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稀松)-第5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永兴点了点头,略整了下衣服,便迈步而出。莺莺燕燕聚金殿,还真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场景啊,朱永兴想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一百二十二章水利部

不管是为名,还是真的要为女人争气,抑或是奔着内宫嫔妃的位置来的,此次女科的录取比例都高得吓人。而不管你是否要做官,还是得个才女的名头回家待嫁,朝廷都给予了封赏和恩赐。

赐女举人出身,见官不拜,可与县官分庭抗礼,家中免赋税三年……虽无爵,但权利与民爵几近相同。

朱永兴算是想通了,既然在这个时代强令女子为官很困难,那便先提倡,给予这些敢于吃螃蟹的女子很高的待遇,让别人眼红心热,也就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女子教育。而不管是系统的学堂式教育,还是请老师式的家庭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水平,总是件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全部的考生都不愿任职为官,虽然少,但先建立一个独立的女官系统,把框架支起来,也是一大进步。首先的改变便是建立女犯监狱,由任职的女官在社会上招募壮女、壮妇进行由上至下的管理;此外又任命武科女官成立女子警察学校,招收学员并加以培训。这两个部门都隶属于刑部。

其次是建立女子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本来朱永兴登基之初便下旨豁除贱籍,一是彰显新帝仁厚、庶民同乐,二也是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但朝廷官员大多以“官吏守牧为君子重器,乍然脱籍即能应试入庙堂,有伤物化文明观瞻”加以反对,最后确定为脱籍五年后方许读书仕进。

而女官确定,从社会上招募的虽然没有功名,便不属官吏,却也是吃皇粮的公务员。这样一来,朱永兴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让那些出身不好的人也有空子可钻。比如风尘女子,便有很多精通琴棋书画,对她们来说,便是一个从良的机会。

忙碌了一番后,科举大事已了。虽有诸多不足,但很多改革在这个时代也算是破天荒之举了。八股虽未取消。但比重大大下降,朝廷体现的意思也很明显,三年之后的大比估计改革得将更加彻底。“学以致用”,朝廷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个趋势很多人都看清了。

有些事情不用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只要去提倡,去鼓励,既让反对者没有闹的理由,又让很多人心知肚明。主动去适应,去改变,这应该是很高明的政治手腕了。

相对于科举的改革,国家政治结构也在作着一系列的调整,最主要的便是刑部和吏部的分权。说是分权,其实并不确切,应该算是权力的细分,也就是民政和司法审判的分离。县官只管民政。不再过问审案,而由县官之下另设由法官负责的法院进行审讯和判决。法官的职别虽在县官之下,但任用却直接归属刑部。

这是并不完善的司法独立,但作为走出行政和司法分离的第一步,倒也无可厚非。先框架,再修补装饰,与盖房子一样。繁杂的事物要分解之后才让人有去实现的信心。光叹其难,不去做,那永远也看不到成功。

就象治河,乍听需十年之功,需亿万钱财。便吓得退缩,以财政不敷为借口拖延,那什么时候能够成功?

而在此次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状元、榜眼、探花,而是以水利专业晋阶官身的陈潢。而彰显朱永兴的治河决心和信心的则是从工部独立出来的水利部,尚书为总理处的查如龙。以亲信旧人担任水利部尚书,也就是在历史上向来被视为油水丰厚的河督一职,不仅是朱永兴的信任,更显出了他对水利河务的重视。

陈潢则以主事职街成为查如龙的第一幕僚,比状元等三甲还更快地领到了实缺,算是平步青云了。

“朝廷的钱粮确实紧张,朕从海关挪出二十万两银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朱永兴身为皇帝,诉苦起来也不讲究身份了,“你们呢,先在紧要处使用,朕会再想办法挪措。”

查如龙用力点了点头,说道:“请万岁放心,臣定勤勉任事,不负万岁厚恩。”

“治河这个事,不是勤勉就能办好的。”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个水利部啊,功成了是利在千秋,能青史留名,可也是个不讨好的差事。现在还看不出来,以后财政宽松了,每年治河的银子便象流水似的不断,岂会少了攻讦?朕为什么选你任这个尚书,一是信任,二是知道你有胆略,不畏谗忧疾。朕要的是能实心任事,任期长远的能吏啊!”

“万岁圣谕,微臣铭记于心。”查如龙很是感动,这算是交心之语了,这份信重还能有什么可说的。

“还有你,陈潢。”朱永兴伸手指了指,说道:“莫要恃才傲物,理论是理论,是否可行,在何处何时可行,你要谨慎小心。既是分段治理,那便边治河边学习,边学习边长进。”

“万岁圣言训诫,微臣牢记于心。”

“源流并治,朕知道这是正法,但西北流域情势复杂,也只能尽力而为。”朱永兴继续说道:“朕会下旨给地方官,多植树造林,减少河中泥沙,这非是一日之功啊。你们呢,还是先在黄河淮河下游紧要处着手,尽量减少水患,安民救民吧!”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提笔刷刷写了道旨意,用玺之后由女官转递给查如龙,“与地方官要同心协力,少了他们的配合,这劳力和材料便不顺遂。但治河是以你为主,如何治,地方官不能干预。若是意见相左,实在难以进行,你可出示这道密旨。嗯,水利部衙门暂设在清江,查、陈二位爱卿,你们在外,便要多多劳苦了。”

“臣定不负圣上谆谆教导之情,信任委托之恩。”查如龙和陈潢赶忙跪倒,双手接过密旨。

“嗯,朕在京师,你们在外,要多写书信联系,有什么苦处也告诉朕,别闷在心里。”朱永兴抬了抬手,示意他们平身,“朕会尽量为你们扫除障碍,解决困难。好了,你们且退下吧!”

……………

第一百二十三章起驾北上

迁都北京是早已确定的事情,但真正起驾北上则意味着明朝的战略重心完全转向,即便是为了京师的安全,北地明军的攻势也将恢复,拓展京师的安全范围。

而另一方面,皇帝坐镇北京,则北京往南的大片地区便可视为安全,既稳定了北地百姓的耕种求安的心理,也引发了一些富豪购买土地的热情。同样,南方的人口稠密区也颇有些平头百姓冲着优惠政策而来垦殖扎根,毕竟南方的耕地开发得较为充分,而有自己的田地和租种别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这就是政策引导的作用,很多时候比强制更有效果。而这种手段还将用在以后的东北,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是可以预见的,土地是不愁没人要的。

皇帝起驾,本应是地动山摇,扈从如云。但朱永兴却未张大驾,只在水师和几百护卫的保护下,悄然出了南京,沿运河而上,向着北京前进。其后的车驾中不过是嫔妃和皇宫侍女,忽忽啦啦的倒是挺浩荡。

“不必看了。”坐在船上,朱永兴听了信使的讲述,连信也不拆看,便摆了摆手,干脆地说道:“没有什么议和,朕只要无条件投降,除此之外,一概不理。”

满清派出使者,请求议和。条件呢,朱永兴懒得看。在现的形势下,虽然朝廷的财政紧张,可也还是有办法缓解。只要攻打安南郑氏,以及顺道灭占城国的行动展开,以战争缴获就能积聚起在东北进行一次大战役的钱财物资。

而且,随着北地的恢复,南方的稳定,支撑东北战事的物资粮草会越来越充裕。军事行动也会更加频繁,更加猛烈。要是这样还议和,那朱永兴的脑袋纯粹是进水了。

“等等。”朱永兴突然有了个恶作剧的想法,他想起了一句很有名的狠话,不由得笑道:“给鞑虏使者带句话:汝不来降,则自今以往。岁用兵,夏蹂汝耕,秋烧汝稼,朕今年二十有七,迨至于发白齿落而后止。”

嗯,不投降是吧,那就打下去,没有期限。若说期限的话,从二十有七。到发白齿落,总有个三四十年吧,我准备用一辈子的时间跟你们打,你们能支撑到那时吗?

其实从开春以后,明军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主要是在水师上。觉华岛就象一颗钉子,扎在山海关和锦州之间,甚至辽西走廊也面临着明军水师的威胁。满清虽然极力想撑得大一些,但还是知机地从山海关撤退。收缩至大凌河、锦州一线布防。

也就是说,现在明军几乎可以不遇抵抗地推进至宁远一线,然后以觉华为物资囤积地,与满清形成新一轮的对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