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稀松)-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一家人苦捱度日,不知什么时候便会饥困而亡的时候,运气却一下子砸在了周小山的头上。幸好,幸好自己还会说点汉话,周小山不断地感到庆幸,偷偷捏了捏怀里**的银子。自己咋就成了村长,又给银子,又让自己主持发粮食,还让自己把华侨华裔组织起来,维持村里的治安。

走过一座大院落,周小山才从做梦般的幻觉中惊醒,狠狠地瞪了一眼那宽大气势的黑漆大门,吆喝的声音不由得高了起来,临了还狠狠地啐了一口。

该死的阮大户,这下子该倒台了。这分的粮食就是从他家搬出来的,以后说不定还要分你的地,分你的财产。

嗯,刚刚那个阮家小姐哭起来倒是挺可怜的。我呸,人家明军又没干别的,只是说借你家的粮食,还打了欠条呢!咋就跟个守财奴似的,和她老爹一样的吝啬黑心。想起阮大户掐着脖子要粮收税的可恶,周小山顿时觉得阮家从老到小,一点也不可怜,对,就是不可怜。

……………

咱们是大明王师,仁义之师,不能强抢硬夺,打欠条就对了嘛!朱永兴看着书记官把这沓废纸收好,不禁嘿然一笑。打家劫舍都能落个好名声,这好事哪能不去做呢,要多做,不让做不行。

驻守村子的十名军士已经挑选出来,正由宣教司的官员训话,可有几个家伙的眼神有些飘忽,直往前来领米的队伍中瞟。

混蛋,人家姑娘穿得暴露,不,是衣裳褴褛,你们也不能如此没有定力嘛!看谁机灵,到阮大户家借几件好衣服给人家穿。要是这点小招术都不会,那就活该打光棍。朱永兴翻了翻眼睛,没好气地一摆手,上马走了。

说是驻守,其实就是仿效后世的警察派出所,维持下治安,给华裔和愿意归附的穷人撑撑腰,但太过分了也不行。取卵是可以,杀鸡还不是时候。

对于朱永兴不紧不慢地推进速度,那嵩感到不解,这分明是给安南郑氏调兵遣将的时间。要按他的想法,应以骑兵猛烈突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敌人,不给其集结抵抗的机会。

朱永兴耐心地向那嵩解释道:“当年我大明也曾收复安南,但越人抵抗不止达二十年,终于耗尽了朝廷的耐心财力,退出了安南。其一是朝廷派至安南的官员,往往以高压控制,使当地人大感困苦;其二是鲸吞太甚,明军虽多,但分布地域也广,各地乍服乍叛,军队疲于奔命,如陷泥潭;其三则是陈朝未失人心,以兴复陈室为号召,越人从风响应,声势浩大。”

“然今势已然不同。”那嵩也逐条分析当初大明朝廷的失策,“殿下以宽仁待越人,使其脱困苦之境,免欺压之厄;再者,安南郑氏横征暴敛,百姓心生怨恨,少有肯听其号令,为其而战者;且我军现只占数地,并无鲸吞散兵之忧。”

“那总督所言甚是,所以吾才率大军讨伐安南,因其形势不同也。”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说道:“但败安南兵易,使其丧失纠缠再战之力难。若是进速过快,则安南兵溃而散于四野,势必为患。我军异地作战,剿之不易。倒不如以势压之,迫其后退集结,然后一战而定胜负,逼郑氏签城下之盟,暂息刀戈,使我军有一立足之地。”

那嵩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南有阮氏为敌,北有高平莫氏盘踞,郑氏想必不敢集全国之兵与我军决战。只要击败其北方主力,郑氏便多要纳款求和。只是要割地的话,怕是不会轻易应允。”

“吾不要郑氏割地。”朱永兴笑得奸诈,说道:“或逼其承认驻兵权,或租借其地,到期即还。”

嘿嘿,租个三五十年,郑氏估计也该完蛋了,或是被反抗的民众推翻,或是被阮氏所灭,或是被我蚕食殆尽。到时候债主都没了,我想还也没办法还不是。只好勉为其难,把有期变无期,继续占着这些土地了。

“刘备借荆州?”那嵩稍微一愣,便会心地笑了起来,“殿下睿智,既能达到目的,又赏了郑氏一块遮羞布。”

“还有那高平莫氏。”朱永兴用马鞭轻轻一指,带着嘲讽的冷笑,“吾已派人联络,待到我军大胜,则必蠢蠢欲动。示之以恩,诱之以利,可收‘以越治越’之效也。”

“小三国呀!”那嵩的目光愈发清澈,已经多少猜出了朱永兴的阴谋诡计,联莫制郑,确实是一步好棋,扶持莫氏为傀儡,不仅会大大降低占领区越人的反抗**,更会使郑氏惶恐不安。毕竟莫氏在安南还有一些影响力,一旦得势,可能比异土作战的明军更有威胁。

没错,莫氏确实有利用价值,并不是废柴一块。就象明末清初之时,明朝的皇帝对百姓并不善待,施政也颇多残苛。但王朝更替之时,面对更残暴的统治者,老百姓又觉得以前生活似乎还好些,又起了怀念的心思,使“反清复明”大有市场。

第二章高平莫氏(求收藏)

十二点以后便上架了,在此感谢编辑烈手的指点和推荐,感谢广大书友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上架后,朋友们能继续对样样热心相助,支持到底。样样会把诸位好友的支持化为动力,努力写好。

*********************************************************************

莫氏在安南还能得到部分人心的原因与明清交替之时也颇为相似,郑氏不恤民生,横征暴敛,使百姓又怀念起莫朝初期明德丶大正年间的政治清明,生活安定。而且郑氏专权,架空黎朝,以自己的机构——郑府决定国家大事,更使得郑氏名义不正。

还有一点也是郑氏眼光短浅、sī心自用造成的。莫朝统治时期,三年一科举,共二十三次开科取士,中举近五百人,给众多文人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而郑氏把持的黎朝在四十多年中却只是七次开科,只有四十多名文人中举。zhèngfǔ要津则多为郑氏发家之地欢州、爱州人士所据,其他地方的文人很难参与。所以,众多安南文人仍然倾心于莫氏势力,当时许多有名文人往往隐居不应仕于后黎,最有名者如阮允钦丶阮公礼等。

这就是文人,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只要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应仕为官,民族大义、忠君爱国皆可抛在脑后。

怪不得唐太宗喜谓shì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怪不得康熙开科举,也有“一网打尽天下英雄”的得意。

只是,我需要的人才能通过科举获得吗?或者说,除了起于明太祖的科举八股取士外,还有没有更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单凭着自己的直观感觉进行简拔,这当然不行。但汉以前的乡举里选,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法,唐宋时期的诗赋取人,显然也无法网罗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

朱永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更让他担心的是在这个时代,他的力量还根本不能够颠覆这个深深植根于封建文化土壤中的制度。八股文的弊端非常明显,并不是只有朱永兴看得到,但是没有人敢去尝试破除这个已经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我是否应该拿出勇气来改变,即使是需要付出代价?或者暂且妥协,再循序渐进,缓而图之?

…………

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回转四合。红sè的宫墙围绕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宫殿外有花园,花木繁茂,翠竹千竿。花园旁又有莲池,绿水浮bō,荷香扑面。

这里便是莫氏在高平孟泉修建的宫殿,观此豪奢,又哪里象卧薪尝胆、振作勃发的气象?莫氏居高平弹丸之地,财政拮据,却丝毫没有节俭,大肆挥耗,修建宫殿、庙宇。

除了这座宫殿外,莫氏还在孟泉建栋麟寺、园明寺,“作丁字;左右行廊;后堂僧房在焉”可谓是不惜财力人力。

从挥霍享受上讲,莫氏与郑氏可谓是一丘之狢,同样是将负担转嫁于当地百姓,“政令rì繁,土人厌之”,也引起当地人的不少反抗。如莫顺德十四年,石林州时和社人农贵虎反莫氏……

当然,由于高平莫氏偏安一隅,地方狭小,难成大统。所以;莫氏又有不断有向外扩张的企图。除了在安南国内试图控制四周的府镇外,历史上的莫氏还曾在中国边境侵吞土地。比如勾结云南土酋沈文崇侵占归顺十三岗,其中八岗由莫氏控制,四岗由沈文崇控制,莫氏从其地掠夺金银牛马等物,供其享用。

但是现在似乎不用再反复试探,不用再偷偷mōmō了,对外扩张的机会突然就被送到了莫氏的面前。

“郑氏负义皇明,残苛待民,岷殿下吊民伐罪,率大明王师十万,不rì将入境讨伐郑氏。”朱永兴派出的联络使者宗守义动身时,明军尚在元阳,他只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