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稀松)-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满洲干爹安置好,吴三桂便要于十月十五继续率军出发。就在此时,石屏城来了几个人,向吴三桂密报了大竹菁有埋伏的消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元江大敌压境,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在滇西,战局却是另一番景象。十月十三,明军攻破下关,直逼大理;十月十三半夜,明军两面佯攻,却趁夜暗偷偷潜近大理城东北角,在干涸水沟内填装火药,一举爆破成功,攻陷大理。

三天的时间,连破下关天险和大理古城,这样的速度是吴三桂等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别说临时调动的剿抚左镇还未出武定。就是姚安的剿抚前镇也增援不及。

十月十四,晋王李定国先率五千人马向东挺进,依据俘虏的口供,想在路上伏击或野战击败前来增援的剿抚前镇;赵王白文选则派部将镇朔伯吴三省率三千人马北进上关,攻取鹤庆府;其余人马则在大理进行短暂的补充和休整,以力再战。

“不分民族。只问良莠”,字迹透出娟秀之气,显然不是朱永兴所写,他也写不出这样的毛笔字,但下面却盖着他的印信。

“宗伯。”朱永兴指了指桌案上的条幅和印绶,和颜对金维新说道:“身为大理知府,当为抗清大业尽力筹措,亦当造福一方百姓。切不可横征暴敛,失却民心。这个度。却是要仔细掌握。须知升米恩,斗米仇,行善政、减苛负亦要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不可一步到位。”

“殿下教诲,下官铭记于心,不敢或忘。此条幅,下官要认真装裱。悬于堂上,每日诵读谨记。”金维新达成了心愿。心中喜悦,却还故作矜持,躬身拜谢。

“不必多礼,坐吧!”朱永兴觉得金维新虽然不是一个好军师,但从他随军以来屡次献上治理方略,可见其功利心很强。而且所献条陈也颇为合理,授他一个大理知府,却也可以胜任。

“殿下,檄文已经散发,再等几日。想必那丽江木府、蒙化左氏便要前来请罪输诚。”金维新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朱永兴在大理多驻些时日,毕竟他是宗室留守,代表着朝廷,由他来接见滇西两大土府,效果更好。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三日,吾最多只能停留三日,便要率军前往元江。丽江木府呢,应该会审时度势,吾见不到也不打紧;至于左氏,吾要经蒙化府东下,总是会见面的。听闻左氏乃南诏王室真传,又有滇省第一霸主之称,不知实情如何?”

金维新轻轻摇头,说道:“蒙化确是南诏发祥之地,但南诏亡后,王室漏网者极多,改茶、自、字、左等姓,左氏是南诏王室后裔之说当可信。但要说左氏为滇省第一霸主,却有些言过其实。乌蛮支系纷繁,族群庞大,汉人皆将其称为‘罗罗’。然乌蛮人却有‘摩察’、‘弥撒’、‘罗婺’、‘些么徒’等称,各部落间并不相统属。”

朱永兴微笑点头,说道:“既是如此,想必左氏定无胆阻我王师过蒙化东进喽?”

“自我朝提出‘土流合治’之后,左氏便自请退出政事,并解散大量土兵。后虽有沙定洲之乱,左氏仓促聚兵,却也不如从前。”金维新继续说道:“然蒙化土府辖五巡检司,三十六条箐,七十二条沟,人口数十万。若是罢‘土流合治’,左氏必尽力报答,倒也可成军数万以助殿下。”

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已经土流合治,算是完成了一半目标,岂可半途而废?把权力再度发还给左氏,尽力报答虽然不错,但一旦反叛,却是患在肘腋。

朱永兴想了想,决心不为眼前之利所诱,便断然拒绝道:“既已土流合治,岂可轻言废之。放权与左氏,有利有弊,而弊在长远,万不可行。”

“下官愚钝,亦是急于招军强势。”金维新先是认错,然后感叹道:“若是陈冀叔在,便好了。他是蒙化人,与左氏甚是相得,由他任流官,可谓是两全齐美。”

“若是汉官难寻,便以知书答礼之乌蛮人为官。白族之中尚有很多以科举应仕者,其他民族也无不可。”朱永兴对此早有思路,提拔少数民族官员,以其为榜样,促进少数民族习汉学知礼仪,肯定会有效果,反正比选派汉官不当,造成民族矛盾要好得多。

“说到白族,殿下欲授其聚居之地否?”金维新知道朱永兴已经赐族名,因为白族献策破大理,并将卢桂生家属从某民居中抓获,算是立了功劳。

“等等再说。”朱永兴铺开地图,指点着说道:“入川拓展之路吾选在这里,鹤庆府,丽江,永宁府。蜀地屡经战乱,人口稀少,是我军占地并稳固的一大障碍。所以,日后输民授地,将以蜀地为主。白族呢,暂划两地,安南一支,蜀地一支,各有聚居之地。”

金维新非常聪明,早已明白朱永兴输民授地的精髓所在,分土司之势,所授之地又实行经过改良的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改土归流”的策略。听得朱永兴将白族一分为二,立刻便心领神会地点头赞同。

“还有茶马互市的事情。”朱永兴在手指在滇川藏边划动,沉吟着说道:“与藏人通商互市,不仅有大利可图,更可为我军提供良马。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皆为藏人所需;马匹、皮毛、药材等又能为我所用。建一榷市,互通有无,也是各方所愿。”

第四十一章大理小吃,蒙化左氏

“殿下,此应是鹤庆府辖管,下官——”金维新有些不解地望向朱永兴。

“此是全滇省之事。”朱永兴正色说道:“钞关密布,设卡收钱,此乃弊政。既有碍商业流通,又易滋生贪腐。而且这商税的征收,也不能沿用从前成法。额度要加大,亦没有什么三不收的规则,要一视同仁。”

明朝的商税其实很不合理,朱元璋因为不懂商业,把商税定在三十分之一。那些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勾结,简直富得流油。所设的钞关虽多,但只敲诈盘剥那些没有背景根底的商人。所谓的三不收,便是官员的不收,太监的不收,有功名的不收。

冒充官船风险太大,请有功名的做护身符却百试百灵。所以在明朝,进士和举人堪称一专多能,他们不但推动了文化教育产业的繁荣发展,而且在民营航运领域大显身手。商人给他们的回报也丰厚,明朝拟话本《文疯子传》里,一位秀才同时给两艘民船护航,拿了人家五两纹银的顾问费。进士和举人比秀才有身份多了,他们更有资格帮人免交过路费,拿的报酬自然更高。

“农税重而商税轻,使得官商勾结、敛财暴富,而使小民负担沉重,此积弊该是逐步扫除的时候了。”朱永兴轻轻叩击桌案,感慨地说道:“民不聊生,群起暴乱,殷鉴不远啊!”

金维新点了点头,又想起一个问题,便试探着问道:“官绅不纳赋税,不纳钱粮,亦是积弊,是否——”

“宗伯。你现在亦是官身,为日后着想,怎么看官绅一体纳粮缴税啊?”朱永兴似笑非笑地望着金维新。

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考验,金维新大概猜出朱永兴要逐步实施的政策,为了日后的升迁的前途。或许也是因为田产家财已丧失殆尽的关系,他很干脆地说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国为民,家富者多出,家贫者少出,这个道理很浅显,也必为明理晓义者支持。”

“宗伯深明大义,吾心甚慰。只是兹事体大,怕是不那么简单哪!”朱永兴轻轻摇头。此时肯定不是提出什么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时候,就算是这么做了,也要换个名义,不能明说出来。

接下来,朱永兴又与金维新就一些琐碎事务进行了商讨,基本上算是交代清楚了,金维新方才告辞而出。府衙初创,他还要招募些人才。尽快行使官府的职能。

屋中空荡了起来,朱永兴轻抚着额头。缓解着疲劳。这种费心劳神的谈话,比行军几十里还累。梦珠和龙儿闲不住,去看大理风景名胜了,朱永兴琐事缠身,也不能陪着。此时,朱永兴也颇觉寂寞。想了想,灵机一动,立刻收拾衣服,然后起身而出

“殿下——”杨国骧见朱永兴一身便装,不由得诧异。

“你们也换套衣服。咱们今日去吃食街闲游,尝尝这大理的各种美味。”朱永兴笑着吩咐道:“告诉伙房,中午便不回来吃了。”

“闲游?”杨国骧赶忙摇头,说道:“殿下千金之躯,岂能鱼龙白服,混杂市井。待我去告诉城中驻军,先封街净道——”

“封街净道,那不成恶霸了。”朱永兴连忙摆手制止,说道:“体察民情嘛,不需如此兴师动众。城中已经安定,咱们便装而行,谁能认得?快去换衣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