上空盘旋,不过他们并非在玩,而是往城里扔东西。
  成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