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辅的脾气自然不好,他未必担心自己获罪,只是被押着回京,对他来说实在是没面子,他自认为自己没有对得住自己的爹,想老爹在世的时候何等的清贵,自己反倒给他丢人了。因此在启程之前,他垂头丧气,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沐晟倒还镇定,当圣旨要拿他的时候,起先他还有些震惊,可是后来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便洒脱起来。
启程的时候,他和郝风楼同车,看了郝风楼一眼,旋即道:“此番入京,有凶有吉,其实……未必就是坏事,无论如何,你不必担心。”
郝风楼笑了,看了沐晟一眼,道:“沐将军也看出了其中的蹊跷?”
沐晟哂然一笑,道:“你当老夫傻了吗?假若圣命只拿你一人,那么你便是真正的必死无疑了。现在拿了这么多,让我们几个陪你一道入京,可见陛下未必就真的怪罪于你。只不过……你也切莫过于乐观,这件事终究是太骇人听闻,即便陛下有其他的心思,你却也未必能高枕无忧。总而言之,一切都等入了京再说。”
郝风楼抿了抿嘴,舒服地靠在车里的软垫上:“是啊,入京再说,倒是因为我连累了大家,心里颇有些过意不去。”
沐晟摇头,郑重其事地道:“陈天平是死有余辜,你只是做了大家想做而没有做的事,说句实在话,老夫很佩服你,假若是老夫,就没有你这般的勇气,终究……还是瞻前顾后啊。不过现在却不必瞻前顾后了,和你一道上了‘囚车’,想瞻前顾后也没了机会。”
郝风楼闻言,不由笑起来。
…………………………………………………………………………………………………………………………
第二章到,现在大家可以猜事情接下来是怎么演变了!哈,之前有人想到反弹这个办法吗?
第三百一十六章:兹事体大
对于未来的担忧,郝风楼并不是没有,他心里清楚自己牵涉到的是什么。
只是至今,他并不觉得后悔,这种死不悔改的性子,或许是郝风楼最大的软肋。
说是囚徒,待遇却是不错。所过之处总是前倨后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里的贵人途经此地,马车精美,又有亲卫前呼后拥,端的是气派非常。
路过永州府时,这知府不明就里,听了差役的回报,还以为真的是什么大贵人私访,居然起了巴结的心思,亲自前去相迎,谁知道一个幕友直接追出来,手里拿着邸报,大叫:“大人,大人,这……不可啊,大人看这邸报,这……这些人,是犯事的……”
知府大人听罢,一看,顿时明白了什么,连忙跺脚,面如土色,立即带着人飞快的打道回府。
这样的笑话不只一次,消息毕竟不流畅,再加上这些人的架势一看就很有来头,不少地方官不明就里,差点上当。幸赖他们总能悬崖勒马,不至于犯了糊涂。
抵达南通,接着便是行船,这一路上,几个罪囚倒是有说有笑,即便是那张辅,竟也索性赖驴打滚,不再纠结所谓的神圣使命了。
在船上白日饮酒,晚上便是呼呼大睡,端的是自在无比。
只是他们哪里知道,有人比他们更快。
那右都御史杨雄已经命人快马传了奏书,直抵京师。朱棣自然很是关注这件事。虽然表面上显露的是冷漠,只是这冷漠的背后却又意味深长。
早朝之后,朱棣便坐在暖阁的藤椅上。舒舒服服地将身子靠着,打着团扇的宫人带来屡屡轻风,而另一边则是一个内官念着最新的奏书。
这些奏书,若是朱棣不愿意听,便轻轻的咳嗽一声,那内官很是识趣地抛开,重新捡起一本。
现在念的。正是杨雄的奏书。
杨雄在奏书中提到了种种的问题,比如郝风楼擅杀安南王,导致安南国内不稳。虽有明军驻扎,可是各地蠢蠢欲动,民心相背之下,朝廷又没有其他安南王的人选。极有可能。一场暴乱就会发生。
杨雄甚至拍着胸脯,说以他在安南的情形来看,三月之内,安南境内必定烽火四起,朝廷的这点兵力在这里,必定捉襟见肘,除非源源不断增兵,否则……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道出了担忧,安南眼下的情况尾大不掉。而此事的始作俑者自是郝风楼。郝风楼难逃其咎。
杨雄没有抨击郝风楼如何擅自调兵,也没有抨击其他,只是很客观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了个清楚,同时还说驻守安南的官军思乡心切,已毫无斗志,一旦再有变乱,极有可能酿成大祸。
朱棣听着这奏书,连连皱眉。
其实他并不怪责郝风楼杀陈天平,任命郝风楼护送陈天平去安南的那一日起,他便已有这个准备。朱棣绝不是一个任人耍弄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陈天平将他朱棣当作棋子,这显然是作死。
所以对朱棣来说,所谓的擅自调兵,所谓的杀藩王,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南的摊子该如何收拾。
登基至今,他为了南征耗费了无数的心血,这算是他朱棣称帝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可是谁知道会发生这么大的事。这两年来为了安南,朱棣操碎了心,假若这个时候,安南彻底崩盘,这对他来说可谓致命打击。
他是朱棣,是无论遇到任何事都能自信满满,都能死中求活的永乐大帝,可是一个小小的安南,花费了如此多的苦心,最后还糜烂一团,甚至可能不断地消耗大明的国力,最后使他和他的帝国成为所有人眼中的笑柄,这才是朱棣绝不能接受的。
所以当听到这份奏书的时候,朱棣幽幽叹口气,闭上眼睛,整个人露出了几分颓色。
他清楚,这件事必须得有人承担后果了。
并不是他想处置郝风楼,因为这件事影响深远,安南的黑锅也必须得有人来背。到时整个朝廷必定议论纷纷,必定会疯狂地抨击,即便是他朱棣也不可能袒护。
“实在不成,就削为百姓,让他做个富家翁吧。”朱棣心里有了盘算,甚至于就连这一点,只怕都需要费一番功夫。
从杨雄的奏书来看,此事已经牵涉到了大明兴衰的问题,再庞大的国力也不能源源不断地给安南输血,也不可能无止尽地增兵去征缴那些连绵不绝的叛乱。
大明的威严也将绘制一旦,连一个安南都焦头烂额,那么又有谁还会在乎你。
朱棣深吸一口气,重重地摇头。
………………………………………………………………………………………………………………………………………………………………………………
这份奏书自然要经过文渊阁。文渊阁里,解缙终于松了口气,他将胡广寻了来,将奏书给胡广看。
胡广面色闪烁不定,最后抬眸道:“这是何意?”
解缙面沉如水,淡淡地道:“郝风楼这一次脱不开罪责了,就算是陛下想要袒护,可是将来安南一旦出了乱子,他就难辞其咎,所以陛下那边唯一的法子不是为他脱罪,因为即便脱罪,这安南一旦出事,迟早还是要新帐旧账一起算。以老夫之见,陛下会袒护一些,可是这罢官为民却是跑不掉的。”
“只是罢官?”胡广显得有些不满,道:“如此袒护,不免教人寒心。”
解缙呵斥道:“胡公慎言,你是大臣,岂可说这样的话?”
解缙谨慎地看了门窗一眼,见门窗都是紧闭,脸色才缓和一些,便继续道:“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公道,若是有公道,世兄岂会白死?这件事也只能如此,陛下为人顽固,决不可步步紧逼,逼得越紧,反弹便越大,你要报仇,要徐徐图之。眼下等郝风楼罢官为民,到时自然而然会和宫中疏远,三两年之后,宫中还会记得他吗?这世上的交情,一年两年还可,两三年之后便淡薄了,你是翰林学士,又当值文渊阁,位高权重,到了那时,一个授意下去,自然会有人争相地献上这投名状,不要急于一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话音落下,解缙黯然道:“老夫知道你的心情,可是有些时候只能事急从权,老夫叫你来,便是让你万不可莽撞,否则说不定反而帮了那郝风楼的大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胡广深深地看了解缙一眼,才道:“解公所言甚是。”
解缙背着手,突然道:“听说他们的船已经快抵达南通州了?”
对郝风楼这些人的行踪,胡广极为关注,道:“前几日便说到了杭州,料来已经登船了,说不准差不多要进秦淮河了。”
“那就快了!”解缙道:“也就这几日的功夫。”
二人随口说了几句话,解缙突然道:“陛下有意修书,要修出一本宝典出来,好留芳于世,此事,你知道吗?”
“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