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他可不是寻常道士,他十七岁就已经在秦王府做谋士!
“撮尔功业,不值一哂。”
张德眯着眼睛,亲自给李道长倒了一杯茶,“道长难处,我是知道的。算学一道,乃上上天道,道长过时矣。”
“员外郎莫非生而知之?”
有些闷气的李淳风没好气地横了张德一眼,他落到这般境地,还不是因为张德私学相授?若是寻常门阀,岂会把这等秘法传于他人。张德不但传了,还传给了女人。
《九章》《五曹》这些经典,它们并没有总结一般规律。刘徽总结了一些,可地位实在是太低,连李淳风都把刘徽的割圆术喷的一钱不值,何况别人?
但是,李淳风却从武顺那里,看到了总结,看到了公式,看到了一般规律普遍定理,这就是打开了一扇大门,可惜,他三十三岁啦。
“入长安之前,我有授业恩师,法号智障……”
“……”
李道长露出了关爱智障一样的眼神。
“员外郎还是直言,道士我如今落魄,京中已无颜面逗留。”
一听这话,老张虽然心头大喜,却还是试探了一句:“伐山破庙,又如何比得上出关化胡?”
作为上清门人,李淳风有维持门庭的立场。但是,后汉以来,道教的政治色彩远大于宗教色彩。其囊括的上层精英,往往都是最顶尖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或者是厌倦了尔虞我诈的顶尖斗争高手。
小众团体天然如此,而一旦扩大化,鱼龙混杂瞬间崩塌。
具备自我休整能力的庞大组织,只有一个,然而这个组织,却不是在唐朝。
“化胡?莫非员外郎的意思,是让我西出阳关?”
“道长。”
张德邀着李淳风先饮了一杯茶,然后问道:“此茶如何?”
“清香扑鼻,好茶。”
“只这一杯茶,我在长安只赚两文,在洛阳赚五文,在汉阳赚十文,在辽东赚二十文,在草原赚三十文,在西域赚三十五文……”
“甚么意思?”
“开宗立派,须有法宝仙术,这茶,于我中国,乃是寻常之物;于杂胡蛮夷,乃精巧稀罕之宝。这便是道长的中国仙术,在域外的上等法宝!”
老张是在举例子,李淳风懂。李淳风同样懂伐山破庙的背后是什么?伐山破庙的背后,是汉朝需要稳定的西南环境,需要统一的政治思想,需要唯一的意识形态。
拜祭山君老虎,拜祭风神巨蟒,拜祭蛟龙鳄鱼……淫祀,都是淫祀,统统打倒。那些杂七杂八的小民族小部落小国家,任你万千手段,全部归一。
这就是正一!
汉朝即天朝,正一即唯一!
文化界思想界的严打,这就是伐山破庙。
李淳风慢慢地思索起来,然后抬头看着张德,有些不解,却越肃然:“员外郎,但说无妨。道士我……都应承。”
“好!”
张德猛然击掌,然后正色道:“道长欲建功立业卷土重来,靠你上清门庭,那是绝无可能。炼丹制药有个甚用,伐山破庙又算甚么?你李淳风做得,袁天罡也做得。唐军战兵二十万,统军共计一百二十万,管你甚么鬼神妖孽,皇帝要你三更死,你还能看到天明?!”
言罢,张德又站了起来,目光闪烁着狡诈,更是语气有些激动:“李道长乃是智计绝之辈,若是早年遇上我,算学一道,必是独步天下。今日之算学,焉有‘王学’立足之地?只是,时运相济,时不在道长,那么,不若逆天改命。”
“道长可知‘伐山破庙’之时,中国何如?”
李淳风一愣,道:“彼时乃安帝顺帝在朝。”
“十六个字。”
张德双手后辈,踱步看着窗外,“内忧外患,太后秉正;宦官当道,后宫争位。”
“这又有何干系?”
“道长在太史局中,当知晓安帝继位时,有十八郡国地龙翻身,四十一郡国龙王忿怒,二十八郡国冰雹风暴。彼时若非班之子班勇率兵出屯柳中,依托河西西域,焉能再败匈奴,降服车师?”
这些数据,对李淳风来说,了如指掌。
只是,李淳风从来没有把“伐山破庙”和这些联系起来。
张道陵最初的时候,是太学学子,不仅仅是学子,而且好学博学精于黄老。成年后就是博士,安帝时期经历了张德所说的十六个字。他创立正一盟威道,乃是朝廷三征不就之后的事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们的套路他张道陵不想去玩,所以就选择了自己的路。他的伐山破庙,比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差了什么?
扔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一个精于黄老的博士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但是,山林之间,魔王鬼帅面前,他当然可以“正一”,不仅仅是为了得道飞升,更是为了济世安民。
愚夫愚妇们自然不懂什么叫意识形态,什么叫思想统一,对他们来说,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并什么都给力。
而做完这些放一千五百年后必须克格勃、cia才能玩的事业后,张天师只是微微一笑:“很惭愧,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李淳风就这样看着张德在那里侃侃而谈,良久,李道长突然拍桌而起:“张德,还请赐教!”
“道长若要越先贤,听某一句话,先去九成宫,问皇帝老……陛下请一道圣旨,道长记得,你拿的不仅仅是圣旨,更是天意!”
李道长略微犹豫,但是很快,他下定决心道:“正以去邪,以一统万。道士我……便关扑一回!”
第三十七章 批判和武器
“这是黄冠子真人,乃陛下倚重高道,快去禀报。”
去九成宫也不是随便就去的,李淳风去职之后,再要想见皇帝一面,靠自己的脸面和关系,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己的人情用完一点是一点,自来明君多雄主,要的就是面子。
伏低做小的臣子,才是皇帝内心真正喜欢的。
于是,老张出了个馊主意,自己的人情省着点,别人的人情可以用啊。尤其是那些人老成精的。
退休多年的史大忠又做起了政治掮客的生意,老张让李淳风带了一盒小黄鱼过去,都是一两重的金条,共二十根。
史大忠也是命苦,一把年纪还要给人跑腿,跑来李唐祖庭,江湖传言是龙脉所在。
见了皇帝,李世民玩味道:“怎么,如今闲赋在家,也做起这等买卖了?”
“奴婢惶恐。”史大忠一听皇帝的语气,就知道主人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于是他微微欠身,将一只锦盒打开,“奴婢收了十根金条,成色极佳,特来进献陛下。”
“朕要你的金条作甚?”
李世民食指摸了摸唇上胡须,然后笑道,“收起来吧。黄冠子呢?让他进来。”
承袭老爹道号的李淳风见了李世民,施礼过后,才道:“拜见陛下。”
“你十七岁那年,肇仁引荐你到我这里,年少得志,秦王府里做了记室参军。我也知道你博闻强识,又擅算学,《戊寅元历》修订,本来也是打算交由你来做的。可惜啊,你太让我失望了。”
和李淳风,皇帝没有自称“朕”,更遑论称孤道寡。就像是闲聊一样,随意地指了张凳子,“都坐。”
李淳风有些沮丧地坐下,史大忠则是先拜谢,再坐了半边屁股,诚惶诚恐,一副如履薄冰的模样。
“武士彟的两个女儿,如今名声大噪,长安洛阳都称才女,东都的两个公主,名声都被比了下去。这都是因为你李淳风啊。”
“惭愧。”
再次提起这事,李淳风还是老脸一红。
“以你心气,不会来求我偏帮,你李淳风也不是那样的人。说吧,这次来是做什么?还拿了十根金条做人情。”
屋内还摆着瓷质鱼缸,青花色的,里面养了九条金鱼,甚是好看。李世民拿起一盆鱼食,就这么逗弄着,然后等着李淳风回话。
“臣有奏疏一篇。”
李淳风没有多说什么,拿出一本奏书,想了想,还是双手递了出去。一旁史大忠见了,连忙接过,然后上前站在李世民一旁,双手捧上。
这时候,李淳风就不得不佩服张德的安排,这光景,用谁都不如用史大忠。别的小黄门,可不敢在皇帝没有说话的情况下,就拿起奏书捧上。
然而史大忠就敢,并且不但不会被李世民责怪,反而会觉得这个家奴做事真亲切。
不过佩服归佩服,事关前程,李淳风此刻也是故作镇定起来。
正如张德所说,他这次过来,拿的不是圣旨,而是“天意”。
原本,“伐山破庙”对李淳风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