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稀松)-第2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南海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虽然也有损伤,但俘获的船只,再加上收编的降兵,实力不减反增。出征时是一百四十二艘各式舰船,现在则达到了二百一十七艘。

降兵可用,降将则要甄别考察。舰队司令靖海伯邓耀和陈上川、杨彦迪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暂在白鸽门水寨休整。但休整的不能是舰队全部,痛打落水狗,一举夺得制海权却是越快越好。

由凌海将军陈上川为主将,抽调各式舰船五十余艘,组成了攻击舰队,在一些降兵的引导下,前往攻击其他水寨。主力已灭,留下的那些残余之敌,自然不会是攻击舰队的对手。

同时,邓耀又派出十余艘军舰,包括英国佬的三艘,组成护航舰队,驶往下龙,护卫那里整装待发的补给船队前来会合。为了海战的胜利,朱永兴可是下了本钱,动员、招募、雇佣了大量的商船进行运输。而这些付出,在胜利之后绝对是物有所值。

“我军既已获胜,苏利那边似乎可以不必给他这么好的条件?”陈上川临行之前,在军事会议上谈到了这个事情,“殿下虽有谕令,但时势不同,应该再作请示为好吧?”

“末将也觉得可重新考虑。”杨彦迪本就不满苏利的狂妄,立时便表示赞同陈上川,把目光望向了邓耀。

邓耀见两个副手都如此表示,他也不好擅专,万一朱永兴怪罪,他可不想担此责任。也正象陈上川所说,时势不同了,苏利固然实力未损,但却万万不是南海舰队的对手。

“书信在之前已经送出,殿下若有更改之意,想必会在回信中提及。”邓耀停顿了一下,赶忙又补充道:“当然,我们的建议还是要急送殿下,请殿下定夺。”

“末将以为殿下之意非在招揽苏利之水师,亦不会在条件上斤斤计较。”作为主力舰的舰长,又是讲武堂出身,段智英已有资格参加军议,但他还是在三位主官之后发言,以示尊敬,“只要苏利举义,我军便可在广州东面增添一个稳固的据点,既可牵制广东清军,又可增兵攻掠,与汝阳王殿下的大军形成东西夹攻之势。这是着眼于东征的大局,与此相比,答应苏利的那些条件却算不得什么了。”

邓耀等人愣怔了一下,细思之下便觉得段智英此话不无道理。在岷殿下的条件中,要苏利让出港口,恐怕不只是要舰船停泊,调兵登陆又有何不可?此次大举用兵,既是名为东征,自然是以此目的为主,连南海舰队的行动,不也是为东征服务吗?

“嗯,有见地。”邓耀率先笑着夸赞,“等补充休整完毕,我南海舰队亦要出动,控制广州之出海口,并相机进攻。单只我舰队,自然难以攻取广州,然段舰长一语中的,确是为牵制清军,全为东征之成功也。”

“大人谬赞,不过是属下一愚之得。”段智英赶忙表示谦逊。

“你也不必过谦。”陈上川也不掩赞赏之色,段智英是他的属下,且是在他的舰上成长起来的,关系非同一般,“分清主次,这很重要。我们水师确应配合东征,否则殿下为何要命汝阳王殿下为主帅?若是我南海舰队倚此大胜,便自行其事,岂不犯下大错?”

“殿下想得周到啊!”杨彦迪有些恍然地说道:“初时作战怕我等有掣肘,又因汝阳王不习海战,是以未明确水师归谁节制。如今已获大胜,便要配合行动,以汝阳王为主,以东征为要了。”

“正是如此啊!”邓耀终于也明白过来,一拍大腿,说道:“原以为殿下要水陆两军勤通声息,是为便于配合,实则另有深意。汝阳王殿下现应已得知我军胜券在握,所派信使持殿下谕令定然已在途中。”

“那——”陈上川犹豫了一下,将询问的目光望向邓耀。

邓耀沉吟了一下,摆了摆手,说道:“胜才自可率攻击舰队出发,我军实力大增,汝阳王殿下若有调遣,自是应付得来。”

……………

第一百四十五章相似的攻击路线

事实上,东征的关键确是在海上。有了制海权,战争的主动权便掌握在明军手中。但也在如邓耀等将领所想,海军是为陆军服务的,是配合作战。如果海军败了,陆上战争可能会艰难,可能会战果有限;而要是陆军败了,那便是毫无所得,甚至会被清军逼近滇省。

目前的形势下,虽然吴三桂、孙延龄等都心存观望,可若明军露出败象,他们的态度就不好说了。

而东征战役打到现在,明军的行动策略似乎已经很明朗,采取的攻击路线与永历八年李定国二攻广东时相差无几。南宁、灵山、廉州府、高州,如果进展顺利,势必又将重演一场新会攻防战。随着明军水师的大胜,这种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九月二十三,东征明军攻破廉州府(今广西合浦);九月二十五,大军攻入雷州府,先后占领遂溪、廉江。而此时,尚可喜所派的一部援军由总兵由云龙、参将吴进忠率领,进入高州,阻挡明军向东的继续进攻。

十月初一,汝阳王马宝亲至前线,命令先稳固对清军对峙的阵线,然后分兵一部向南攻取雷州,以解除后方威胁。

这是很稳健的指挥,但看似也给了尚可喜继续调兵遣将的时间,其实,马宝不急攻高州,一来是雷州未靖,二来则是等待水师配合行动的展开。初期的攻势很顺,这是由于尚可喜不肯蹈孔有德分兵镇守导致灭亡的覆辙,将藩兵主力集中于广州,其他各府、州则由战斗力不强的绿营兵驻守所致。

所以,越接近广州,敌军的战斗力越强。越要谨慎。而且从历史上的战例来看,尚可喜所部应该是防守强于进攻,在肇庆、新会两次战役中,都是防守反击型的打法,也确实是挫败了晋王李定国的进攻。

当然,失败有很多因素。包括李定国突然生病、心慈手软,郑成功私心自用等等。但仔细分析之后,依然能看出尚可喜的一些特点。如果说三藩中最早有了保留实力念头的,便当属尚可喜无疑。

肇庆之役时,尚可喜便一个劲儿地向清廷请求援军;到了新会之役,尚可喜更是耽惊受怕,向清廷诉苦,说部下兵卒仅二千五百名,加上绿营兵也不过二万之众。“各处征战不无损伤。难以招募,顶补率皆南人,皆游荡之辈,俱非经战之辈。连年西贼(指李定**)鸱张,兼土寇四处窃发,兵力多不可恃”。并请求清廷抽调满蒙兵员来广东助战。

即便新会危在旦夕之际,尚可喜依然不敢统兵从广州来援,而是顿兵于三水。等待清廷所遣满蒙军队到达后,方敢前往新会解围。从这些分析中便不难得出尚可喜所部的实力确实大不如以往。最主要的便是连番征战之后,“经战之辈”已是不多的判断。

“死守,守死。”汝阳王马宝反复念叨着,眼中慢慢射出了精光。

经历过滇省反击战的将领都知道当时获胜的关键,那便是使用了非常有效且快速的破城战术。正因为如此,才大出了吴三桂的意料。在时间上使清军增援不及,在战斗中使守城之敌如瓮中之鳖。

现在的情形有些类似,尚可喜依然是前两次的做法,也就是在开始并不把主力全部压上。或者是想凭坚城先挫敌锐气,或者是在等援军。反正,他还是表现出了怯于野战的特点。

但尚可喜不知道,肇庆和新会两次战役时,明军都有东西夹攻的可能,只是郑军拖延不至,才没有成功。现在呢,虽然没有郑军,但海战大胜,以及苏利即将的举义,东西夹击的可能是存在的,只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出来。

“尚逆想拖延时间,以疲惫我军,却是愚不可及,自取灭亡。”吴三省冷笑着说道:“待到苏利起事,水师展开行动,清军左右支拙,更不敢随意调动,正好让我军个个击破,使其所恃坚城变成坟墓。”

“殿下应该便是此意。”马宝点了点头,说道:“在滇省时便是动若雷霆,取永昌,克下关,收复大理,吴逆措手不及,由此陷入被动。”

事实上,虽然水师获得大胜,但真正的牵制作用还没有得到发挥。尚可喜以为拖延时间对自己有利,却不知道事情恰恰相反。而且,明军的后续手段还不只于此,由滇省又增援了一万多军队,而东征以来招募的新兵则被调回补缺。一来一去,东征的兵力总数未变,但老兵换新兵,战斗力却得到了提升。

朱永兴看得很清楚,只要东征获胜,吴三桂便不大敢有异动,滇省便不会有什么危险。

“只是水师陆战队的力量似乎有些单薄,若是苏利举义之后只固守原地,恐怕牵制不够。”吴三省对五千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