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工科生-第1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意送礼给他长孙无忌的,说明愿意站到长孙无忌那一块,讲起来,这就算是“自己人”。
  至于才能什么的,能做官的又有几个是夯货?没才能历练几年,什么才能都有了。
  官场中培养熟练工老油条和工场又有屁个区别。
  “只是……有些事情,小弟也是有些担忧。”
  李奉诫支着一条腿斜躺着,一只手搁在膝盖上,手中还握着酒杯。
  “甚地事体?”
  “这几年江东也好,江淮也罢。说起来,侵吞民田之事层出不穷,方法多变,形式多样,偏还挑不出一个刺来。也就是眼下行情不差,倘使出了个天灾,这一股脑儿把粮田都盖了,怕是要出大事。”
  江淮,确切地说南运河两岸的土地兼并,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为了暴涨运河运力,两岸对农业灌溉是严格控制的,这就导致一个情况,普通小农种地收益极低,加上粮食价格一直走低不起,小农的日子相当的不好过。
  而大户拿了地,只要挂靠在钦定征税司衙门底下,或者其它什么转运衙门名下,就能以“特供”“专供”的形式,堂而皇之地种地,还能用运河的水灌溉。
  大户又并非是纯粹的大户,他们背后往往都是官商集团。其中跟转运司衙门勾结的不计其数,背后涉及到南运河两岸几十个州县。
  一州一县的主官会不知道其中行情的败坏吗?知道,但是不能解决,也不敢。
  实力不济的小农,就不得不把运河两岸的土地脱手。形式上自然不会是发卖,而是租赁合同。
  至于这个合同十年一签还是二十年一签,还不是官字两张口的事情?有地方政府背书,土地拿来变个花样,不费吹灰之力。
  “此事无能为力。”
  老张摇摇头,尽管其中的祸事,或多或少跟张德李奉诫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海运发达之后,自然而然就降低了漕运的重要性唯一性。那末对朝廷某些官僚而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得“友朋”去引运河水灌溉“自家”田地,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所以老张说无能为力,实在是除非他用暴力手段清洗,否则这种利益纠葛的事情,光靠自我道德约束的官僚团体去“自清”,马眼想的封闭也是无用。
  “去年江淮诸县,就是楚州和扬州人大打出手那光景,‘抛荒’谋生的人家,少说也有六七千户。”
  六七千户,那就是几万人。扔整个大唐来看,倒也不觉得如何。
  但是这是江淮的六七千户,他们作为“本地人”,自然不可能跑到天涯海角去,“人离乡贱”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懂的。
  所以,为了谋生,大多都顺着运河南下,然后在扬子江附近讨生活。
  难得有胆子大一点的,才会过江。
  “今年呢?”
  “开春就有千几百户散了,如今江都许多大通铺,都立了旗号。比如楚州河上镇的,就立个‘河上’幡子,自成一体,守望相助。”
  说是帮派谈不上,说是互助会,有差了点意思。
  但不管是什么,对扬州地面来说,抱团的外乡人,着实是个定时炸弹。
  “除了江北,江南也大抵如此。比如溧阳,原本山区多有住户,如今却被地方大户驱赶了出来。只因山上种茶甚好,开辟茶园利润极高。至于原本山民如何安置,大抵也跟江北一样,每年都是给个‘租子’,也就打发了。”
  “王福畴到底只是个外来户,想要制住常州地头蛇,除非朝廷大力支持,否则只能妥协。”
  老张感慨一声,溧阳虽然不归常州,而是归宣州,但溧阳乡党大多都在常州厮混,鲜有去临近宣州、润州的。而吃住溧阳茶园的金主,正是来自那些前往常州生发了的溧阳老乡。
  “虽说扬子江两岸,再惨也不至于冒出流民来。但长此以往,也不消百几十年的,有个十几二十年,怕不是就跟京城周遭也似,到时候,当真是百里无人烟。”
  环京城贫困带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来个“无人区”……就真的是骚操作。
  权贵吃相上来讲,京城的权贵和地方的权贵,当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区别。
  “此事作罢,你若是愿意,在报纸上吹几天法螺即可,当真想要扭转乾坤,怕不是你报社里的编辑,都会冒几个偷偷捅你两刀的。”
  李奉诫门下跟班中,并不缺少地方豪门的公子哥,他们可以温文儒雅,也可以嫉恶如仇。但哪天有人要断他们家财路,绝他们家口粮,最终大多数都是屁股决定脑袋。
  就算李奉诫浑身是胆,够几次扎的?
  “某也不过是感慨一番,当真让某家去做个救世英豪,那是万万不会的。”
  听到李奉诫这么说,老张微微点头,也不由得放心下来。
  实际上,李奉诫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就已经很了不起。
  未来的时代发展,兴许就是失控的,而这种狂暴的走向,大抵上只会把三百年的王朝周期律,压缩在十年二十年内。
  土地兼并……毛毛雨啦。
  


第四十九章 魔性
  ?    常年往来京城和淮扬,李奉诫对城市乡村市场的观察,不敢说细致入微,却也有独到的见解。
  一曲唱毕,李奉诫摸了一本草稿出来,递给张德。
  “嗯?”
  老张低头一看,“《社会论》?”
  开篇就一句话:凡天下之人,无分男女老幼贵贱,其往来关系之总合,既为天下社会!
  社会、社会……
  略微翻了翻,老张只觉得被小老弟shock到了。李奉诫冷不丁地来这么一下,那真是简直了!
  说到底,老张作为一个非法穿越的工科狗,思维上是不可能完全契合唐朝社会的。但是受他影响的忠义社一干小伙伴,他们却是正宗的唐朝土著,兼顾着非法穿越的土狗味还有唐朝本地的贵宾犬味。
  从他们的视角,用全新的方式诠释世界,这就是土生土长的世界观。
  要说是何等的雄文,谈不上。不像贾谊那样直接solo全场,但这种慢条斯理四平八稳的论述文章,反而让人心平气和地感受着著作者的热忱。
  如果不是对这一方山水土地爱的深沉,怎可能如此揣摩、探索?
  外间时不时地传来看客们的叫好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大约是有了什么名角儿,人气在扬子县旺的厉害,讨赏喊好的“班主”“班头”扯开了嗓门卖气力。
  只是如何的嘈杂,也影响不到张德。
  又是一出戏罢了,老张才把李奉诫给他的草稿翻完。
  文章要说如何高屋建瓴也谈不上,但李奉诫的文章很有特点,条例极为清晰,而且的的确确地客观地研究世界。
  就像是一个看客,去俯视着唐朝。
  对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观察,总结出了“社会”二字。
  至于为什么是“社会”而不是“会社”,大约是见惯了“忠义社”“西秦社”这样那样的社,于是才用了这个词。
  “大郎今后,当成一派祖师啊。”
  感慨万千,二十年一晃,当年时不时被他感动一把的李奉诫,居然成长到了这个地步。
  人果然是会变的,社会也会变。
  “甚地一派祖师……”
  李奉诫笑着摇头,倒是并不在意。
  然而老张却很认真,只说开篇第一句,李奉诫当个社会学祖师爷,一点都不过分。
  能够有这样的描述性总结,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即便是老张非法穿越之前的各路社会学老大爷,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探索,才有新的研究总结出来。
  “甚辰光刊印?”
  “还未定稿,再略作修改,到时候发在《扬子晚报》上。倘使反应尚可,便独自成刊,做个小本出来。”
  所谓“小本”,就是杂志。如今扬子江口的杂志种类不少,主流自然是小黄文和招聘广告,因为这个是真有销路。这年头的招聘广告,往往一放就是大半年,还未必消息会过时。
  除此之外,还能维持印刷发卖收支平衡的“小本”,就只有商业信息。比如物流消息或者特殊商品的到港出港消息,关注这些人,本身也不缺那几个钱,只是销量往往不怎么样。
  “也好。”
  老张点点头,很是满意,李奉诫是彻底超越了他爹李大亮。
  现在就算给李奉诫一个大都督当,大概他也是眉头都不挑一下就回绝了。
  “难怪京城进奏院一直在吵嚷着让你进京,如今你就是一面大旗啊。”
  这么多年下来,李奉诫居然也颇有点“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意思。当然层面上差了点,大多都是中下阶层,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