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所以在如何对待雷浩波的问题上,还需要李牧拿主意。
“可以啊,你现在要尽可能拉拢所有可以拉拢的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只要是清帝国的敌人,就是你可以拉拢的对象,至于合作之后的模式,以及未来的主从关系,我相信你可以处理好。”李牧没有说得太明确,相信严顺将来可以处理好。
其实不管是多好听的说辞,最后归根结底都是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严顺现阶段的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先放到一边,等到未来再处理。
李牧也不担心严顺到时候优柔寡断,屁股决定脑袋,严顺现在或许还会妇人之仁,但等到推翻清政府之后,严顺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就算到时候即便意见不统一,严顺下不了手,严顺身边的人也会帮助严顺做决定。
“那就没有问题了,老雷在两广云贵很有势力,年前老雷刚刚发动了一次暴动,坚持了三个月之后还是失败了,老雷这个人有想法,但是实力不够,做事比较莽撞,我会处理好的。”严顺很有信心,这些年跟在李牧身边,严顺也是见多了社会阴暗面,很多时候李牧不方便做的事,都是严顺去处理,所以李牧不担心严顺的能力,更担心的还是清国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墙头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最信奉的是“中庸”之道,只可惜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明白“中庸”之道的害人之处。
李牧上辈子有本畅销书叫《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也是大起大落,先是受到追捧,引发社会热议,然后全民唾弃,作者也成了过街老鼠。
抛开《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背后的原因,这本书也确实是写出了一部分国人的问题,但是那时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并不具备代表性,谁都不能否认,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害群之马,更何况是一个十几亿人的民族,一万个里面出一个老鼠屎,总数也有十几万之多,如果把目光只放在这十几万人身上,拿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片面的。
李牧也承认,确实有一部分国人上不了台面,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比较偏颇,片面的无限放大劣根性,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只提出问题,却没有解决方案,结果就成了哗众取宠。
清国统治下,这样的国人尤其多,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堂堂正正一个人,寒窗苦读十余载,金榜题名之后还是见人只能自称“奴才”,心里正常的都能给你活活掰弯,原本就有点心理阴暗的,那就会进一步成为心理扭曲,很多清国官员都处于这个群体,所以哪怕李牧告诫严顺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也注定这只是个暂时性行为,未来这些人肯定是都要被抛弃的,不是李牧抛弃他们,而是他们被时代抛弃。
“放心大胆去做,主意发动普通人的力量,清国什么人最多?农民!所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力量,必须要借助农民的力量,思考下农民最需要什么东西,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你就会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到时候即便有人反对你,他也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李牧最擅长的是绑架舆论,其实也不能算是绑架,用“引导”来形容更好,农民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土地,只要满足了农民的这个要求,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止严顺。
要说李牧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为华人,但是李牧的根本确实在美国,虽然李牧并不赞成美国的政治制度,但是李牧也要承认,美国的政治制度中,确实是有一部分可取之处,比如美国坚持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虽然这一点连美国人都做不到,但是李牧还是希望,如果可以的话,李牧希望严顺能在清国实现。
至少,也要尝试下。
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可以公然拿到台面上说,之前纵然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这个道理,但是迫于形势,哪怕要形容一下,也只能遮遮掩掩,其实这句话和“成家立业”的道理是一样的,不立业,自然也就不可能安定下来,不可能沉下心来做事,不可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在大多数清国的农民都没有恒产,哪怕是自己的家都不是自己的,随时有可能遭遇到外力,生活支离破碎,移民美国的那些华人已经证实了,华人的能力不逊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人,甚至比其他大多数人都要出色,骏马集团的那些工人先不说,那些从骏马集团购买了土地,前往印第安纳州和伊利诺伊州经营农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在当地扎下脚跟,可能他们的生活比较辛苦,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产业,也就有了充分的自信,这是从工厂里拿到多少薪水都无法替代的。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在工厂里工作,有可能会被解雇,那么马上就会吃了上顿没下顿,经营自己的农场不一样,不管是欠收还是丰产,差别不过是挣得多一点,或者挣得少一点,终归都是挣,这就定下了基调,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因为核心竞争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的生活自己把握,不用看人脸色,大多数华人,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问题,清国不是美国,人口众多,适合耕种的土地总量有限,现在清国的土地,勉强还可以满足清国的人口,但是如果人口进一步增长,那么清国势必也要对外扩张。
好吧,这是另一个问题。
第894章 新人
土地和人口的意义一向是成正比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大概是无法理解十九世纪的亩产,曾经李牧注意到,二十一世纪的亩产可以达到一千公斤,乃至是一千五百公斤,但是十九世纪的亩产是多少?一百,或者一百五十,哪怕一百五十,已经是精心伺候的结果了,正常情况下,在没有良种和化肥的帮助下,一百公斤才是正常产量。
这么一看就能理解,清国可以养活多少人?
李牧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但是李牧知道,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共和国也要保证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考虑到这年头的耕种效率,那么要养活清国四亿亿五千万人,最少需要四十亿亩耕地。
清国有这么多土地吗?
没有!
所以,要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增收,一方面要减少人口,这时候太平洋公司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清政府明知道太平洋公司是骏马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但是却无动于衷,原因很值得考究。
“里奥,注重人,注重人本身,贫民阶层需要土地,地主阶层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至于那些官宦,他们是很好地靶子,你要利用那些官宦赢得所有人的支持,这并不容易,其中有一个度,需要你好好把握。”李牧不能和严顺说太多,有些东西不能说的太透,严顺很不错,但是还没有到“卓越”那种程度,要厘清清国的问题,还需要严顺接受一些挫折才行。
如果有可能的话,李牧也希望严顺的事业一帆风顺,但是这很明显不可能,清国的问题比美国复杂一百倍,比南美和吕宋复杂一千倍,李牧可以告诫严顺,让严顺不走任何弯路,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帮助到严顺,有些东西,还是需要严顺自己去摸索,李牧帮不上忙。
一个国家的崛起没有那么简单,无数的陷阱,无数的诱惑,稍不注意,就会落入敌人的陷阱,甚至都不是“敌人”,有时候或许会来自自己的战友,李牧很久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资源是恒定的,一个国家拿到更多,那么其他国家拿到的就会相应减少,李牧希望中华民族崛起,但是这个崛起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国家都不希望远东成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美国也是一样。
李牧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我知道里姆,我会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需求,但是里姆,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事情可能不会按照我们预计中的发生,大多数清国的华人都没有接受现代教育,我们没办法让他们了解‘自由、自尊、民主’等等相关概念,我的设想是,我们可以首先拿下政权,然后在一点点的做出改变。”严顺有自己的想法,这可能无法实现,但是也有可能事半功倍,毕竟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李牧并没有听说有人会这么有耐心。
那就去做吧,李牧不反对严顺进行一些李牧不曾了解过的尝试,按部就班的生命很有意义吗?
不一定,现在的李牧,也很想看到和记忆中不一样的事情发生。
和严顺进行过沟通之后,李牧的重心马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