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臣-第8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去凑这个热闹,即便是要打探消息,还是劳烦张大人辛苦一番吧。”秦问拒绝得干脆利落。
  张潜乃是小吏出身,为人处世是要比举士出身的秦问圆滑得多,但叫秦问这么说,应与不应都不是那个劲,讪笑道:“韩府这几个月来颇为高调,宅子里动不动就高朋满座,今夜韩府要还是如此,朝中多半这两天就出现拥护和议的声音……”
  出皇城之后,张潜便径直回府,他原本想着派家人往韩府送一份贺仪。
  同殿为臣,不仅张潜,即便是沈漾、薛若谷,宅子里有什么添丁贺寿之事,韩道铭、韩道昌都会派小辈人物送贺仪过来,表面上都没有恶了情分。
  却不想他坐车刚拐过巷子,便看到长子张择与韩端从他家宅子里走出来,站在府门口等着马车驶过来,揖礼道:“刚刚听到马蹄声,我便猜是张伯父回府了——父亲特地要过来请张伯父与张择到府邸饮酒……”
  韩端虽然在部司仅任主事,但这两年韩家在朝中除了韩道铭、韩道昌兄弟二人外,就是韩端在外面抛头露面,其他韩家子弟以及陈乔等族的姻亲子弟,则都选择到棠邑或叙州任事,在朝中任事的人不多,这也就突显出韩端的重要性来。
  不谈品轶,韩端赶在开席之前在他宅子里等候,张潜也再无理由推脱,匆匆回府换了一身便服,便带着其子张择,随韩端赶往灯火通明、宾朋满座的韩府。
  进韩府之时,张潜刚好与韩道铭、郑榆携手而来的车驾遇上,一起跨入府中,看到梁使郭端铎在鸿胪寺官员的陪同(监护)下,也赶到韩府赴宴。
  韩道昌在韩府地位仅次于韩道铭,这两年在盐铁转运使司任郎中官甘之如饴,没有想着转迁,看似品秩不入大臣之列,在大楚却是实权差遣。
  大楚盐事分为煮收运销四个环节,盐铁转运使司不设侍郎,张潜以参政知事及户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再有四个郎中官各执一事,煮收销三个事都由张潮的嫡系掌握,韩道昌就掌握盐场与州县盐铁院监之间的运输之事。
  这两年韩道昌在盐铁转运使司任事,顶住压力,兴利除弊,将之前的运盐船队都裁撤掉,将运盐之事托付给赤山会,仅安排押纲监盐吏督管。
  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朝廷节省四五万缗钱,也没有人敢说韩家将运盐之事交给赤山会是中饱私囊。
  赤山会所拥有的大仓船,走长江及湘阮汉赣等支流,运力大、速度快,优势极大,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沿岸已有不少州县,都将纲粮押运之事交付给赤山会。
  中枢虽然一直想着避免这个局面的出现,但金陵及江东的造船业在金陵事变前后被彻底的摧毁掉,一直都没有恢复过元气来。
  岳阳、潭州虽然有两家官办造船场,但缺少足够经费,所造船舶提供给州县地方,总是被嫌弃太贵、速度太慢而被拒收。
  其他的地方造船业,在叙州以及近期兴起、物美价廉的东湖船舶打压下,在中大型船舶上没有丁点的竞争力,也就完全不成气候,只能够造一些小型的渔舟及乌篷船混日子,发展还不如前朝中晚期。
  而除了长途运输外,跑中短途水运的船帮、商帮势力,则多与叙州、棠邑交好。
  一方面是他们要从棠邑购买船只。
  另一方面,赤山会在韩谦的支持下,崛起于江湖河海之间,有着半官方的身份,此时已经不会屈服于地方势力的刁难;而之前被压榨在最底层、在官员衙吏以及世家宗阀面前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船帮势力,倘若在地方上遇到纠纷,现在多会请赤山会出面调停。
  张潜跟在沈漾身边,对棠邑及韩府研究也深,清楚赤山会的事务,目前分为两块,一块是暗中刺探、搜集楚地诸州县的情报,这些事情以及武装护卫等事由郭逍、林江两人负责,都正而八经的授正六品武官,归入制置府军情参谋司帐前听用。
  还有一块事情,就是较为纯粹的船运及会众的经济营生,目前主事人乃是赤山军的旧武官郭全、周柱,也是韩谦的嫡系。
  不过,这一年来,郭全、周柱两人频繁出没金陵韩府,张潜怀疑韩谦已经将赤山会的这一块事务,暗中交给韩道昌执掌了。
  近年来赤山会的发力方向乃是长江沿岸的大宗货物船运,除了叙州、淮西煤铁、棉布外,以金陵与诸州县的纲粮及盐运规模最大,甚至比叙州、淮西往外的大宗货物输出还要庞大许多,运输规模每年高达六七百万石。
  州县及地铁转运使司在纲粮及盐事运输上,征募的运卒、船工水手、船舶以及押纲官的派遣等事上,每年投入总数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但绝对不会低于二百万缗钱。
  这不是亏得有长江水路能通,前朝往河洛、长安地区输运纲粮,靡费更巨。
  这些也都注定韩道昌在金陵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更何况六十大寿,又是人生极重要的一刻,稍稍体面的人家都会操办一下。
  张潮看到不仅盐铁转运使、户部侍郎张潮及韩道昌的院司同僚,以及韩道铭邀请郑榆、梁使郭端择等人过来赴宴外,寿王府还派人送贺仪过来。
  穿过垂花厅,再看府宅之中,韩府今日聚集的姻亲朋宾怎么都有四五百人之多,张潜心想也亏得最艰难两年间缩减近一半的韩府园子还是足够大,才没有叫这么多人登门赴宴觉得有多拥挤吧。
  张潜虽然还没有跻身大臣之列,但在朝中也是足够重要。
  韩端今日要忙碌一起,还是安排专门的韩家子侄陪同着他。张潜即便想要表现得有些迫不得已、想要表现出冷淡,但他宴请的宾朋之中,他这个层次往上的人物毕竟有限,最后还是凑到韩道铭、张潮、郑榆以及梁使郭端铎身边说话,最后坐席也是安排在一起。
  梁楚和议自然是近期朝野关注的焦点,而今夜到韩府赴宴之人,也不会避讳去谈这个问题。
  郭端铎代表梁帝朱裕而来,也清楚争取楚国臣吏的支持,梁楚才有可能更快的达成正式的和议,有些话题并不避讳去谈,也可以说需要在这种场合放出风声去。
  梁帝朱裕虽然斩获新郑大捷,据新郑城集结梁国南部的人马,计划下一阶段攻下荥州全境,然后与关中梁军两面夹攻河洛、函谷关,彻底打通关中与河淮的联络,但蒙兀人的反应极快,在新郑一战之后,其驻守怀州、卫州的兵马迅速渡过黄河,进入荥州中北部靠近黄河的地区,遏制住梁军的兵锋。
  与士气低沉、人心动摇的魏州叛军不同,蒙兀人的兵马战斗力及战斗意志极强,在新郑、荥阳之间,梁帝朱裕率部数度试探性的往黄河沿岸穿插,但都被拦截、无功而返。
  虽然没有吃什么亏,但也没有占到便宜。
  一旦不能速战速决,梁军最大的短柄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粮秣兵甲战械等后勤补给严重跟不上去了。


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议
  不提这两年河淮战乱频生,即便是保持中立及观望势态、暂时还没有被战争卷进去的州县,也因为这几年旱情严重,夏秋粮收成大减,流民饿殍不绝于途、遍盈荒野、流徙四方。
  梁帝朱裕是可以从流民灾民中招募青壮,扩充兵马,但目前徐泗司马氏还在保持着沉默,以致夹于徐泗及魏州叛军之间的州县都还选择中立,仅仅靠重归汴京统治的南部八州,要供养蔡州军、寿州军以及汴京军在内的逾十三万河淮梁军,自然是极为吃力。
  更为重要的,梁帝朱裕登基之后,从赵阔手里得到《天工匠书》,为方便控制以及更有效、更大规模的利用水力资源,梁国工部及将作监数年大力发展的工坊,主要集中在位于伏牛山北麓的河洛地区。
  这些匠坊工场、开采的矿场以及大批的匠师、匠工,随同这些地方的陷落,都全部落入叛军的手里。
  梁帝朱裕不可能短时间内在汴京重建兵甲生产体系,这也将直接导致河淮梁军的兵甲战械补给,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出现严重的紧缺。
  梁帝朱裕率奇兵潜出关中进入蔡州,重创魏州叛军在西翼的兵马,兼之梁帝朱裕这些年来的威势,足以叫魏州叛军人心惶惶、军心浮动,倘若仅仅是与魏州叛军在西线作战,粮秣兵甲战械上出现一些短紧,还不是太大的问题,高昂的士气能弥补掉这些。
  问题在于蒙兀人反应极快,不仅令王、田二人加强从河津进攻雍州、华州的步伐,还直接派大将率领精锐步骑渡过黄河,进入荥州协同魏州叛军作战。
  这时候河淮梁军短缺粮秣兵甲及战马,实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